甘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紅薯是從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2021-03-19 18:26:19 字數 5756 閱讀 2960

1樓:匿名使用者

甘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臺灣省等地傳播。

紅薯是從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的歷史記載來說,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十六世紀末期,比較準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2023年)。

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金薯傳習錄》記述: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福建長樂縣華僑陳振龍冒著生命危險將紅薯帶到福州,從此傳到大江南北。

在明朝萬曆十年(2023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萬曆二十一年(202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方式,李時珍《本草綱目》載:

「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故也。

j.b.埃德蒙等認為甘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祕魯一帶的熱帶美洲。

a.von 洪堡援引哥馬拉記載:哥倫布初謁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

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紅薯其之所以稱番薯,大抵是因為它是「舶來品」之故。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

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

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

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又據:陳振龍6世孫陳世元及其子**,先後以甘薯傳種於鄞州(浙江寧波)、膠州、青州(山東省青島、益都一帶)、豫州(河南朱仙鎮一帶)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時為清乾隆二十年前後。

以上史實證明甘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臺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栽培技術

育苗方法

紅薯需在移栽種植前2個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開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採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進行選種育苗提純復壯。要在無病毒病和瘡痂病病區,且品種一致的田塊選種,選擇薯形長、勻、無稜溝、直、皮光滑、無病蟲斑和傷痕的中型種薯做種,種植前用1.0%硫酸銅液或2%的氫氧化鈉溶液浸5~10min[6]  ,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機生產允許的生物菌劑浸泡種薯2h,最好採用紗網大棚無蟲條件繁殖脫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漚制有機肥500~1000kg、礦質鉀鎂肥50kg。下種前用石硫合劑或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或悶棚消毒。

苗期管理

紅薯育苗期間根據苗情適時追肥,肥料用經有機認證的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npk養分總含量≥6%,有機質含量≥40%),育苗期追肥總量每667平方米一般為250kg。第1次「紅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當苗高10~13cm時,可進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後,都要用清水潑澆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燒苗現象。

培土可分2~3次進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進行第1次培土,隔7d進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鬆細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勻撒入苗床中。培土可與施液態肥料結合進行,做到先培土後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結合,以利早發、多發新根。

下種後每隔15d噴施1次bt等有機生產許可的生物菌劑和300倍茶麩水,撒1次草木灰;並在苗床周圍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誘捕器。

苗床管理還要抓好保溫、保溼、通風等措施,以溫度為主。出苗前,晚上要蓋草簾,保持床溫25~35℃。出苗後溫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溫灼苗,如膜內溫度超過30℃,要及時通風散熱,防止燒苗。

寒潮來臨時要做好保溫工作。

種薯出苗前一般不澆水,以利高溫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過幹,可用噴霧器在苗床上噴清水。出苗後要注意苗床溼度,當苗床發白時要及時澆水,溼潤床土和澆灑稀肥水,以促進薯苗生長;苗床過溼時,及時揭膜通風。

整地起壟

選擇前茬為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的地塊,前茬收穫後人工除去田間雜草,枯枝落葉。

用機器或畜力對土壤進行深翻土層晒土,同時每667平方米施入經有機認證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500kg、草木灰300kg或礦物鉀鎂肥50kg、磷礦粉25kg  。基肥深施30cm左右,基肥距種苗應在16cm以上。

起壟規格:春、秋植壟寬100cm包溝,壟高30cm;冬植壟寬120cm包溝,壟高25~30cm。要求壟型肥胖、壟溝窄深[  。

紅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時期不同而異。氮肥以莖葉生長時期吸收較多,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少;磷肥在莖葉生長中期吸收較少,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多;而鉀肥的吸收從栽插到收穫都比氮、磷多,以塊根膨大時期更為顯著,因此,紅薯施肥應圍繞這一特點進行,n∶p∶k=5:6:

20  。最好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紅薯有機種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學肥料,以基肥施用為主,一般基肥用量佔總施肥量的60%~80%,基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後,結合補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糞水,作為提苗肥。第2次在紅薯結薯期,即春、秋植種後60d左右,冬植種後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鉀肥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制有機肥(或有機認證有機肥)500kg、草木灰250kg或礦物鉀鎂肥25kg。

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開壟兩邊,或用小鋤在壟腰部開小溝,然後把肥料與益生菌拌勻進行條施,施後應進行1次澆水,以促其儘快發揮其肥效。同時施肥後可結合人工除草進行培土。

紅薯在定植時澆了定苗水後,在栽插後30~40d,開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時若遇乾旱,要及時澆水,可採取溝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過壟高1/2。整體來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溼潤為宜。若遇雨天應及時排澇,以防積水造成薯苗徒長,出現只長柴根不結薯的現象。

3樓:匿名使用者

野生種起源於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薯傳至菲律賓。在明朝萬曆十年(2023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

萬曆二十一年(202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農政全書》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方式,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故也。

」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廣泛栽種。2023年美國生物學家發現,甘薯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乳腺癌。

4樓:匿名使用者

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臺灣省等地傳播。

《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古代文獻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當代《中華本草》說其:

「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祕。

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祕。」

補腎虛:症狀為「寒」,腰痠、四肢發冷、畏寒,水腫的腎陽虛。症狀為「熱」,主要有腰痠、燥熱、盜汗、虛汗、頭暈、耳鳴等的腎陰虛。

通便:纖維素可以促進腸壁的蠕動,幫助消化,防止大便乾燥。

養胃:暖胃,**胃寒症。

養陰補虛:補虛損,益精氣,潤肺補腎,用於肺腎陰虛。適宜與久病體虛或是虛勞的補益。

5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美國來的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6樓:亦直愛儒

紅薯是16世紀末(大明萬曆年間,1573~2023年)傳入我國,首先傳入的是廣東和福建。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祕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據清《金薯傳習錄》記載,萬曆21年(1593)我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202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祕密帶回國內。

這就是郭沫若「滿江紅」詞中的「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7樓:匿名使用者

紅薯這個作物品種究竟是從哪年傳入中國的,此前多有籠統說法。但是,從中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大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獲知,紅薯被確認進入中國的時間,是2023年。

被當時人們譽為「國寶」級人物的郭沫若,在2023年特為紅薯寫過一首、近日還為有關報紙**的詞,《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週年》:

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三百七十年轉瞬,十多億擔總產額。一季收,可抵半年糧,超黍稷。

原產地,南美北;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建省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45年前郭沫若大師的這首「滿江紅」贊紅薯的詞,既是一首紅薯和引進者陳振龍的頌歌史詩,又是紅薯傳入中國後迅速種遍全國、貢獻極大的概括。

2023年這一年,正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2023年)100年後的第二年。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紅薯品種進入中國就是2023年。不過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進入中國就是202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紅苕、地瓜等,都是紅薯的別稱。中國不同地區對紅薯有不同的叫法,這同東北人稱馬鈴薯為「土豆」類似。

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祕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傳入中國時,正是明代萬曆年間。我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

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202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祕密帶回國內。這就是郭沫若「滿江紅」詞中的「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回國時,正逢當地冬麥歉收,春天大旱。於是夏日播種,秋獲豐收,而後紅薯這一珍貴品種,則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在中國廣泛種植,遍及各地。像永遠不停的春風,造福華夏億萬兒女。

紅薯的生命力極強,不管是山崗還是沙石土,紅薯對土地的鐘情程度,達到了不分貧富的境界。除個別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國都是生產紅薯的好地方。

紅薯在中國發展的神速,最重要的是「民以食為天」的需要——解決溫飽和救命。

眾所周知,舊中國,和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老百姓多過著飢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動亂和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災,餓死者歷代都無計其數。

唐代詩聖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還有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國的唐代,尚且如此,足以說明古時廣大勞動人民不僅艱辛,種田者被餓死,司空見慣。

特別是在2023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內,從八國聯軍進北京,到日本大舉侵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上述慘狀更有過之。此間,紅薯就成了人們解決飢餓的一大作物品種。「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戲劇臺詞,說明紅薯的普及廣泛。

當然,紅薯和薯類也是中國紅色根據地和紅軍長征、八路軍壯大、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軍糧品種之一。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從中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中國科學院院長 著名大文學家 史學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獲知,紅薯被確認進入中國的時間,是1593年。被當時人們譽為 國寶 級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為紅薯寫過一首 近日還為有關報紙 的詞,滿江紅 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週年 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

番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在明朝末年由西方傳教士傳入的,由菲律賓的呂宋島上傳入江南一帶的,後來就逐漸的推廣到全國各地了,你可以去查查明史裡面的記錄。番薯,bai又稱甘薯 紅薯 山芋du 由於地區不同 zhi,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dao同,山東人稱專其為地瓜屬,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它的故鄉是南美...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周書異記 中載,周昭王二十四年 前977 國王曾感知到佛陀出世的異相,這種說法在唐僧法琳的 對傅奕廢佛僧事 中曾引用,而法琳此書又被收入 廣弘明集 傳世,因而在佛教界內影響很大。但 周書異記 是一部偽書,大致成書於南北朝時期。3.孔子時期傳入說。列子 仲尼第四 中說到,孔子就已經深知西方的佛為大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