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從哪個朝代開始有的,古琴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2021-05-29 01:17:59 字數 6280 閱讀 7197

1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楊慎《升庵外集》曰:「今之三絃始於元時」。可見早在13、內14世紀時已流行。其起源,有人

容認為三絃是由秦代的「先鼓」發展而來的。,清代毛其齡《西河詞話》:「三絃起於秦時,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

日本學者林廉三先生在《論三絃的起源》一文中也作了「真正的三絃似乎起始在元代」的論述。...並在保持了三絃固有的...使用三絃的彈奏豐富多彩變化無窮,極大的發揮了三絃的**表現力,一改其原來多被作為伴奏樂器的偏向 三絃是古琴的後裔。

這一說法是在三絃的弦鞀起源說的基礎上加進了弦鞀的古琴起源說,歸結為「古琴—弦鞀—三絃」的發展脈序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 列子.湯問篇記載了俞伯牙 鍾子期彈琴和聽琴的故事 成語叫高山流水

3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代就有了```

古琴最早出現於什麼時期??

4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最早出現於周朝,關於古琴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而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所以古琴最早應出現在周朝。

周朝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撫琴悠閒為主,古琴成為民間深受古人喜愛的樂器,例如《詩經·小雅·鹿鳴》中曰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意思是今日有聽眾在場,我來彈琴一番。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佳話美談,中間就有伯牙撫琴,後為紀念鍾子期摔斷琴絃,從此棄琴。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四大古琴介紹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1、號鍾:小白稱君,公子糾因奪位之罪被判斷首而亡。公子糾去後,小白曾彈奏號鐘琴,聲聲無奈,聞者落淚。

2、繞樑: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後整天彈琴作樂,連續七天不上朝,後楚莊王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

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3、綠綺:古琴樣式。一說為古琴別稱。

漢代司馬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司馬相如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4、焦尾: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果然聲音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5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最早出現的時期 在現階段其實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可以給你些傳說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的以供參考。一、傳說與文獻典籍民間傳說伏羲依照鳳凰的形象造琴,使用的也是傳說鳳凰所棲息的桐木。

還有神農說、黃帝說、唐堯說、虞舜說等等幾種。 歷代文獻記載中最多見的,則是有關伏羲制琴的傳說。如《禮記》中載:

「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說法。

《詩經》(西周初年至春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等。從傳說和歷史文獻看---伏羲堯舜時代

二、考古發現1978 年發掘的曾侯乙墓(葬於公元前433年戰國時期),出土了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一種古琴(十絃琴)。2023年在郭店出土的戰國中期琴。形制與曾侯乙墓的十絃琴十分相近,可證兩者之間的同源關係(中國所見七絃琴的最早出土實物)。

202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公元前168年漢朝)也出土了一張七絃琴,其結構形制與湖北荊門郭店七絃琴基本相同從考古發現看最早的古琴出現在--戰國時期

6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起源於虞舜時代,有三千多年曆史,現存三千多首古代傳譜,2023年11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佈古琴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代曹柔創造了減字譜,使大量古代琴曲得以儲存流傳下來。

7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好像記載禹彈五絃琴治天下

當時是五絃琴 到周代 文王加一根 武王加一根 就成七絃琴當時禹就能彈琴了 說明古琴已經到了成熟階段了 可以往後推幾百年 傳說伏羲伐桐制琴 沒實物記載 不好說但我覺得至少在當時的部落就已經有琴了

古琴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8樓:楚狂衰鳳

一九七三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七絃琴 被斷為「漢初」

一九七八年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十絃琴 被斷為「戰國初」

一九九三年 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七絃琴 被斷為「戰國中」

由出土文物大致可以斷定 古琴器型穩定為七絃 實在戰國初期到戰國中期相傳古琴最初的形制為五絃 周文王加一弦為六絃 周武王加一弦為七絃 所以在周朝時已經有類似古琴的形制出現

古琴的樣式 有伏羲氏 神農氏 相傳為伏羲神農所創 亦有混沌式 相傳為堯所創

所以說 可能堯舜時代就已經有類似古琴的形制出現綜上所述 可以肯定的是 古琴穩定為七絃 是在戰國初期到戰國中期 而古琴出現的時間 可能有古人想象的成分在內 堯舜時期 還不會有生漆 也就是說 即使那時有類似古琴的器物 也只是個大概 後人附會的成分多一些

9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出現的還是非常早的,我記得在戰國的時候就可以出現了,俞伯牙與鍾子期就是。

10樓:寂寞的小梧桐

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

古琴源於哪個朝代

11樓:記憶打卡機

古琴 最早可以 追溯到 春秋戰國 時期

所以 至少有 兩千多年的歷史 瞭望採納

12樓:大腳快來

《世本.作篇》伏羲作琴。

這說明至少從上古的三皇時期,已經有琴了。

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它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13樓:橘橘橘橘橘子

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列子式、伶官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鍾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中的徽是什麼年代開始出現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周代五絃琴,就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武王伐紂後增加了兩根弦,為「文、武」,就成為現在的七絃琴了。

古琴徽位的作用

1**中,徽位"是說古琴上的音位,按哪個"徽位"哪根弦發哪個音。接近現在吉他的品位記。

2古琴上的十三徽是根據琴絃分段後各段的交接點或稱節點而設定的。將琴絃均分為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八段,將其節點分段處裝以螺鈿標示,稱為「徽」或 「徽位」。其1/2、1/3、1/4、1/5、1/6、1/8處即分別稱為七徽、五徽、四徽、三徽、二徽、一徽。

15樓:一顧清淺

周文王時期

周代五絃琴,就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武王伐紂後增加了兩根弦,為「文、武」,就成為現在的七絃琴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周代五絃琴,就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武王伐紂後增加了兩根弦,為「文、武」,就成為現在的七絃琴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周代五絃琴,就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

古琴在什麼時期已經盛行

18樓: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商代起源的嗎?還是更早.古箏具體出現是在哪個朝代拜託各位了 3q

19樓:荊雨陽

古琴,亦稱七絃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絃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

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其「七絃」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關於古琴歷史的長短眾說不一,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有說起源於更早的巴比倫文化,但都無從定論。從漢代開始已經有文獻記載琴的創制者分別為伏羲(漢《琴操》、《宋史-樂志》)、神農(漢-桓譚《新論》、漢《說文解字》、漢《風俗通義》)及帝舜(漢《尚書》、漢《禮記-樂記》、漢《史記-樂書》)。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絃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絃琴。

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詩經》中記述「琴」的詩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鹿鳴》)等。

《樂記》裡也記有:「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鏚。」「舜作五絃之琴。

」及《戰國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這些記述除了說明「琴」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之外,還說明了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已有了相當範圍的影響和應用。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體的結構形制,面板、底板、嶽山、弦軫、雁足及縛弦的方法,這些基本結構都與今天還能見到的唐、宋以來的傳統古琴完全一樣。

所不同的是,琴身較短,僅有67釐米,縛琴絃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圓形線條淺槽①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琴」,縛弦七根,體長82.4釐米,形制與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樣,屬同一種樂器,琴面雖仍有淺槽形痕,然從琴的內側側邊,離琴尾全長的三分一處(約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損的痕跡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這兩張出土「琴」與現存唐代以來的古琴,不論在結構形制還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脈相承。

它們作為古琴的前身,並發展成唐宋以來的古琴,是符合樂器發展從簡到繁、從多形到定形的邏輯軌跡的。《詩經》等文獻記載與出土「琴」的實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說是文實相符,所以古琴有著近三千年的歷史的說法是確鑿可信的。 古琴,是中國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樂器之一。

彈絃樂器。古代稱琴、瑤琴。現代稱古琴、七絃琴。

在中 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在東周時,各國樂官多精通琴藝,如 楚國鍾義、晉國師曠等。孔子琴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

漢魏以來的司馬相如、 蔡邕、嵇康都以彈琴著稱。唐代李嶠、李欣、李白、韓愈、白居易、張枯等詩人,為彈琴寫下了不朽的詩句。 宋徽宗趙佶熱愛琴藝,曾廣搜天下名琴藏於特設的「萬琴堂」。

南宋末年以來,隨著古琴演奏藝術的發展,由 於演奏風格、師承淵源、所據傳譜的不同,形成眾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 派、廣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嶺南派等。

古琴製作工藝也有悠久的歷史,制琴名家輩出。唐代、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 餘人。還有張越、郭亮、李勉等高手。

給後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濟、衛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 遠、嚴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張敬修等。 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

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板,表 面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在項、腰處兩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稱琴底,形 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腰中近邊 處設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

面、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裡面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 ,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設音樑,又稱項實。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

絃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 稜形,中空(穿弦用),琴絃由絲絨繩繫住拴繞於琴軫上。琴絃用絲制纏弦。嶽山鑲嵌於面板首部,也開有穿 弦孔。

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 個螺鈿或玉石製作的徽,用以標記音位。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

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 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 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

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絃、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

有散音七個、 泛音九十一個、技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託、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 、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自《琴棋書畫》

馬車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我國古代火器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奚仲造車傳說 馬車的發明,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不但解決了落後的交通問題,而且還促進了道路設施的發展,擴大了商貿運輸和文化交流活動。誰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輛馬車?關於這一問題史學界一直有爭議。雖然一直有軒轅氏造車的說法,而關於 奚仲造車 史書記載較多,左傳 荀子 說文解字 通志 氏族 及 綱鑑易...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青花瓷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青花瓷在中國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也就是說,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朝。最好的青花瓷當屬元青花。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明清兩朝...

下列古代生產工具,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耬車 出現在西漢 西漢趙過作耬 翻車 出現在東漢 畢嵐作翻車 筒車 筒車發明於隋而勝於唐 提花機 發明於東漢 a。西copy 漢趙過作耬,已有兩bai千多年曆史 b.東漢畢嵐發明翻車。畢嵐 du?189 東漢宦官,十zhi常dao侍之一。十常侍朋比為奸,禍亂朝綱,製造出黨錮之禍,後被袁紹誅殺。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