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簡短文字,桂林山水的資料300字

2021-03-19 18:27:13 字數 5308 閱讀 1098

1樓:匿名使用者

桂林的山既有泰山的雄偉,

又有香山的魅力,

還有黃山的獨特.

桂林的山高大,

似乎要刺破雲朵觸控藍天;

桂林的山獨特,

集聚了 泰山 香山 黃山 共同的美.

再說那水:

清澈見底,

一抹朝陽射在水面上,

這一江水如同

一潭誘人的陳酒,

如同仙女遺落的飄帶,

如同一枚髮夾別在

這青山綠水間.

2樓:匿名使用者

344346646497646764

桂林山水的資料(30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城市,有著舉世無[1]雙的喀斯特地貌。這裡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讚譽。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定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 和灕江。

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裡,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古蹟遺址。

**詩云:「 寧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桂林的山水養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靈氣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畫家。

4樓:建濟

桂林城徽的象徵—象鼻山

象鼻山之所以成為桂林城徽的象徵,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像象鼻子一樣的孤零零的一座山靜靜的站在灕江與桃花江的交匯處。

二、面對灕江、山上刻有唐、宋、明、清等各個時期的優秀作品、山洞內是桂林市著名的三寶之一桂林三花酒的酒窖藏地,據說存放最久的三花酒已達百年以上,桂林三花酒酒藏博物館馬上在象鼻山旁開業了。

三、象山公園依然是桂林市民和遊客嚮往的地方。

象鼻山:在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西距文昌橋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

3公頃。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吸飲江水。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

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徵,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品多以象山作為標記。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1.

2萬年前,地殼抬升,灕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因在象鼻山的象算稍後處而得名。巖高1.

9米,寬3.3米,長約13.5米,面積44.

5平方米。巖品面江,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是納涼、眺望江景佳處。

雲峰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象鼻山西南麓。

相傳唐代這裡曾建有溫靈廟。宋嘉定七年(2023年)方信孺在此建一書齋,取名「雲崖軒」。明代這裡又建「範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

清代改為寺,名「雲峰寺」。

普賢塔: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區象鼻山頂。

是一座喇嘛式實心磚塔。建於明代初期。塔身第二層正北面嵌有青石線刻「南無普賢菩薩」。

遠看此塔,像插在象背一支劍柄或置於象背一隻寶瓶,故亦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塔通高13.6米。

塔座為雙層八角形。塔身為寶瓶形,上覆傘形蓋,頂冠兩圈相輪。此塔造型與周圍山水相映成趣,頗為和諧壯美。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風景**,廣西桂林山水資料

桂林山水的美是多方面的,有些很難用語言描繪:

桂林山水風景裡,灕江的清秀脫俗,陽朔的悠閒自在,龍勝資源的萬種風情,靖江王陵與靈渠的輝煌神祕……

黃昏漫步在榕杉湖的林蔭道上,會被桂林的嫵媚所震撼,就像桂林米粉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享受桂林應當是從容不迫的,如果匆匆而過,留下的可能不僅僅是遺憾。

在品嚐不同的米粉後,可以加入正陽街從容的時尚人群中;

5樓:幾夢の情緣

地貌介紹

這裡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地貌形成原因

(1) 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 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為特徵。石山四周峭峻,是由於石灰岩體多被溶蝕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為主。

它和土山以流水沖刷坡面,並使山坡由急向和緩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無散流、暴流產生。反之,山足多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點。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沖溝流入。

因而使石山山足成為流水侵蝕、溶蝕地區,小河的側向侵蝕,落水洞的形成,都會使石山山坡由和緩變為急陡。例如在肇慶七星巖區,有個禾婆巖,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蝕成,今天巖內還堆積著一層厚達2米的河床卵石層(鵝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積。這個巖成立後,巖口處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

這種洞可以稱為「側洞」。 由於地面水流以石山為集中下透區,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

有時懸崖千丈,雄偉非常,如桂林的獨秀峰即為一例。石山崩塌例項,可以在石山腳下發現巨大崩石來證明。如肇慶七星巖區,在2023年雨後即產生崩塌,巨石直徑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築物的屋頂。

崩塌可使崖壁成為懸崖,即額狀突出崖頂的峭壁地形。又如肇慶含珠洞、雙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時。剛好卡在巖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為主。

(2)「逢山有洞」的石山「腳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徵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個,如桂林七星巖即有5個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腳洞」了。腳洞是在石山山腳形成的洞穴,故名「腳洞」。

它的地形特徵是沿著地下水面發育的。所以,腳洞內部一般都有廣大的洞穴系統。例如肇慶七星巖的大巖,即在洞中有一大廳堂,沿廳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廳堂處還有一個地下湖形成,表示腳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強大的溶蝕力所致。

因此,腳洞洞頂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頂部平坦是腳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頂平如割」是各地縣誌稱呼這種腳洞相似的形容詞。 但是腳洞洞頂也並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鍋、石鍾地形分佈著。

這種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見的。石鍋是一片分佈的多個淺平半圓穹形凹入洞頂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內,凹入洞頂不到半米,半圓形態完整,互不干擾,說明石鍋是溶蝕出來的,並且以中心部分溶蝕、沖蝕較強所致。石鍋一般大小相似,這是洞穴充水時水流呈素流狀態的結果。

水流一般分層流和紊流,層流即水層中各點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層流,它的速度較慢,每秒在1釐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較暢,流水中各點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釐米溶孔中,流速為0.1釐米時,即可由層流轉為紊流。

雨期溶洞充水,水股衝擊處溶蝕力更大,因為衝擊地點壓力大,溶蝕量增加,如按實驗資料,地下水在不承壓狀態下,巖隙每年擴大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壓後,可增加到每年擴大巖隙達5毫米,即承壓後溶蝕力增加15倍。衝擊洞頂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沖蝕、溶蝕出石鍋地形。 石鍾成因全然不同。

它是由於地下水沿節理下透並在洞頂滴下處,進行溶蝕成一深穴如鐘形的結果。如果地下水豐富,沿節理齊流出時,則石鐘形態可變成一條凹入的頂槽。石鍾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鐘頂即見一溶孔存在,這在石鍋中是沒有的。

整個石鍋就是在一塊巖面上形成的,而石鍾分佈是依據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佈,也和石鍋成片分佈不同。 洞兩側還有邊槽發育。這是由於地下水面季節性存在的表示。

因為水面附近溶蝕力最大之故。凹入的邊槽在古書中稱為「石床」,因為邊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邊槽有幾層就表示地下水面季節性有變動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樣,洞中常有小河流貫(如在凌霄巖、燕巖等)。

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等石灰華沉積不多,也是腳洞沉積地形的特點。因為腳洞雨期充水,紊流沖蝕,石灰質很難沉積在巖面之上,形成灰華沉積。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團龍」、「飛鳳」、「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態。

腳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體內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內高,呈廣闊低平洞口,常為較冷空氣積聚洞內,屬於「冷洞」型洞穴。因為冷空氣比重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無怪夏日人們在此避暑了。

廣東雲浮凌霄巖且有地下河貫通。 腳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節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時,地表上的河流會立即把水量轉向腳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為無水旱谷,這種現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國已有腳洞進行地下掠水或劫奪的記載。

當腳洞貫穿了整個石山山體時,就被稱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靈川就是這樣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 當腳洞上升之後,高出地下水面時,穿過石峰的腳洞,就叫做「穿洞」。

這是由於地殼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從前的腳洞就成為沒有流水、積水的乾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變成為於半山上的洞穴,由於洞穴穿過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於不斷侵蝕、崩塌,變成一個半山上的洞穴,有如視窗,這種奇異的地形,每成為當地風景區,如陽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狀得名,故又名明月洞。

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巖都有象明月高懸天空美景,成為名勝。它們都是上升了的腳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時(60多萬年前),這裡是一條地下河所在。

當時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階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卻不呈月亮山形態,而是儲存良好的腳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頂,邊槽有多層,石鍋、石鐘的發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積的洞底等。不過,穿洞畢竟和腳洞不同,因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

於是無水的洞穴給石灰華沉積帶來良好的儲存環境,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灰華階地(包括灰華田)最為發育,還有平緩洞底可發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稱為「無底洞」。洞口及洞頂每因長期受侵蝕、溶蝕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廣大,崩石塞道,洞內大廳又可因崩落而顯得特別高大,破壞平坦的洞頂地形。例如桂林蘆笛巖就是以各種石鐘乳出名,遊覽道路要靠鑿開鐘乳石林來開闢。

桂林七星巖更突出,它以四十五個洞連成,主洞長達814米,貫穿著八大廳堂,五個出口;全部洞穴長達3公里,分為三層,最下一層仍為腳洞;中層大洞廳堂高27米,寬48米,由二層腳洞崩陷合成;有邊槽(稱白石天篷),腳下聽到地下洞穴的「空谷傳聲」。中心部分較低,即大教場處,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別被命名為「無底深潭」、「癩子潭」、「雙獅守龍潭」等。

在茅茅頭石山(即光明山),除蘆笛巖外,還有大巖(長達875米,唐代僧人墨跡亦已被鈣膜保護起來,墨跡如新)、飛絲巖、穿巖等四個穿洞貫穿,這種穿洞是戰時避難地點,因為洞底平坦,廳堂廣大,支洞眾多,戰時工廠、學校、醫院倉庫均可利用。在峰叢石山區亦常有穿洞發育,如廣東懷集燕巖,廣西靖西穿巖等,即為公路利用穿行。

桂林山水短簡簡介是什麼,桂林山水簡短介紹資料三條

桂林山水,應該說是獨具一格的,向來就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美譽。這一帶特有的山峰,從高空看像犀牛,像田螺,像竹筍,像伏獸般的網巒,令人感到奇特而新穎。等到你親自踏訪一番,就會越發越驚異於這些山峰千奇百怪的形態.它們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似駱駝,有的宛若瓶子,一首詩禁不住會撲進你的心扉 桂林多洞...

桂林山水哪個風景最好玩??什麼的桂林山水

灕江是典型,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山青 水秀 洞奇 石美。桂林傳統的經典景點有象鼻山 伏波山 疊彩山 七星公園 蘆笛巖和灕江,這幾個地方的名聲是早已在外,但總的來說嘛三座山的可看性並不算太高,但由於它是桂林的代表性景點了,特別是象鼻山,已經是桂林的城徽了,大老遠來一趟不看可惜。不過幸好它的門票也不算...

二年級寫有關桂林山水的小,短文,描寫桂林山水的短文

自從古人寫了一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詩,多有人把它當做品評山水的論斷。殊不知原詩只是出力烘襯桂林山水的妙處,並非要褒貶天下山水。本來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風致,桂林山水那種清奇峭拔的神態,自然是絕世少有的。尤其是從桂林到陽朔,一百六十里灕江水路,滿眼畫山繡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傑作。瞧瞧那灕水,碧綠碧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