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用什麼樂器演奏是作曲家還是樂隊決定

2021-03-19 18:27:41 字數 5111 閱讀 5728

1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定啊 哈哈個種因素 比如維瓦爾第的作品 多數是小提琴協奏 所以小提琴就是主音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古典樂中注入電子音效也很有新意。

2樓:高曉暉

毫無疑問,是作曲家來定。作曲家是**作品的締造者,從最原始的構思開始,在心裡早已對作品形象有了準確的定位,其次,作曲家(我指的不是隻會寫歌而不會編曲配器的那種)具備深厚的樂器法功底,和聲功底,配器功底,這是普通的樂器演奏員所無法超越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應該是大家商量的結果。

一首歌的mv,是一個樂隊在演奏,每種樂器當他們演奏的時候都擦出火焰,主場是一個有著白

4樓:黑色巧克力

樂隊有很多種的風格。單挑一種而言,就拿貝斯,架子鼓,電吉他等組成的樂隊好了。

不是很清楚你說的一種曲子是什麼意思。是一種風格呢還是同一個樂譜?

一般在樂隊演奏時各個樂器應該是負責自己那部分的**。有主奏,其他的樂器伴奏。合起來才是一首多層次的曲子吧

什麼是交響**?交響曲的曲式結構是什麼?謝謝你的回答!謝謝.

5樓:

什麼是交響樂

交響樂,或稱交響**,廣義地說,可以包括大型管絃樂隊在交響**會上演奏的所有器樂作品。 交響樂一詞,最初的用法也比較混亂.從字源上看交響樂的希臘原文僅是「一起」(syn)「發出聲音」(phone)的意思,中世紀時則指兩個音的和諧結合,包括早期對聲樂或器樂作品,或某些樂器(如風笛和手風琴)上若干個音的和諧結合。

十六世紀末,在戲劇(包括歌劇和神劇)作品中插入的任何樂器不合奏段落,都叫做交響樂。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響樂,是在**風格的變換、即巴羅克風格日趨衰落和古典風格蓬勃興起的這一交替之中產生的。那是在十

七、十八世紀,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互相影響,以至於幾乎達到不可分辨的程度,最後定型的sonata(即今譯奏鳴曲),專指用一件樂器(如羽管健琴)或兩件樂器(如小提琴和羽管健琴)演奏的多樂章作品,用三件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叫三重奏曲,用四件樂器叫四重奏曲,用五件樂器叫五重奏曲,而用管絃樂隊演奏的則叫交響曲。因此,廣義地說,交響曲也就是用樂隊演奏的奏鳴曲。交響曲是交響**中最重要的一種體裁,是交響**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由於交響**會上常演曲目還有交響詩、交響組曲、協奏曲等,所以現在傾向於把這些體裁都歸入交響**的範疇,即把交響樂一詞廣義地應用於交響**會演奏的所有器樂作品。

什麼是交響曲?

交響曲是通過綜合運用並挖掘各種樂器效能及表現力,來塑造**形象,體現作曲家內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樂套曲形式。由交響樂隊演奏,它實質上是交響樂隊的「奏鳴曲」,但比奏鳴曲更富於表現力、更加富於恢巨集的氣勢。

交響曲是**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形式。「symphony」一詞源於古希臘,意為「共響」。早期的交響曲由17世紀末義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來,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結構形式為交響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礎。

序曲性質的交響曲在18世紀逐漸脫離歌劇,吸收其他器樂曲的因素,發展成為獨立的有3個樂章的器樂體裁,依然屬於小型樂隊或器樂重奏的作品;後經海頓、莫扎特的大量創作實踐,最終確立了規範的交響曲式,即古典交響曲。它包括有4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或稍慢),節略的奏鳴曲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變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樂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迴旋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

此外,交響曲整體的調性佈局、和聲結構、各樂章間的對比與平衡、樂隊中樂器的組合與規模等均得到規範化而基本定型。

交響曲在貝多芬手下則被發揮到極至,樂曲的部與尾聲得到擴大,主題對比強烈,和聲富於動力性,第三樂章以諧謔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貝多芬深化交響曲體裁的具體體現。他的《第三交響曲》使交響曲進入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階段。

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最大特徵是個性突出,因而也決定此時期的交響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筆下,無論內容、形式、技巧有著不同的創新,出現了以歌唱性旋律取勝的抒情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標題交響曲——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還產生了新的交響樂體裁「交響詩」。同時各國的民族交響曲也興起,**的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蘭的西貝柳斯等都作有具濃郁民族風格的交響曲。此時期的交響曲,其樂章數目有多有少,不侷限在4個樂章,樂隊編制上有時也有變化。

家喻戶曉的交響曲主要有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101交響曲》(時鐘),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九交響曲》(合唱),等等。

如何欣賞交響樂(1)

許多聽眾往往有這樣的一種要求:交響樂很難聽懂,最好你給我講講清楚,這裡到底是表現什麼?那兒又是表現什麼?

**更多的是靠我們去想象的,它本身並不明確具體。比如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最後一段寫抗敵勝利,它的主題和馬蹄聲「噠噠啦、噠噠啦」的節奏很相似,我們一定會產生一種聯想:喔,這可能是軍隊,是騎兵隊在賓士。

**本身根本看不到馬,也看不到跑,只是從節奏產生出聯想而已。而這種聯想的產生要有一個特定的條件,就是馬必須在跑。如果馬不跑,站在那裡,**就沒有辦法表現它了,

你怎麼知道它是馬還是牛?還是別的什麼?

從這可以看出,**的描繪性敘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於客觀事物中那些有音響的、有節奏的、有動態的也就是運動中的事物。因為**是一種音響的、一種聽覺的藝術,它存在於音響的運動之中。如果跟音響和運動這兩種特性沒有聯絡的事務,**要想「描繪」它們就比較難了。

所以說,**的特長不在於描繪,也不在於敘事,它的長處是抒情。比如我們心情激動了、情緒緊張了,心就跳得快。**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就可以採用緊張的比較快的節奏;如果心情平靜的時候,自然就鬆弛下來緩慢下來,於是**的節奏、速度也慢了。

**還有一個特長,如在表現憂愁憂慮痛苦發怒盛怒這種情緒的時候,可以把它們的各種層次很細微地表現出來。我寫的《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中的一段採用戲曲的哭腔描寫痛苦。如果大家對戲曲的哭腔有點熟悉的話,能麼聽起來就會有聯想了。

**是通過作曲家主觀的感受寫出來的,因此它的主觀性是很強的。而聽的人呢,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作跟其它藝術有些不一樣,文學寫出一部**來,創作已經完成了。

戲劇寫出一個劇本還不夠,還要演,這是二度創作。**呢?除了這個二度創作外,還有一個三度創作,就是聽眾如何來欣賞和理解這個作品,就是說聽眾也要投入到這個創作中間去,這樣一部**作品的創作過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聽眾還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描寫外部世界?比方寫大海怎麼寫?這裡可以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看看作曲家是怎樣描寫大海的。

一個是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天方夜譚」,其中第一章就描寫大海。這個樂章的引子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代表蘇丹王——沙赫里亞爾,是個很粗暴的形象;另一個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 可妙就妙在這兩個主題後來都變成海的形象了。

人怎麼會變成海呢?如果我們聽這段**就會發現:原來是**旋律的起伏使我們聯想到海浪的起伏。

這說明交響**創作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用同一個**素材,通過節奏、和聲、配器的變化來改變**形象。「天方夜譚」組曲是描寫舍赫拉查德講故事給那個蘇丹王聽,所以它就利用這兩個人物的主題來寫大海,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海、故事裡的大海。這裡人物主題變成大海,兩者有沒有什麼內在聯絡呢?

有的。譬如蘇丹王是很殘暴的,跟大海的洶湧可怕是可以聯絡上的。至於那個「舍赫拉查德」主題是個很美的主題。

我想作曲家寫的時候,可能就是考慮到要把它稍加改變變成浪花的主題的。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作曲家的本事來,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兩個主題材料千變萬化地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如何欣賞交響樂(2)

另一個例子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寫的一個「大海」。他的寫法又不一樣了。這部作品叫作交響素描,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的標題是「從破曉到中午的海」,是寫平靜的海、從薄霧中慢慢顯現的海。第二樂章是「浪的嬉戲」,寫頑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與風的對白」,這是咆哮的海。

這個海跟剛才介紹的那個海性格上很不一樣:首先它的內容不一樣,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樣。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創作特徵是著重於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和色彩的變化、景象的變化。

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斷斷續續的,一會兒這樣幾個音、一會兒那樣幾個音,變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種變化無窮的色彩。 裡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響樂色彩配器的大師,但各有所長,因此他們寫出來的**也是截然不同的。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總結出三條:第一條是,即使描繪性的**也都不是純粹客觀地描寫外部世界,這些描寫是被**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個人寫大海,就會寫出一千個樣子。

第二條,**形象是從聯想產生的,這個聯想是通過**對事物運動的形態及其發出的聲響所作的一種摹擬而來的。第三條呢,作品描述什麼有時還要靠文字標題來提示,否則不能準確判斷它在寫什麼。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響詩「弗蘭切斯卡·達·裡米尼」中的一段描寫地獄裡的旋風。

如果不講這是旋風,也可能以為是大海,因為二者有著相似的運動方式。所以確定**形象還要靠文字標題。同時也說明**的描繪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標題**可幫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麼怎樣去理解無標題**呢?這就更需要從人的心裡狀態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這「命運」標題是人家給加上的。

**中「命運」主題,有人解說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惡殘暴陰森的命運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說成是貝多芬對封建勢力的挑戰,是怒吼的貝多芬,是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是一個正面形象。這不是截然相反嗎?

總之,這個主題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感情,體現了他對命運的態度。第四樂章寫貝多芬理想中的勝利,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還寫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筆,就是在勝利高潮的時候,突然命運的主題又出現了。有人說這是對過去鬥爭的回顧,也有人說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運企圖東山再起。

但是我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即雖然勝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的反動的東西說不定還要再來的。這樣的解釋更符合貝多芬的實際,符合他的邏輯,也更好地顯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於究竟怎麼理解,大家還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

交響樂給人的啟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給你很多想象的餘地,尤其是無標題交響曲更有這個特點,因為它沒有標題的約束,概括性很強,內涵非常豐富。即使聽一百遍還會有新的發現。而且,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刻。

這就是無標題交響樂的一個長處。

最後講兩點結論:第一點,**的特長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繪。所以在欣賞它的時候主要在於它的情緒如何感染我們,不一定追究它在寫什麼。

樂曲解釋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主要還要發揮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第二點,欣賞交響樂首先要充分調動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一首歌的mv,是樂隊在演奏,每種樂器當他們演奏的時候都擦

樂隊有很多種的風格。單挑一種而言,就拿貝斯,架子鼓,電吉他等組成的樂隊好了。不是很清楚你說的一種曲子是什麼意思。是一種風格呢還是同一個樂譜?一般在樂隊演奏時各個樂器應該是負責自己那部分的 有主奏,其他的樂器伴奏。合起來才是一首多層次的曲子吧 一首歌的mv是一個女人穿軍裝吹奏樂器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 一...

一首歌的開頭是有名字是什麼歌,一首歌的開頭是有一個名字是什麼歌

在木星 朴樹 詞 朴樹 曲 朴樹 呀咿呀 君歸來 呀咿呀 君歸來 呀咿呀待歷經滄海 待閱盡悲歡 心方倦內知返 君已塵滿面 汙泥滿容身 好個白髮迷途人 今日歸來不晚 彩霞濯滿天 明月作燭臺 呀咿呀 亦歸來 呀咿呀 亦歸來 呀咿呀以苦難為船 以淚為帆 心似離弦箭 莫說天無涯 海無岸 縱然歸程須萬載 今日...

善良是一首歌作文,善良是一首歌作文800字

善良是一首歌 與善良為友,就是與成功為友,走過一生你會發現你的好友幫專你登上勝利的山峰 屬 與善良為友,就是與榮譽為友,歷經一世,再回首,身後是朋友栽下的絢麗的鮮花 與善良為友,就是與幸福為友,並肩走過一生,人生將不留遺憾.善良是良師益友,與善良為友的人,會得到世人的尊重.尤努斯,一個銀行家,不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