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各主要建築部分及其功能

2021-05-27 08:12:35 字數 4805 閱讀 8961

1樓:匿名使用者

以長城為主體的整套防禦工程和組織制度,被稱之為長城軍事防禦系統,只有綜合運用它們才能使長城發揮堅固防禦的作用。這個系統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屯兵系統,即軍隊屯駐的長城城牆及城堡,是長城主要的防禦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級,駐有數量不等的軍隊,以明朝為例,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

二是烽傳系統,指邊防戍兵用以報警而建築的烽火燧臺,用以燃煙火傳遞軍事資訊的系統。三是驛傳交通系統,包括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輸安全等的驛路城,遞運所、驛站;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堅固的防禦設施。四是軍需屯田系統,指為了保障軍事防禦人員的衣食、兵備**而配備的屯田之地、冶煉、製鹽及**市場等;它們或者與駐軍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單獨建置。

(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長城有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麼

2樓:du知道君

fvc楚長城遺址現有狀況怎樣?

楚長城是依地形修築呈帶狀密集型分佈的整體相連的關城,形成一個龐大的戰略性軍事防禦體系。楚長城與以後的秦、漢、明時期的長城相比,比較原始、單調,但已具備了強大的防禦功能。楚長城有以下幾個特徵:

楚長城系列建築中以關城為主體工程。楚長城的關城數量巨大,僅南召縣境內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經注》稱「故號此城為萬城」。這可能是因為歷史上沒有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同時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遺留有數量頗多的防禦華夏集團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連結工程,便形成了以關城為主體的建築格局。

楚長城的關城規模不等,大體上可分為大城、中城、小城三類。大城均集中在要道處,中小城多作為衛星城,分佈在高、險、隱處,不同的寨城應是駐軍數量不等或軍事長官級別不同所致。楚長城以大量相連結的關城形成多層城防,為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修長城所效仿。

但楚長城的連結工程相對薄弱,較之秦、漢、明長城遠不能相比,這正是楚長城相對落後的地方,而這一落後正是歷史久遠所造成的。但關城是屯兵警哨之所,為長城所必備,所以直到後來的秦、漢、明長城,也都繼承和大量採用了修築關城的形式。楚長城利用山河之險以為城。

楚長城的大部分地段分佈在南陽盆地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的伏牛山綿延千里沿線上,主峰**石高2153.1米,漢水的支流白河、鴉河、湍河等都發源於此。這條山脈既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也是楚國與北方諸侯國的邊境線。

楚長城沿伏牛山脈依山勢而築,在古道隘口處築關城、修邊牆、設關門,以備屯兵打仗;在高山險阻和江河為塹難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築長城設施,省了許多工料,以能夠達到防禦目的為度,充分體現了「用險制塞」的原則。這些建在險關要塞上的長城,順山脊十餘里或數十里蜿蜒曲折,峰巔上的寨城依稀可見。

楚長城的石城牆均為幹壘石建築。《括地誌》稱楚長城「無土之處,壘石以固」,是與其遺蹟完全吻合的。楚長城的建築原則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無土用石。

現在發現的幾處土築牆城段,是因為無石才用土的,如南召縣野牛嶺城段等,有的還是土石並用,現在土築牆基本上是殘留的痕跡,土石並用城牆還留有一定高度。城牆石塊大小配合得體,並根據地形的凹凸變化,有平壘、斜壘、斜立壘、立壘等不同砌築形式,石與石之間沒有任何刮縫之物。城牆斷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構造,使其穩固,不易倒塌。

較大的城牆裡外砌石,中間填入碎石與土的混合物,夯實以後頗為堅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牆內每隔一定距離或在城門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臺階,與牆內道路相通,交通頗為便利,然而對城外是全封閉的,除森嚴防守的城門外,外部的人難以入城。楚長城以幹壘石築牆,在火藥沒有作為**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時代,石塊也可能起了補充箭矢不足的作用。

楚長城大體是方形的。史籍對楚長城多稱方城。這可能與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有關。

上邊已經說明,楚長城的總體輪廓近於方形,同時從楚長城的許多座關城遺址形態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長方形,有些關城因受地勢限制會出現一些不規則變化,但修建者還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這大概是因為古時人們崇信「天圓地方」的說法,因而在各種建築物中注入了「方」的觀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

齊長城建築結構有哪些特點?

齊長城西起平陰、鉅防,東經長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歷城、萊蕪、章邱、博山、沂源、臨朐、沂水,越大峴山,過莒、五蓮、諸城、膠南諸縣直達海濱。全長500多公里。

從現存於萊蕪、泰山等地的遺蹟來看,齊長城的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凡高崖陡壁難以攀登處,僅用石塊砌築起寬2米左右的矮石牆或乾脆藉助山勢不設城,每遇溝壑,則用巨石構築,寬近7米,石塊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條石或方石,未用灰漿凝固,但結構十分講究。一般地段,則為土石結合。

其基礎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塊砌成,寬達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築,每層厚約10至15釐米,整齊劃一,層次分明,夯窩均勻,清晰可辨。土裡曾摻有鹽水。

有些地段的城牆,有腐朽木頭痕跡,可能當年在牆中間有圓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個齊長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緩。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亂石一堆,大者如磨盤,小者若米碓,是當年為守城禦敵所備之擂石。

戰國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建築結構是怎樣的?

秦、趙、燕三國長城的規模、構築方法及防禦設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來,共同有以下四個特點:其一,在構築方法上,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築,或採石砌築,或利用天然障礙稍加修整。

其二,在地形選擇上,都是儘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禦設施上,都築有烽臺、障城,特別在交通要道及易於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規模都較大。其四,依託長城的牆體防禦作戰,對小部隊可以起到防止其襲擾的作用,用以保護長城內的居民;對大的騎兵集團,則主要起障礙作用,以阻滯敵騎兵集團的長驅直入,用以爭取時間,集中和機動兵力,將來犯之敵殲滅於邊境地區。

魏國長城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戰國時期的魏國長城從渭南到韓城之間,如今尚有兩個相距很近的長城和兩個烽火臺的遺蹟,這兩道長城位於韓城縣縣城南15公里處,西達濟川,東到黃河邊。

長城內外分為兩處,當地人稱北面為外長城,南面為內長城,兩城相距160米。城牆已塌

落,殘存高度只有4米左右,底部最寬為19米。內長城往南約270米有一個烽火臺,烽火臺的平面為方形,每邊長為7米,臺高約10米,上下收分很大。從烽火臺底部到中間的木角樑頭的高度約有4.

5米。長城城牆和烽火臺全部用夯土築成,歷經兩千多年,夯層還非常清楚。夯層厚度為7—8釐米。

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儲存的最好?

秦始皇萬里長城建於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紀以來,這道延綿萬餘里的古長城飽受北方嚴酷氣候的侵襲,大都已經湮滅無聞或破敗不堪。近年國家文物局計劃撥鉅款對內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長城進行維修。這是中國首次對秦長城進行部分維修。

該工程從2023年春開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總計維修好斷牆300多米,砌築石料1萬立方米。這段秦長城位於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一個名叫小奈太的陰山深處,它是儲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萬里長城遺址。

這段長城全用石塊砌築而成,長200多公里,高3.5米,底寬4.1米,頂寬1.

5米,大約平均每隔1公里就築有一個烽火臺,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以及近幾年**的破壞,使這段長城多處殘破和坍塌。在今後的幾年裡國家有關部門還將繼續對此段長城進行維修,並有選擇地對其烽火臺、屯兵城堡和哨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進一步瞭解秦長城的構造及其當年建造時的人文歷史情況。

地方有關部門也期望在維修之後,對其進行旅遊開發。

秦漢長城的組成及構築有何特點?

城牆是組成長城防禦體系的主體部分,它是把阻止、據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於一體的線式防禦工程建築物。它越山嶺,穿沙漠,過草原,經絕壁,蜿蜒綿亙於秦、漢北部的邊防線上。由於敵情、地形和任務等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構築情況也大不相同。

在騎兵便於機動、進攻的主要防禦地段,牆體一般較厚、較高,頂部稍寬,能容戰士在城牆上機動和戰鬥,並築有較密的敵臺。

騎兵機動困難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礙、不便敵軍大量兵力進攻的次要防禦地段,牆體一般較窄、較矮,城牆頂部極窄,戰士不能在頂部機動或戰鬥,城牆本身僅起障礙及遮蔽作用。

漢西河長城玉門關及今安西縣一帶的城牆,所用材料比較特別,是用流沙、碎石及蘆葦或紅柳枝築成的。主要原因是此處全系流沙小石子,但卻適宜紅柳生長。附近水泊一帶,還盛產蘆葦,用這些植物和沙石築牆,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

它的修築方法,從現存實物遺蹟看,是在沙漠中選定了牆體位置以後,先挖一不深的基礎槽,內鋪蘆葦或紅柳枝,然後鋪一層沙粒石子,在此之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如此層層上鋪,高達數米。每層蘆葦或紅柳枝,平均厚度為4—5釐米,沙粒石子厚度為20釐米。層層壓實之後,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已粘結一起,經過鹼性鹽滷滲透後,蘆葦不易腐爛,牆體相當堅固,而且柳枝及蘆葦等可以承受較大拉力,可防止城牆在風力作用下裂縫。

因而迄今仍屹立於沙漠之中,氣勢雄偉,極為壯觀。

城牆修在山地陡坡時,坡下外側一面,壘石較高,坡上內側一面,則壘石較低,有時甚至沒有。在陡峭崖壁處,往往利用崖壁作牆體,稍加修築而成。在兩山夾峙的山口,則採用土石混合構築。

城牆修築在深山密林、山脊北側或戈壁灘上時,也有以壕為主、以牆為輔的樣式,如河北圍場西北的一段長城,當地稱之為「長壕」或「萬里長壕」,均為低於地面的壕溝,僅在壕溝南岸,以挖壕之土或採石堆積成牆。壕寬一般為5—8米,深1米以上,牆高1米以上,壕牆總寬在10—12米左右。修築在河岸、森林邊緣或地勢險峻等地區的城牆,有的也用木柵或鹿砦,即漢元帝時郎中侯應所說的「木柴僵落」。

但這種牆體極易朽壞,現在已無遺蹟可尋。

金界壕的組成結構情況是怎樣的?

界壕由濠溝、主牆(堤)、副牆(堤)、邊堡、壕堡組成。以壕和主牆為防禦戰斗的主體,城堡和邊堡是防守士兵屯住的地方。

濠溝和主牆,是界壕的主要部分。在主牆外面有長方形深溝,主牆的寬為8—10米,高為6—8米。它的頂部平坦,向敵的一方築有女牆,主牆用黃土夯築,但在沙地、山谷和石頭多的地方,則用石塊包砌,以增大厚度。

濠溝的深約為4—5米,由濠溝底部到頂部就有11—12米,相當於一般城牆的高度。壕溝是騎兵的主要障礙。

在主牆上構築有女牆、馬面、甕門等設施。

馬面(敵臺),在主牆上每隔130—150米即構築一個馬面,它比主牆稍高,突出部分的寬為10—12米,長約為12—15米。在馬面頂上蓋有板屋,是守衛人員休息的地方。馬面的作用是增強主牆的穩定性,並能居高臨下掩護主堤,使敵不易接近。

kct37

求部軍事小說講主角從小兵成長到將軍要現代的不要冷冰器

天空之承的帝國蒼穹,帝國雄心,重鑄第三帝國之新海權時代 古羅馬戰爭 請採納。百戰將星 沙漠中廝殺的狡狐 隆美兒 哈哈。黑道特種兵很適合這個要求 主角要是將軍。從士兵慢慢升上將軍也可以,一定要是現代都市 還要完本。不要科幻。5 請叫我威廉三世,20世紀初的。美女公寓 胡風 版,作者原始罪孽 找軍事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