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表字與名字在什麼場合用,古人表字與名字在什麼場合下用啊?

2021-05-14 16:50:50 字數 5167 閱讀 1494

1樓:茄子

(表)字 字,又稱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已經是成年人了,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字一般有一言字、兩言字和三言字。

最多的是兩言字。 字的構成的一些形式: 1、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稱「子」字:

如公孫僑字子產,杜甫字子美 2、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隻以排行作為字的。 3、在周朝,女子也有字。

但是其構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樣。一般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為字。 另外在古文中,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

名字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

「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

《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

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連戰,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

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係。

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係;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

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昆仲。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

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另: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再介紹你一本書《姓氏-名字-稱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

找來看看吧!那裡面有詳細得講解!!

古人表字與名字在什麼場合下用啊?

2樓:凌雨菲

我是學中文的,這個問題,我清楚!!

(表)字

字,又稱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已經是成年人了,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字一般有一言字、兩言字和三言字。最多的是兩言字。

字的構成的一些形式:

1、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稱「子」字:如公孫僑字子產,杜甫字子美

2、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隻以排行作為字的。

3、在周朝,女子也有字。但是其構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樣。一般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為字。

另外在古文中,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

名字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

「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

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連戰,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

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係。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係;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

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昆仲。

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另: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再介紹你一本書《姓氏-名字-稱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找來看看吧!那裡面有詳細得講解!!

3樓:匿名使用者

表字是由熟人叫的,表示親熱,名字是由初次見面的人或不是太熟的人叫的。一般只是一些文人或有地位的人才有表字,普通百姓是沒有表字的。表字可以自己起,也可以由別人起,表字一個人可以有多少個,名字一般由長輩起。

古人名,字,號一般用在什麼場合? 10

4樓:包丞衛

(表)字 字,又稱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已經是成年人了,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字一般有一言字、兩言字和三言字。

最多的是兩言字。 字的構成的一些形式: 1、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稱「子」字:

如公孫僑字子產,杜甫字子美 2、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隻以排行作為字的。 3、在周朝,女子也有字。

但是其構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樣。一般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為字。 另外在古文中,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

名字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

「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

《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

5樓:武全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

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誕生就起名,**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

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諡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

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古人名,字,號一般用在什麼場合,古人名,字,號一般用在什麼場合?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 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後則有字,號 死後有諡號。禮記 檀弓上 幼名 冠字,周道也。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 往往是 名 的解釋和補充,是...

古人在家裡面坐的轎子叫什麼名字,古人在家裡面坐的轎子叫什麼名字?

其中分為皇帝 大臣 普通平民三大類 代官轎大致分為三種顏色 金黃轎頂,明黃轎幃的是皇帝坐轎 棗紅色的是 坐轎 低階 以及取得功名的舉人 秀才則乘坐綠色轎子。清代的宗親 朝臣 命婦等達官顯貴乘坐轎子有嚴格規定,不準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 轎頂用銀,轎蓋 轎幃用皁,在京時轎伕四人,出京時轎伕八人 四品以下...

先秦為什麼古人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名字都那麼奇怪

古人說話用古音的,跟現在人說話完全不一樣。也就是所謂的口音不同。你可以搜一搜古音朗誦一聽你就明白了。你的網名叫白雪,在古代可能念嗶嘢,你覺得古人看你的名字是不是也很奇怪呢?為什麼古人 尤其是先秦時期 的名字都那麼奇怪?這是個難題啊 其實很多人名的 我也很疑惑,感覺古人未必都像現代人這樣這麼講究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