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大概有多少

2021-05-22 07:06:27 字數 3530 閱讀 5695

1樓:刀劍信譽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其生物量是反映其現存量的關鍵指標.本文利用具有3個處理組的圍隔實驗中的浮游植物資料,對文獻中常見的計算浮游植物種群生物量和群落生物量的4種方法:標準法、細分法、粗分法和資料法進行比較,並分析採用這4種不同方法得到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與葉綠素a濃度的相關性.

結果表明:粗分法是計算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高效方法,能夠保證準確度和節省時間;提高浮游植物生物量計算準確度不是影響浮游植物生物量與葉綠素a濃度相關性顯著程度的關鍵.通過比較剔除稀有種(生物量不超過群落生物量5%的種類)前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差異,發現忽略稀有種會導致種類均勻度較高的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嚴重偏低,建議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計算不能一概忽略稀有種.

浮游植物的數量和生物量是怎麼計算的

2樓:聽風

浮游植物的現存量,指的是某一瞬間單位水體中所存在的浮游植物的量。這個量有兩種表示方法,用數目單位表示成為密度,一般用萬個/升為單位,

五、六十年代用之;用重量單位(mg/l)表示的現存量稱為生物量(biomass),70年代以來被廣泛使用。

一升水中的浮游植物的數量(n)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cs —計數框體積(㎜2),一般為400㎜2。fs —每個視野的面積(㎜2),лr2,視野半徑r可用臺微尺測出(一定倍數下)。

fn — 計數過的視野數。v  — 一升水樣經沉澱濃縮後的體積(ml)u  — 計數框的體積(ml)為0.1ml。

pn — 計數出的浮游植物個數。如果計數框、顯微鏡固定不變,fn、v、u也固定不變,公式中的(

)可視為常數,此常數用k表示,則上述公式可簡化為:n=k×pn。pn代表某種藻類的個數,計算結果n只表示一升水中這種藻類的數量;pn若代表各種藻類的總數,計算結果n則表示一升水中浮游植物的總數。

前者若求浮游植物數量將各計算結果相加即可。

浮游植物的研究

3樓:中地數媒

正如前文所說,遺傳性和變異性是一切生物的本質屬性 (王煥校,2000) ,生物種群對特定汙染條件的響應是客觀存在的 (孫鐵珩等,2001) 。不論是個體微生物還是微生物群落,其生長髮育都嚴格地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 (楊京平等,2002; tansley a g,1939) 。通過研究礦區塌陷塘和參照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摸清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組成特徵以及水域的營養狀況,找出影響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驅動因子,尋找最能指示其環境狀況的優勢浮游植物種屬 (群) ,從而闡明礦區塌陷塘和非礦區湖泊限制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子,反映其浮游植物群落的構成特徵,為控制塌陷塘的富營養化程度,合理開發和利用礦區塌陷塘,促進其生態環境狀況的改善等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 (王振紅,2005) 。

群落的研究可追溯至 19 世紀。群落的定量研究始於 hesen (1887) 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工作,此後一段時間關於浮游生物的研究甚多。在 20 世紀前半葉,浮游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類鑑定、數量比較和個體大小劃分等領域 (周曉燕,2005) 。

kolkwitz r(1912) 首先研究了德國一些湖泊中浮游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birge e & juday c (1922)研究了美國 wisconsin 內陸湖泊的浮游植物數量和內含的化學物質,是較早開始研究內陸湖泊的浮游植物的人員之一; fott b.(1931) 開始了浮游植物的 「被動浮游」特徵和機理,揭示其浮游於水體中的本質; griffiths b m (1939) 對英國湖泊中的 「水華」現象的研究可以說是最早的湖泊富營養研究。70 年代以來群落生態學有明顯的發展,有較多的定量分析 (如排序) 和模型模擬的研究。

到了 80 年代,wetzel (1983) 通過 《湖泊學》(limnology) 一書將浮游植物生態學納入了湖泊學研究的範疇。reynold c s (1984) 將浮游植物生態學系統化和理論化,完成了 《淡水浮游植物生態學》 (the ecology of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 一書,完整總結了浮游植物生態學自創立以來的研究成果; gentner s r(1983) 等人深化了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的研究。dokulil (1984) 則開始關注大型淺水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生態學問題。

kyong ha et al.(1998) 從 1993 年 4 月每隔一週對韓國的nakdong 河淺水域的浮游植物研究表明: 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nakdong 河的富營養化程度很高,1993 年矽藻綱佔優勢,在春季和深秋出現峰值; 1994 年的 3、4 月優勢種群為矽藻綱,5 月為綠藻綱和隱藻綱,11 月為矽藻綱。

浮游植物的季節性生長和演替受生物因素的影響,如競爭、捕食和寄生的支配,也受諸如理化因素的影響,如氣候、人為擾動、水溫、光照、電導率、ph 值、溶解氧和營養鹽利用率的影響 (方文惠,2006) ,其中降水和人為擾動的強度及頻率是控制浮游植物動態的重要因素 (reynolds et al.,1988; sommer,1989; reynolds et al.,1993) 。

我國於 1953 ~1956 年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人員對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眾多的湖泊進行了調查,從而全面開創了我國淡水生物資源和群落的研究。國內的科研人員在湖泊調查的基礎上出版了 《中國淡水藻類》、 《江蘇湖泊志》等成果。孫軍等(2004) 2001 年對冬季覆蓋渤海 56 個測站的浮游植物進行監測,共發現浮游植物 3 門 37屬 42 種 (不包括未定名物種) ,物種主要以溫帶近岸型矽藻為主,優勢種主要為尖刺偽菱形藻、浮動彎角藻、偏心圓篩藻、具槽帕拉藻 (paralia sulcata) 和環紋勞德藻。

其中的尖刺偽菱形藻、偏心圓篩藻和具槽帕拉藻是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的關鍵種。他們認為: 細胞丰度的平面分佈由浮游矽藻的分佈所決定。

同 1983 年同期資料相比發現,優勢種沒有較大變化,但其優勢程度順序和細胞丰度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整個浮游植物群落的細胞丰度有大幅度增加。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程度是低的。馬徐發等 (2004) 2023年 6 次取樣觀測到道觀河水庫浮游植物有 7 門 89 種,平均密度為 251.

75 ×104ind / l,平均生物量為 5.67 mg/l,優勢種為肘狀針杆藻 (synedra ulna) 、小膠鞘藻 (phormidiumtenue) 、水華微囊藻 (microcystis flosaquae) 、顆粒直鏈藻 (melosira granulata) 、齧蝕隱藻(cryptomonas erosa) 、小環藻 (cyclotella sp) 和小型色球藻 (chroococcus minor) 。從浮游植物種類組成、現存量看,該水庫為中富營養型別,並已向富營養化方向發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東湖實驗站對武漢東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季節變化進行了近 30 年觀測記錄 (饒欽止,章宗涉,1980; 劉建康 1990,1995) 。藻類群落的組成也顯示了武漢東湖浮游植物群落 20 年間的明顯變化。在 1956 ~1957 年,甲藻的數量佔第一位,矽藻次之,這兩門藻類佔藻類總數的 60% ~70%,藍藻和綠藻加在一起的數量比甲藻和矽藻的數量要少得多。

60 年代以後,藍藻和綠藻的藻類數量增加到全部藻類總數量的 50%。藍藻越來越突出,矽藻則已退居很次要的地位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2002) 。王振紅等 (2005) 通過分析淮南礦區生態環境對塌陷塘水體的影響及不同時序採煤塌陷塘浮游植物的種類變化,**了塌陷塘浮游植物對礦區生態變化的響應,闡述了塌陷塘的浮游植物演替不同於一般的水庫和湖泊,其特殊性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