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

2021-03-19 18:21:24 字數 4132 閱讀 4094

1樓:快樂無限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先學會做人,品德好了,行有餘力,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總的來說是指 做人,永遠是第一位的。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朱子評價說:

「愚謂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於私意,非但失之於野而已。」有人說禪宗和淨土宗在中國得以生存乃至擴大,就是因為前者不立文字,後者只管唸佛。如此看來,二者都是重力行,而輕學文的。

這中間的誤會的確產生了流弊。

種種法門皆因方便而立,只是一時之權宜,尚有血淚不可細說。無論哪宗哪派,都有自身立宗的經典,都要學習經典,都要以經典為依據,從經典而入門。參禪不讀經,唸佛不念經,都不是世尊所說。

即使是不識字的大眾,得遇因緣也是要聽法師講經的。否則誠如朱子所言:「所行或出於私意,非但失之於野而已。」

2樓:薄博逢飛星

先人格培養,後知識傳授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

3樓:快樂無限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先學會做人,品德好了,行有餘力,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總的來說是指 做人,永遠是第一位的。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朱子評價說:

「愚謂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於私意,非但失之於野而已。」有人說禪宗和淨土宗在中國得以生存乃至擴大,就是因為前者不立文字,後者只管唸佛。如此看來,二者都是重力行,而輕學文的。

這中間的誤會的確產生了流弊。

種種法門皆因方便而立,只是一時之權宜,尚有血淚不可細說。無論哪宗哪派,都有自身立宗的經典,都要學習經典,都要以經典為依據,從經典而入門。參禪不讀經,唸佛不念經,都不是世尊所說。

即使是不識字的大眾,得遇因緣也是要聽法師講經的。否則誠如朱子所言:「所行或出於私意,非但失之於野而已。」

4樓:慎燁諾紫薇

先人格培養,後知識傳授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讓我懂得了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猜想孔子當年是希望他的**們在做好學問(3)以後再去學習文學、文章什麼的。「行」,我認為便是古人做學問中的行(做)人行(做)事。孔子為什麼不要求學生們行有餘力則吃、喝、玩、樂呢?

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智者(4)做學問有兩個目的,一是「仕」,二是「名」。古代學問好的人被稱作賢人,賢人當中又能行文者,便是有能力管理國家的人,這些德才兼備的人或自薦或被舉薦出仕為官。最膾炙人口的例子非舜莫屬。

舜以孝悌聞名鄉里,在「孝悌為根本方是讀書人」的時代,舜是公認的賢人。堯在古稀之後,想禪位子嗣以外的能人,有人推薦了舜,他便親臨考察。當他來到舜的家鄉,看到舜用柳條抽打兩頭牛之間的簸箕耕種時,讓他滿意的不僅是舜偉岸的外貌,更是舜的仁愛與智慧。

接下來,他讓舜出仕,並給他佈置了很多「作業」,還把兩個女兒都嫁與他。20年後,舜以驕人的業績接替了堯,又禪位於禹。至於「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明言,「人的才智不能永存,要想使(自己或他人的)聲名與事功流傳下去,只有著書立傳……人的肉身如同草木一般脆弱,只有名聲如同金石,可以不朽。

所以,君子在世要先修好品行,繼而行文著說。行文著說難道是好辯論?不是,是為不朽不得已而為之。

」遙想姬昌、司馬遷、曼德拉等人身處圄囹尚筆耕不綴,其信念不外乎是想傳播己見,留名青史,況平常人乎?

現在,我認為關鍵的問題是「行」與「學」怎樣佈置,古人是先「行」,即修好身再學文,而後出仕留名。這個程式會不會僅適用於那個口薦的年代呢?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看看能得出怎樣一個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也在改變,我想應該是有進有退的波浪式的改變。到隋唐開舉考試時,文章已被提到了與學問同等的地位,憑一篇好文章便能中第,促使人們更加用心於**。宋以後,科舉更在意文采。

明清以後,文學明顯重於學問。近代、現代更是以分數定乾坤。記得我2023年小學時,評三好學生更在意人的品德。

文革打破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框架,徹底搞亂了人的思想意識,不僅倒孔倒儒,連科學知識都不讓學了。一時間,中國的教育瀕臨崩折的邊緣,我恰好遭遇了這一劫,所以身受其害。2023年,儘管政治撥亂反正了,但是人的意識並沒有馬上改變,社會風氣並不好。

緊接著,80年代、90年代做媽媽的人恰好都是文革中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她們一方面拼命地想把自己失去的學習機會從獨生(佔大部分)的孩子身上找補回來;一方面又以無知、以及不健康的理念誤導著孩子。更不幸的是,又碰上了文教事業改革,教育機構淪為賺錢的場所,林林總總的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幌子賺錢的部門又殘酷地顛倒了孩子的啟蒙順序。

一時間亂象環生,讓人迷離,很多人甚至連求學、求職的分寸都亂了。無視自己的天分、興趣和能力,一窩蜂地去擠那座獨木橋,結果不知道誤了多少人。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千秋大業,是一項塑造靈魂的工程,試想,品行很差的人即使擁有了「仕」,他們能為社會貢獻多少正能量?

我想其大多數充其量不過是糊自己的口吧,不堪者還會禍亂朝綱。故而我認為,古人提倡先做學問,後成就理想是有道理的。雷夫在大學讀的是數學,他沒進過孔子學院,更沒有來中國學漢語,但他卻悟到了教育的真諦——判斷教學質量,不是期末考試成績,而是20年後學生們是如何生活的。

又鍥而又不捨地實踐了30年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此看來,不管年代如何,國度如何,要想使一個社會更加健全美好,更具有成長性,必須先使人的思想健全美好,更具成長性(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強軍的同時著重於國民的體質和教育,使其迅速崛起;而中國的清廷卻一味地昏聵腐朽,最終一敗塗地),這就是教育的偉大所在。其實人人都知道提心智(智商)易,提情智(情商)難,歷史也證明不論在官在商,笑到最後的無疑是先把學問做好的人。

學問體現在個人是修養(包括性格),體現在社會是政治,所以這批人對自己,對社會都會提供正能量,是我們的楷模。

最初的教育——「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教會大家如何做一棵樹,而現今的教育卻只關注那一個果實,不能不讓人遺憾,但誰又有回天之力?只有從我做起,試著開「倒」車吧,這也是我打算講習《文史初讀》的初衷。說實話,結果如何我一直沒底,必竟是厚古薄今。

但是今天,雷夫用其一生所為提醒了我這個中國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並不過時。第六感似乎也在告訴我,大局沒錯,早晚而已。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中文翻譯

6樓:匿名使用者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做到這些以後,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出自【論語 學而1.6】。

【原段】

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孩子啊,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外出要尊敬長輩,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7樓:知亦天傲

先人格培養,後知識傳授。

這句話是《論語》學而第一篇中的一句,全句為: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文為:孔子說:

「在家裡面孝順父母,出門對待友人像對待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信守承諾,對眾人有愛心,親近有德行的人。這樣去做了以後,若還有餘力,就再去學習一些知識。

8樓:騎驢去衝鋒

「出則弟」是尊敬兄長的意思哦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9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做到這些以後,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 學而

譯文:孔子說:「孩子啊,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外出要尊敬長輩,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10樓:童年123欣賞

行無餘力,則以學理。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1樓:alphag的春天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做到這些以後,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

先人格培養,後知識傳授。

這句話是《論語》學而第一篇中的一句,全句為: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文為:孔子說:

「在家裡面孝順父母,出門對待友人像對待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信守承諾,對眾人有愛心,親近有德行的人。這樣去做了以後,若還有餘力,就再去學習一些知識。

本年利潤賬戶是個什麼賬戶?期末有餘額嗎

本年利潤 是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在會計核算中,將發生的各項費用和收益全部計入各有關收益 費用賬戶。期末,將各收益類賬戶的貸方餘額轉入 本年利潤 賬戶,借記各收益賬戶,貸記 本年利潤 賬戶 同時將各成本 費用和支出類賬戶的借方餘額轉入 本年利潤 賬戶的借方 借記 本年利潤 賬戶,貸記各成本 費用和支出類...

花開富貴,年年有餘表達什麼意思,花開富貴是什麼意思

花開富貴 年年有餘 款識 花開富貴年年有餘 乙未冬月繼德寫 鈐印 李 繼德之印。描繪後花園中池塘一隅,池中錦鯉百許頭,池旁富貴之花綻放正旺,繁花似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幅畫構圖疏密相宜,開合有度,魚兒位置安排,看似隨意實則巧麗,有聚有散顧盼生情,魚兒的動勢緊隨畫紙變化,且並無拘謹呆板之感。利用遮擋...

什麼是生物學特性,什麼是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

常綠小喬木,樹冠多圓頭形,枝條較稀疏,盛果前層性明顯。頂芽分葉芽回 花芽和混合芽答,芽體大而裸露,密被鏽黃色絨毛 腋芽為葉芽,體小 扁平 三角形,緊貼葉腋。葉大而厚,縱橫徑可達15cm 45cm,倒卵形至長橢圓形,葉緣有缺刻,葉背有鏽色絨毛。復總狀花序,通常每穗有花80 100朵或更多。綠色萼片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