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石窟開鑿於什麼朝代

2021-03-19 18:21:27 字數 4456 閱讀 3042

1樓:準維

龍遊石窟是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龍遊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是至今被發現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底人造建築,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因此,這一偶然發現,也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常識建築篇。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龍遊石窟的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龍遊石窟探祕

雲帆(筆名)

浙江省西部地區有個龍遊縣,在龍遊縣城衢江北岸3公里處的鳳凰山麓,有一個謎團百結的地下巨型石窟群。石窟群以其幽深巨集大、氣勢磅礴、精緻絕倫,被人們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廣泛關注。

當4個村民用水泵抽乾了一個「無底潭」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祕密……

在衢江與靈山江交匯處的小南海鎮鳳凰山上有一個石巖背村,村裡散佈著許多矩形小水池。這些水池常年積著深綠色的水,是村民們唯一的生活水源。

一直來,當地的村民只知道水池的水天旱不淺,天澇不溢,取之不竭,深不可測,稱之為「無底潭」。

2023年6月9日,當地村民吳阿奶等4人,出於「開發溶洞賺旅遊錢」的奇想,集資租借四臺水泵,決定要將其中一個水池的水抽乾。在連續抽水17個晝夜後,眼前的奇景把他們驚呆了:20平方米的小洞口下,竟然是一個氣勢恢巨集、構造奇特的人工開鑿石洞窟。

石窟高20多米,面積達12叩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個大型的電影院。

這一發現引起當地**的重視,緊鄰的6個石洞窟很快相繼開發。這些石窟,全都呈倒扣過來的簸箕形。每個洞都有鑿成的石梯通到地面,洞內沒發現泉湧的源頭。

整個石窟無論洞頂、洞底,還是石柱上,都有均勻、平坦的紋理。洞頂成45度斜下延伸,每洞一般都有鼎立狀三角石柱支撐。每個洞面積小的幾百平方米,大的兩千多平方米,最大的一個面積達1萬平方米,不完全高度30米左右,若將已測出的5至8米厚的淤積泥土清除,最高空間可高達40米左右。

經進一步勘查,在石巖背村方圓幾公里內,已發現類似地下石窟有24個。這些石窟各自獨立,互不干擾,即使緊鄰也並行不悖。從後來打通的5個石窟發現,有兩個石窟僅半米厚的石壁相隔,石壁兩面完全平行,可見施工測量定位之精確。

相對於巨大的洞體空間而言,這些石窟的出入口開口都較小,且口開在石窟的西南隅頂部。當一天之中日照最強的過午「昃」位,窟內光線充足,相當明亮。1號窟的內壁接近頂部位置,刻有馬、鳥、獸等浮雕,2號窟入口處高壁上有類似花草的線刻符號圖形。

據專家考察認為,這些石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國內人工開鑿的最大地下建築群,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建築群。這一中華乃至世界奇觀,被村民發現以來的較長時間裡,基本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狀態,直到近年開始通過組織專家考證和一些傳媒的介入,才漸漸為世人所知。

石窟形成於哪個年代?史料無記載,民間也無傳說或口碑流傳……

石窟群的幾何形狀和內壁的線狀條紋裝飾表明它們非天然溶洞,而是由人工所開鑿。在當地的方言中,「巖」就是「石洞」的意思,可見石巖背村這一村名與地下石窟群有一定的關聯。然而至今無人知曉石巖背村村名的由來。

令人不解的是,這麼一群奇特的人工開鑿地下洞窟,形成於何年,既無史料記載,也無相關的民間傳說或口碑流傳,那些祖祖輩輩居住在它上面的村民對其一無所知,十分神祕。

已發現的石窟摩崖文字,較為早期並見於文獻記載的,當屬 「翠光巖」摩崖。南宋末年詩人張正道寫有一首《翠光巖》詩,詩中有「千年盡露波濤色,萬古猶存斧鑿痕」的句子,可見尚在南宋年間,此類石窟就已被認為是千古之謎了。

從石窟開鑿的痕跡來看,石窟無疑是用金屬工具施工的。有專家考察後認為,由於所有洞窟中均有的支撐魚尾狀石柱明顯屬漢代風格,且只有漢代的冶煉技術,才產生了鋼鐵、鑿子、錘子等先進的開採工具,所以石窟群可能形成於漢代。也有專家認為,石窟打鑿的溝槽斷面絕大部分是圓弧形下凹,絕少有扁方鑿刃所遺留稜角分明的折凹溝槽。

也就是說,施工所用的工具,即使加工質地較鬆軟,也很容易磨損。而未經氧化的紅砂岩質地較為鬆軟,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開採如「切豆腐」,因此可推測,這種工具可能是銅製的而非鋼製的。換言之,石窟群可能為青銅器時代的遺物。

也有專家考察認為,「翠光巖」石刻的字形形成時期,正處於甲骨文到豢朝大篆的轉變時期,有很深的原始象形文字的印痕。因此龍遊石窟群的形成應在秦漢之前的遠古時期。

由於尚沒有足夠的史料,這些堪稱中華一絕的人工開鑿石窟群,其準確的開鑿年代,依然是個難解的謎。

採石場遺址?古倉儲?帝皇陵墓?姑蔑國宮殿?抑或是外星人的傑作……

古人為何要開鑿這麼一大群地下石窟?2023年9月,龍遊縣**曾邀請國內有關專家進行了一次論證。因目前未發現相應的史料記載,也未從已開放遊覽的石窟內發現任何出土文物,對石窟成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持五代吳越國錢王時期的一個官方大型地下採石場遺址觀點者認為,石窟群石頭斷面與採石形狀比較吻合,石窟的四壁陡峭筆直,稜角分明,符合採石取料的特徵,且洞窟所在地離衙江很近,便於石料的運輸,所採石塊運杭州構築錢氏捍海石塘。只是這浩大的開採工程,屬當時的「國家級重點工程」。與這一觀點相左者認為,石窟遁壁刻飾線狀條紋,極為規範與認真,工整程度堪稱一絲不苟。

魚背狀竹節形撐柱亦用線刻條紋通體裝飾。這些鑿飾的作用,是藝術地鑿出表面的粗糙度來增強紅砂岩抗風化力,是防止表面成片剝蝕落下的工藝措施。這些精心設計、認真裝飾過的洞窟,絕不可能是採石場遺址。

而且,在龍遊出土的西周戰國及漢代文物中,取其代表性紋飾與石窟內的線狀條紋對比,可以發現兩者手法如出一轍。

持古倉儲觀點者認為,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窖藏的傳統,洞窟群垂開深窟,深層處氣溫恆定,有利物產儲存,而且當時龍遊是浙西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航運中心,繁華空前,由於南方氣溫高,一些物產極易變質腐爛,作為航運中心,就必須有儲存物品的地方。

持古代吳越帝王、諸侯生前選造的陵墓觀點者認為,龍遊廈商時為越地,春秋時為姑蔑,後屬越國,楚滅越後屬楚。因為石窟的頂部均呈「倒鬥型」的形狀,很符合漢代以前一些帝王地下寢宮的特徵。古代王者墓多有星辰造型,而龍遊石窟群中心開掘的七個洞窟,位置恰呈北斗星狀。

持姑蔑國宮殿觀點者認為,有一洞窟進口處頂部刻有一片大弧形魚鱗紋,魚鱗也就是「龍鱗」,大概以此圖案大面積施工不易掌握而未推廣,但它卻透露出開鑿洞窟初衷(築「龍宮」)的某些資訊。歷史上龍遊是「姑蔑之墟」,石窟從現場觀察,應該是從勘察、設計到施工一氣呵成,像這樣浩大的工程的營造,非王者莫屬。而且石窟頂穹均以「五分水」鑿成,可確保滲水不下滴,巨大空間似佔空間最少的三角形立柱支撐。

衢州出土西周時代陶器與屯溪同時期墓葬陶器關係密切,這應是姑蔑集團龐大的歷史見證,而古國必有古址。

一些大膽的假設者則認為,如此巨大的石窟群的形成存在許多謎點,如石窟洞口狹小,石窟內光線暗淡,開鑿年代又無電燈,石窟四壁及洞頂均未留下油煙痕跡,開鑿是如何解決採光的?石窟群彼此相護並緊貼,洞與洞卻絕不相通,即使在當今,運用最先進的地下探測儀器從事地下開鑿也難做到,古人何以能如此精確地測量和開鑿?石窟的洞口均呈西南向,且七個處於整個扇形石窟群中心部位的石窟呈北斗星狀,這種佈局又意味著什麼?

等等等等,因此,這些巨型石窟群可能是外星人光臨地球的傑作。

此外,對於石窟的成因,還有采石非唯一目的說,越王勾踐藏兵處說,道家的「洞天福地」說等等。

世事蒼茫,滄桑鉅變,石窟群給後人留下了一連串撲朔迷離的千古之謎,由於已開發的石窟都有5至8米厚的淤積浮土層未能清除,謎底很可能就埋藏在淤泥下。而要清除這些淤泥,以及在清除過程中從考古角度科學地搜尋極可能埋沒於淤泥中的珍貴文物,地方**目前尚缺財力及諸方面的專業人才。一旦清除石窟中的淤泥,千古之謎可能隨之揭開,且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可能是一個「千年地下博物館」。

有一點經鑑定已確認:石窟洞壁岩層中滿目皆是的「石丁」,乃是白堊紀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

在謎團重重的龍遊石窟,稍加留意就可發現,洞壁斷面岩層中都散佈著許多包裹狀物質,當地人稱之為「石丁」,其中已開發遊覽的3、4、5號洞壁中滿目皆是。經地質專家考察鑑定:這種「石丁」實為白堊紀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

在當地,以前也曾零星出土過恐龍蛋化石,如2023年位於石窟上方地表裸露的岩層中(原小南海鎮中學操場邊上),出土了十幾枚較為完整的恐龍蛋化石,這些恐龍蛋化石現藏於龍遊縣博物館。但這次石窟洞壁上所暴露的恐龍蛋化石群分佈異常密集,數量之多為罕見。

專家認為,龍遊地下石窟開採的石頭屬白堊系的紅砂岩,是從侏羅紀到第三紀的陸相紅色巖系堆積在各地盆地中的。該岩層系湖相沉積成因,距今約7000萬至1.3億年,是恐龍生活的鼎盛時期。此時,當地的氣候、地理條件都適宜恐龍大量繁衍生存,故而留下極為豐富的恐龍化石遺存。

它的發現為研究億萬年金衢盆地質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更加豐富了龍遊石窟文化內涵和增添了不可估量的旅遊價值,使人們在探祕的同時,也領略到了滄海桑田的變遷。

3樓:匿名使用者

龍遊石窟就是個釆石場,只是廢棄時間久遠,無從考證,沒有那些磚家說的如此神祕。為什麼在地下洞內取石因為開釆方便,這種石質與外界接觸會變硬,由於洞口石材硬度大開釆難,釆石工就往洞內質地軟的石材開採。這裡開採的應該是建築用的塊石或條石,它的厚度應該是窟壁上鑿痕長度相當。

由於洞內石質柔軟,工匠們怕頂部塌陷預留一些石柱支撐,這裡地勢平坦,又有水運,方便石材外運。我建議那些磚家到浙江省溫嶺市的長嶼洞天看一眼,那裡的規模更大,有可能把這兒又說成世界第十大奇蹟,幸好長嶼洞天石材開採到上個世紀才結束,那裡有開釆、運輸各種場景的模型和解說,當地上年紀的人都知道開釆石板的方法和原理,讓你知道在半山腰上開釆的石板如果運送到山腳。

龍門石窟開鑿於哪年,歷經幾個朝代的開鑿,開鑿了長達多少年

位於洛陽城南13公里的龍門石窟就以石刻的形式記下了公元五世紀到十世紀之間那段已經消失的文明。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 西魏 北齊 隋 唐 北宋諸朝,開鑿時間長達四百多年。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00多個,造像十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餘座。代表了...

詞起源於什麼朝代?盛行於什麼朝代

詞始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起源於唐,盛行於宋,又稱長短句,詩餘,曲詞,曲子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 詞起源於什麼朝代?盛行於什麼朝代?詞起源於什麼朝代?盛行於什麼朝代?又稱什麼?要按什麼填寫?詞 起源於唐代 盛行於宋代 又稱 詩餘 長短句 要按格律填寫 詞起源於哪個朝代?盛行於哪個朝代?又稱為什麼...

絲綢之路開闢於什麼朝代

絲綢之路始於漢代,繁榮於兩漢時期,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率先開闢。相傳建元二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以匈奴人為嚮導,率領一百多人的車隊出使西域,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史可考的規模巨大的外交活動。車隊以都城長安為起點,途經甘肅 新疆等內陸各地,又先後到中亞 西亞,貫穿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順利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