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都有厚重的盔甲,為什麼還會死掉很多人

2021-03-19 18:22:12 字數 5191 閱讀 8288

1樓:lb一

不是所有人都能穿的起好的盔甲

2樓:風行天下之夜

就算是西歐騎士的重板甲也扛不住長矛的攻擊,鎧甲主要是防禦弓箭和彎刀用的,雙手劍和長矛的刺殺,以及錘擊都是防禦不了的

為什麼古代人穿鎧甲也會被殺死

3樓:匿名使用者

1.古代打仗人數多就有一定的優勢,國家為了實現量產化肯定盔甲就會降低質量,再說生產多了時間長肯定會被侵蝕消減強度,盔甲太多丟也不是維護也也不過來,打仗就胡亂塞給士兵有總比沒好吧。

2.盔甲分兩種一個是重甲一個是輕甲,重甲厚重防禦高速度緩慢,輕甲防禦薄弱但輕便。都說好鋼用在刀刃上,輕甲基本上碰到兵器質量不好直接被穿透。

重甲可以防住,但別人也不是傻子肯定打你沒防護的部位。古代有投石車就算是全身防護也會被砸死。

3.古代戰爭很多,打多了就有經驗,今天的眾多拳譜就是例子。戰鬥技巧昇華了穿盔甲就變成移動靶子,只要你的**沒擋住被格、挑兵器直接滑入你身,別人**就直接點你紅心(無防備的要害部位),所以說拳入三關,任人侵,就是神仙也難防。

4.李廣夜晚看到大石頭以為是老虎,一箭射過去,箭鏃沒入。從此可以看出弓箭的威力,肯定是可以穿甲的,更何況熟練的弓箭手射你要害。

重兵器也是無法擋的,它是力直接貫穿摧筋斷骨、震傷內臟,你拿書隔著身體用小錘子敲都很不舒服,何況是幾十斤幾百斤的大錘。錘槊之勇不可敵,擋今天的軍糧你就不用吃了。

4樓:匿名使用者

鎧甲是每個時代一直在改進的,但同時每個時代的**也在改進,比如發明鐵甲後就有了穿透力強的三稜錐的箭頭。出現重灌鐵甲後雖然有效的抵擋了弩箭,但卻擋不住錘子的重擊。

每種鎧甲誕生就會有與之相抗的**出現。

古代的鎧甲之是一重防護措施但不是免死牌。即使現在有坦克,也擋不住穿甲彈。

5樓:匿名使用者

質量不好,那些**太過鋒利,這是一點,第二,那些士兵都力氣大,在訓練的時候也經常穿刺稻草人之內的。

為什麼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

6樓:哈雷珀特

古代中國和西方打仗都是有盔甲的,但是二者差異性比較明顯。

中國人作戰講究陣法,盾牌和長矛的配合產生了數不清的名陣,這如同圍棋一般,陣中穿插騎兵和戰車,機動力要求十分明顯,重鎧不適合中國古代作戰風格。

而歐洲打仗陣法講究比較少,講究單兵作戰力,所以步兵著重鎧,可以有效避免兵力流失。

這種特點一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因為中國人多,地廣,地形眾多,所以打仗靠謀略與陣法;歐洲人口少,地下,地貌單一,平原作戰多,多數靠蠻力。

其次中國古代也是人人都有盔甲,不過有些士兵著重鎧,大部分還是穿皮甲,布甲這種輕便而且便於製造的盔甲,影視劇中為提高視覺效果,往往藝術化,用長袍替代了甲,看起來更美觀。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盔甲演變:

一、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

二、戰國盔甲

戰國時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將軍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銅做的,士兵的頭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後期出現了鐵甲和金屬盔甲,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普遍使用金屬盔甲。秦國「士兵」的盔甲是用鐵做的,趙國是用銅或鐵和金屬做的,魏國楚國西周齊國都用金屬盔甲,然而韓國和燕國是用牛皮和藤條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屬所做。

三、秦代盔甲

將軍的盔甲,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襬呈尖角形,後背下襬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週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線,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釐米,其下襬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四、西漢盔甲

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漢代軍隊裡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五、魏晉盔甲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製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

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六、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

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

七、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襬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八、唐代盔甲

唐代冑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襲隋代的樣式和形制。

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直則天武周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皁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皁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九、五代盔甲

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十、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

12世紀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宋代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

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傳說,宋太祖穿的鍍金甲有60公斤重。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左右,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

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十一、元代盔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襬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釦,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十二、明代盔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

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十三、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樑,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

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7樓:苦味精味苦

古代無論是東西方都是有盔甲的,認為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得出的誤解。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衝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冑、鎧甲。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

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

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一槍絕對可以刺穿。

古代日本軍隊打仗士兵為什麼背上要綁個旗子

古代是野外軍陣作戰,人太多太亂,綁靠旗是為了明確敵我,便於識別。不光是日本,其他國家也有。裝b,但現在步槍出來就不敢了吧,目標指示器!古代日本軍隊打仗士兵為什麼背上要綁個旗子?日本戰國時的武士鎧甲沒有統一的制式,大家自備 鎧甲參戰,如果沒有旗子很難區分敵我。有時候武家的家紋印在不同大名或者家臣旗子上...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後面都有個都有個字

因為古代人重禮儀,五經就有 禮 這本。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古代人認為直接叫名字不禮貌。古代你要是叫人家名字,就和現在罵人家尼瑪xx的差不多.主要是為了社交需要。禮記.曲禮上 男子二十,冠而字 儀禮 士冠禮 冠而字...

打仗的時候士兵為什麼不能,打仗的時候士兵為什麼不能 裝死

飛機大炮坦克炸彈,你裝死。古代打仗時,士兵為什麼不能躺在地上裝死?我相信有很多人在 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那些上了戰場的士兵,面對著激烈的廝殺,如果想要保全性命,為什麼不躺在地上裝死呢?因為對方似乎只對那些仍然活著的人下手,而躺在地上的人都是為死人。其實,在古代當兵的人最忌諱的就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