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的《送別》的古詩鑑賞請快一點,我要做作業

2021-05-20 23:02:45 字數 6384 閱讀 3129

1樓:綠北小七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簡單的賞析:

先明白意象「柳」是「留」。近來攀折苦,是因為河邊柳樹多,路難行。柳樹多,既挽留之意強。

苦其實是因為離別多。

王之渙的古詩送別的詩意

2樓:匿名使用者

送別(唐)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註釋】

1、夾:栽插在物體的兩邊.

2、青青:茂盛的樣子.

3、御河:(1).專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唐李頻《黃雀行》:「欲竊高倉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

指環繞皇城的護城河。老舍《駱駝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凍好,靜靜的,灰亮的,坦平的,堅固的,託著那禁城的城牆。

」3、攀折:拉斷,折取.

【評析】

柳樹枝葉紛披迎著風婆娑舞動著,它們就那樣茂盛的垂著,把御河兩岸都遮掩滿了.這幾天柳枝不斷地被送別的人折下來,送給遠行的朋友.唉!這些柳樹想必也和人們一樣心內不想分別吧!

離別,對於人們來說是種常情.但這種常情卻總能勾動我們的心緒.友人遠行,依依惜別.送了又送,別了又別.卻總也停不下腳步來.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御河兩岸迎風婆娑的柳樹,還像平時那樣茂盛,連我的視線都遮擋住了.風吹來沙沙的細響也像是在挽留我這要遠行的人.

唉,我終歸還是要走的呀!你們這樣挽留我,又怎能讓我放心的下呢?哥們,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

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還不是一樣要分別嗎?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怎麼?你也像別人一樣也折下柳枝送給我?

不要了吧!你看這河兩岸的柳樹枝條都快被像你這樣婆婆媽媽的人折光了,它們也是生命,它們也會覺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們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來,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經選擇了走下去,你們就不要再捨不得了.

好吧好吧!你又倒滿了,我喝,吃罷這杯酒,我們就此分別吧!

詩人將最後一杯酒一飲而盡,扭轉身,催馬而去.他走的是那樣的匆忙.怕是讓朋友看到他的淚水早已盈滿了眼眶.而詩人的朋友還遠遠站著,望著詩人遠去的方向手臂還不停的揮著揮著~~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說:王之渙此詩因自己離別而想到人世多別,託筆深情無限。

《唐詩評註讀本》中說:「此於李白:「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詞相反而意同。

《唐詩解》中說:離別之多,柳尚不勝攀折,豈人情所能堪!

唐詩中折柳送別的詩句俯拾即是,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劉禹錫 《別蘇州二首》之一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 」戴叔倫 《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 」以上諸詩皆道離別,其中酸苦,唯解人知也!

短一點的古詩詞。快一點我要急用,要十首

3樓:樂為人師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草》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州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登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4樓:顏大硯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 ·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王之渙送別詩句

5樓:笑蒼穹

送別【作者】王之渙 【朝代】唐代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譯文 註釋

春風中一株株楊柳樹,沿著御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麼方便,應該是因為離別人兒太多。

王之渙一共留下了多少詩?

6樓:永遠醒著

王之渙的詩,今存僅有六首,載於 《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唐·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涼州詞二首(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②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詞(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7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六首,其實還有很多,只是大部分都失傳了

王之渙《涼州詞》這首詩的詩意!!!

8樓:匿名使用者

【主回答】

詩意: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回答】

原詩: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

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

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是沒有用的。

9樓:初夢楓

這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1、原文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解釋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3、賞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

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

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

4、作者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10樓:貓貓磨牙

王之渙《涼州詞》這首詩的詩意: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雲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後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

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全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賞析】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

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

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

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

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作者】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之渙的古詩送別的詩意,送別這首詩的意思王之渙寫的

送別 唐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註釋 1 夾 栽插在物體的兩邊.2 青青 茂盛的樣子.3 御河 1 專供皇室用的河道。唐王之渙 送別 詩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唐李頻 黃雀行 欲竊高倉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 指環繞皇城的護城河。老舍 駱...

寫出含有動植物名稱的成語。請快一點

麻木不仁,瓜田李下,梨花帶雨,桃紅柳綠,狗尾續貂,牛頭馬面,羊腸小道,虎虎生威,草長鶯飛,打草驚蛇,呆若木雞,良禽擇木 含動物 植物名稱的成語或四字詞 動物 狐假虎威.馬到成功.牛馬不及,畫蛇添足,三羊開泰.蛇蟲鼠蟻.雞鳴狗盜.雞犬 虎虎生風.走馬觀花,牛頭馬尾.賊眉鼠眼.鶴立雞群.龍騰虎躍.膽小如...

帶有字的古詩詞請快一點回復,帶有99個字的古詩詞請快一點回復

其實我有點沒明白lz的意思 要是要99字的詩詞還是蠻多的,比如宋詞有三個詞牌是99字.其一 玉蝴蝶 例詞1玉蝴蝶 柳永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 蘋花漸老,月露冷 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