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態度

2021-03-19 18:23:04 字數 1677 閱讀 9571

1樓:匿名使用者

感嘆國家**割據,希望國家能夠統一。

2樓:薛俎民

對大一**爭的認可,只有完全的統一,才可實現真正長久的和平。

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3樓:放肆而又執著

這首詩是劉禹錫於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由夔州調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此詩表面看是寫歷史變遷,世事無常,興衰難料之感,但若聯絡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面和劉禹錫密切關注國事的心態來看,則可知懷古之意實因傷今

作者是在以古為鑑,警示時人:三國六朝的**局面已成歷史,唐王朝還算是個統一的大國,但各藩鎮擁兵自重已經多年,「四海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隱憂.

4樓:羽歌_寒星

王濬的戰艦沿江東下離開益州,顯赫無比的金陵王氣驟然失色。

大火溶毀了百丈鐵鎖沉入江底,石頭城上舉起了降旗東吳滅亡。

人世間有多少叫人感傷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著滾滾的長江。

如今全國統一四海已成為一家,故壘已成廢墟只有蘆荻在飄搖。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黃石市東面的長江邊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勢如破竹,一方則是聞風喪膽,強弱懸殊,高下立判。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燬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

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西塞山懷古》一詩抒發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

5樓:匿名使用者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此詩懷古傷今。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比較嚴重。唐憲宗時期,唐朝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長慶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此詩即為作者結合當時形勢而作。

借歷史上的事實,抒發詩人胸中的真情。

6樓:郭猛

詩人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詩人好像是在客觀的敘述往事,描繪古蹟,其實是對當時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痛擊.這教訓也成為了君王的一面好鏡子.

7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感嘆大自然的力量吧

描寫桂林的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 水 靜 清 綠山 奇 秀 險 以優美 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 桂林山 copy水歌 既是一首bai優美的山水詩,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國du頌.詩的開篇zhi就把讀者引向一種讓人神往的藝術dao境界 雲中的神呵,霧中的仙,神姿...

獨坐敬亭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讚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

《在山的那邊》詩中寫了哪些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吧

你這個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作者,在山的那邊,總體就像一個比喻。把夢想比作海,把困難比作山。無法走過一個有一個的困難是無法到達山的那邊的。也就是夢想的實現 作者表達了 要想實現理想,必要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才能獲得成功 實現理想的路途上,會有許多障礙阻擋著你,我們必須要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困難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