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旦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在復旦大學就讀傳播學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2021-05-28 00:42:34 字數 5518 閱讀 4095

1樓:匿名使用者

復旦比較自由,相對不功利,會給你靜下心來讀書、討論的空間,學

校人文氣息比較濃,學風也不錯,低調了很多年的人會突然出了個挺牛的成果,當然,也有不盡善盡美的地方,但多數在這裡度過大學生活的同學應該不會後悔,祝福

在復旦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2樓:匿名使用者

復旦大學是中國最頂尖的綜合性大學之一,是九校聯盟成員,雙一流,副部級,985/211全國重點大學,國內綜合排名第三或者第四,很強

在復旦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3樓:風生誰起

在名校就讀是什麼樣的體驗。

建議把這個問題交給知乎解決。

在復旦大學就讀傳播學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4樓:君子蘭

由此可見,大學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象牙塔,它是一個有機的、變化的存在。

正因為此,時代或個體的差異,常使「大學就讀體驗」成為一個開放性問題。然而,在那些龐雜、模糊、千變萬化的個人體驗中,我們依然能夠找到一些共性,這些共性經過積澱、總結、昇華,最終成為了一所大學的內在氣質。正如當我們談論復旦時,首先會想到「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它幾乎成為母校的「非官方校訓」或「精神圖騰」。

一所大學的內在氣質是怎樣形成的?當我還在復旦讀書的時候,就常常思考這樣一個有趣的命題。如今,至少有一點能夠確定,復旦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復旦,校方的努力和推動是重要的一環——在這裡,「校方」並非是高高在上的、與復旦師生對立的概念,事實上,為復旦設定製度章程的那些人,原本就是這裡的學生。

我誠惶誠恐地敲下這篇答案,既是為了感激母校的培養,也希望它能為正在、或即將進入復旦學習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視角。草長鶯飛幾度,但有些東西仍會留存。

12023年8月底,父親送我去復旦報名的第一天,我們拿到了一樣對他來說頗為新鮮的事物——選課書。此後4年共8個學期,我每學期都會收到一本選課書,可選課程越來越多,選課書也越來越厚。每學期末,我總要花上幾天時間,仔細篩選、比對幾千門課程,從中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輸入選課系統並等待結果。

然而,2023年,當我父親考入復旦時,並沒有「選課」一說,所有的課程都是安排好的。他的大學生活更近似於我的高中,每天清晨起來晨跑、背單詞,和本專業的同學一起去上課。與他幾乎同時代的復旦學生王德峰——現已是復旦哲學系教授,與我父親有著如出一轍的經歷。

他說:「2023年到2023年,我在復旦讀本科時,所有的課都是定好的。但只要沒課,我們就到各個院系去聽課,中文、歷史、物理、哲學……我都旁聽過,雖然題目不會做,但我因此接觸到了這些學科的精神。

」上世紀90年代末,復旦課程改革啟動,牽頭者們正是那些曾經在校園裡四處「旁聽」的教授們。課程改革最直觀的呈現,首先是選課制度的推行,其次是十多年來日益變厚的選課書。我曾在一份資料中,看到復旦教授方家駒這樣描述課程改革的目的:

「為了給復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間,讓學生活躍起來。」

2「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間」——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這句話中的深意。

如今,我已經懂得自由的可貴,明白「擁有自由而不能獨立,仍是奴隸」的道理,並願意為其承擔責任、償付代價。但在復旦學習的頭兩年,突如其來的自由讓我一度迷茫。這種迷茫,在大二時看到一篇在復旦同學中流傳極廣的《選課學導論》後達到了頂峰。

這是我的朋友如獲至寶分享給我的「選課祕籍」。當學生們被賦予選課的自由後,情況變得複雜起來:因為對課程的選擇並不僅僅意味著你想學什麼,還意味著你能拿到怎樣的成績,而成績又與大學之後的人生息息相關。

而《選課學導論》推崇者們,就是大大方方承認自己「就是在鑽課程政策空子」的功利主義者。在《選課學導論》中,作者「指導」新生們通過選擇評分寬鬆、內容輕鬆的課程拿到高績點。在開篇他這樣寫道——

同學們,我所要教導大家的選課方法,其實是一種投機的思路和對未知事物的判斷能力。不錯,選課就是一種投機思想——你選得上好課,就必然有別人選不上好課。你輕輕鬆鬆地拿a,就必然會有人累得半死還拿c和d。

競爭有時候就是這樣殘酷,世界也因此變得精彩。

這一舉動引起了許多爭議。在許多同學看來,選擇一些學術價值不高、對完善自己少有幫助的課程來獲得高分,似乎太過功利。同時,也有人認為,這種投機行為使堅持選擇「累得半死還拿c和d」的學生,成為了不公平競爭的犧牲者。

類似的爭議曠日持久。事實上,直到我畢業後,又誕生了許多類似《選課學導論》的衍生品,比如某種可以查詢課程老師給予學生評分比例的軟體。理所當然的,這個軟體在客觀上助長了一種現象:

學生們又一蜂窩地湧向了評分「手鬆」的老師,以至於一課難求。

畢業後,我終於有機會輾轉聯絡上《選課學導論》的作者。那時,這位學弟剛剛以全專業績點第三的成績畢業,正在mit深造。他說:

「成功申請到這裡來的中國學生,幾乎每個都是成績極好的『學霸』。我深知自己資質有限,倘若當年錯選了一門課,可能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在那次聊天中,學弟承認自己上過很多「水」課,也逃過不感興趣的課。他說:「有很多同學來批評我啊,說我怎麼能把大學讀得那麼功利。

我很能理解這樣的聲音,但也不會放棄我的觀點,這就是大學的多樣性的體現。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3然而,這種「功利」的想法,卻與當年復旦課程改革的推進者,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的觀點不謀而合:「改革就是要打破制度上的弊病。學校不能做一個保姆,為學生安排好所有的事情,我們把精力放在給同學提供更多的機會上,讓他們自己選擇。

因為我相信選擇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在復旦,「自由」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讓我們自行選擇成才的道路。「無用」就是不強行輸出價值觀,告訴你這一種人才高於那一種人才——自由與無用,卻使靈魂獨立有了基礎。

2023年末,我已經畢業一年餘。因某次機緣,曾與復旦一名通曉課程改革前因後果的老師聊過此事。他曾感慨說:

「這樣的改革,我們是很難看到回報的。因為我們沒法像判斷科研成果那樣,用指標去衡量人才的質量,然後判斷這一種培養模式優於那一種。但我們不會放棄探索和改革,因為這是一個學校的立校之本。

」正如有現實主義者,就有理想主義者,在校園的其它角落,也活躍著另一種人。不知諸君是否記得,2023年時,曾有一份「復旦蹭課地圖」在網上流傳甚廣。這份地圖共推薦了25門公共課,其中9門被標註在地圖上。

這些課涵蓋了各個領域,從文史經典到哲學思辨,從科技文明到生命關懷,從藝術創作到審美體驗……既有開了10多年的「老牌」課程,也有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眾」課程,每一門課都注有詳盡的推薦理由。

地圖由《復旦研究生報》釋出。它的製作者之一,是一位當時在復旦讀研二的女生,她告訴我,在考研進入復旦之前,自己從未去蹭過一門課。但剛進研一,就有同學推薦她去蹭一門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政治課,授課者是陳果。

陳果的課讓她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陳果老師說,孤獨是一種圓融的高貴。那段時間,我總是掙扎於自己的處世方式,羨慕那些交際廣的朋友,懷疑自己太過孤僻。

聽到這句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明白這種處世方式並無不妥,於是就能夠坦然前行。」

至於為何要製作這份「蹭課地圖」,這個女生提到了發生在2023年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它由上海學者王曉明、陳思和、張汝倫、朱學勤等人發起。這場「不合時宜」的討論持續了兩年,討論中所展現的精神生態和人文關懷問題,在之後越來越體現出了價值。

這枚人文精神的火種,正在被一代又一代學生傳下去。歸根結底,智慧高於知識,正如課堂高於課本,一門門的課程構成了實現大學價值的最基本單位。復旦鼓勵學生自由選課、蹭課,就是鼓勵我們從更廣闊的領域獲取知識。

學生在教室間穿梭「趕場」,追逐適合自己的知識,這樣的場景,成了「人文精神」的具象化體現——在復旦,一門好課可能有超過500個聽眾,其中六成是旁聽生,能夠容納數百人的大報告廳裡坐得滿滿當當,過道上也站滿了人。

我始終覺得,上課是一種本分,蹭課是一種境界。蹭課是真正的出於興趣、自願,出於對知識和學術的熱情,並體現出大學的基本特質——「知識殿堂」,一個學術共同體,一個追求真理的地方。

4事實上,大學身為一個社會的思想中心,這種「自由與無用」的理念所影響的,不僅僅是復旦的學生。

我的朋友 @肖文傑 在大二時曾長期觀察過兩名旁聽生,並寫下了他們的故事。其中一名旁聽生叫莊索遠,他是個早產兒,無法離開輪椅生活。因為無法參加高考,又不想「使自己最好的年華白白虛耗」,萌生了到復旦旁聽的念頭。

肖肖的文章中這麼寫道:

每回上課,父子倆總是提前半小時到教室。父親莊亞倫推著莊索遠的輪椅進來,先將書包放好,然後去攙扶兒子。莊索遠扶著父親的手臂,貼著桌邊一拐一拐地挪到座位上,坐定後,拿出一本印有復旦校徽的筆記本,端端正正地放在課桌上。

從2023年開始,時年21歲的莊索遠就成了復旦大學的長期旁聽生。

他旁聽的第一門課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樊樹志的《國史概要》。那是2023年9月4日的早晨,他和父親提前40分鐘就打車到了學校。當時,惴惴不安的父子倆最害怕的是進不了校門。

此前,莊亞倫還曾通過同事輾轉找到了復旦大學歷史系資料室的傅德華老師,希望能夠幫忙打一聲招呼,以免「被擋在校門口」。

但這樣的擔憂在走進校園後一掃而空——他們沒有被擋在門外,樊樹志教授進教室後看到了父子倆,上前打了個招呼。8點上課鈴響,他們的旁聽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另一個旁聽生是個女生,閒來喜歡翻看《紅樓夢》。每週的某一天,她都會從單位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到復旦聽《紅樓夢與人生》。每堂課上,她都是討論最積極的,想法也常常讓授課老師羅書華感到「驚歎」。

「我甚至很羨慕她,因為她那麼小的年紀就對《紅樓夢》那麼熟悉,對內涵把握那麼深刻。我像她這麼大的時候,比她還差得遠呢。」羅書華對學生說,「來上課的學生都是真正對《紅樓夢》感興趣的,正式學生和旁聽生沒什麼區別。

」好幾年後我仍然惦記著肖肖的這篇文章,有一回聊天問起時他告訴我,這段旁聽經歷也改變了那個女生的人生軌跡,那時,已經從上海師範大學畢業、在銀行工作了5年多的她,決心辭職,並在之後考取了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

旁聽生的身影在一流高校並不少見。其中不乏生活落魄,貧無立錐之地,卻滿懷學術熱情,數十年如一日的旁聽者。歷史上,「旁聽出大師」的案例比比皆是,他們的存在,成了高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5父親曾對我回憶過30年前的復旦校園,他的描述讓我悠然神往。

他說,那時,高考制度剛剛恢復,壓抑了多年的對知識的渴望噴薄而出。白天,在復旦的校園裡,每一個教室,每一塊草地,甚至每一處轉角都能看到如飢似渴地讀書的學生,整個校園生活彷彿一首氣勢恢弘、高度統一的交響曲。到了晚上,他在寢室裡和似乎永遠都說服不了的同學們爭論各種社會問題。

30年前,正是中國的歷史發生重大轉機的時刻,歷經千辛萬苦踏入校門的這群年輕人,多多少少懷著兼濟蒼生的責任心,開始了他們的大學生活。

那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大學時代,大學承擔的責任感和神聖感比以往和以後的任何時候都要清晰。但我同時深知,那種交響曲般經典而統一的大學生活一去不復返,如今,復旦與時代一同前行,我更熱愛這片校園裡到處閃爍著個性的靈光。自由是復旦給予我們最珍貴的財富,在這裡,每個人都被允許懷著不同的夢想,做自己認為值得一做的事情。

人生之路漫長,不知那方3000畝的廣闊天地所給予我的,我還能保有多久。但願如畢業時老師所寄語的:「多年以後,我還能在你們身上看到復旦,看到大學,看到你們身上閃爍著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光輝。」

在紐約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是一所世界頂尖級私立研究型大學,在各類大學排名中均名列前茅,被列為25所新常回春藤名答校之一。紐約大學擁有37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校友有11人 世界第15 4名阿貝爾獎得主,9名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16名普利策獎得主,19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還擁有...

在普渡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普渡大學來 purdue university 世界著自名高等學府,美 國一級國家大學bai,美國大學協du會老牌院zhi校,美國十大聯盟創始成員dao,主校區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市 west lafayette 普渡下屬十個學院,專業實力強 涵蓋範圍廣,其中工學院 農學院 藥學院 技術學院 ...

在佐治亞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在佐治亞大學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佐治亞大學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學校。這裡有很強的種族 人種的多樣性。每個人都很好的接納別人。我喜歡這一點,因為這增加了校園特色。宗教信仰也是五花八門,這讓日常的談話主題非常有趣,內容豐富多彩。在佐治亞大學就讀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uga,公立大學,歷史悠久,和其他政治氣氛濃郁的大學相比,uga是一所不折不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