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李宗仁白崇禧為什麼有矛盾

2021-05-30 16:08:44 字數 6426 閱讀 8418

1樓:匿名使用者

抗戰時期的2023年3月13日,廣西桂林城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熱鬧景象——白崇禧府邸大門外「車如流水馬如龍」,訪客絡繹不絕;府裡場面更震撼:蔣介石特使何應欽、桂系將領李宗仁、各路將領代表以及美國將軍史迪威等「大人物」冠蓋雲集,將星熠熠。據說,桂林那一天有5萬軍民齊聚,都是為了祝賀**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母親90大壽。

當時,白崇禧的五子白先勇才5歲,不太明白那麼多人在幹什麼,他更不會知道,中國的抗日即將延續為內戰,這個家族此時所擁有的一切風光,都將伴著歷史消散在戰爭的硝煙中。

白崇禧 李宗仁為什麼不幫蔣介石

2樓:匿名使用者

新桂系軍閥主要由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個人主持,這三個人就是被稱為桂系三雄。

李宗仁(1891——1969)

因與山西王閻錫山的晉系、西北王馮玉祥的西北軍一起發動反蔣戰役的桂系軍閥李宗仁是桂系三雄中的第一位,他是國民黨的一位一級上將,著名愛國將領。其於2023年與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發動反蔣戰役——中原大戰。2023年又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

2023年指揮國民黨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中勝利的轉折點——臺兒莊戰役。2023年任國民**副主席2023年,蔣介石逃到到臺灣時,李宗仁就立即來到美國,直到2023年,回到中國大陸。2023年不幸病死在首都北京,享年78歲。

白崇禧(1893——1966)

因與李宗仁是同學而和李宗仁結下深厚友誼的國民黨一級上將白崇禧是一位綽號小諸葛的新桂系二把手,其又與李宗仁和稱李白,在新桂系時代擔任新桂系的國防部部長。解放之後與李宗仁一起赴美國。李宗仁於2023年來到中國大陸,而白崇禧則來到臺灣。

白崇禧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於2023年抑鬱而死(另說是被蔣介石所殺),享年73歲

滿意請採納,需要財富值

蔣介石為什麼嫉恨白崇禧?

3樓:匿名使用者

1、受李宗仁競選牽連

2023年3月,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意願,與蔣已經指定好的孫科競爭副**並得選。這件事使得蔣、李之間的誤會增大。白崇禧也因此受到牽連——李宗仁一當上副**,白崇禧便被蔣介石打發到地方,變成了「華中剿總司令」。

2、調解失敗

2023年12月,國民黨軍隊在徐蚌會戰中一敗塗地,精銳盡失。2023年1月20日,蔣介石宣佈隱退,由李宗仁當代**。11月初,白崇禧勸李宗仁與蔣介石妥協。

李願意蔣復職,但以放自己出國治病為條件,蔣不答應,調解失敗。

3、受李宗仁言論影響

到臺灣後的白崇禧仍欲調停蔣、李關係,但兩邊積怨已深,李宗仁不管不顧地在美國發表「蔣介石復職違憲」言論,深深刺激了蔣介石。他連前往臺灣會晤白崇禧的李宗仁機要祕書都扣下,再也不放其出臺。白崇禧更是直至離世,也未能離開臺灣。

4樓:匿名使用者

大家都知道蔣介石和白崇禧的矛盾由來已久,雖說暗地裡勾心鬥角,但是基本上還能夠保持風平浪靜。抗日戰爭勝利後,因為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蔣介石和白崇禧的矛盾浮出了水面。事情的起因就是李宗仁當選了副**,本來蔣介石是鐘意於陳誠來當的。

於是蔣介石為了報復,也為了防止李宗仁和白崇禧(時任國防部長)聯合起來搞自己,於是找了個名義,把白崇禧的國防部長給免了,然後派到武漢當了華中剿總司令。那麼為什麼後來蔣介石對白崇禧嫉恨在心呢,原因就是白崇禧在幾個關鍵時刻靠不住。

第一個關鍵時刻靠不住:國共雙方在中原的戰局日益緊張,淮海戰役即將爆發。當時蔣介石很緊張,因為之前在遼瀋戰役的失敗還歷歷在目。

因此,為了大局,蔣介石根據參謀總長顧祝同的建議,同意讓白崇禧統一指揮華中剿總和徐總剿總,以便和解放軍在淮海戰場上進行決戰。剛開始,白崇禧滿嘴答應可以指揮,還親自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可是第二天,白崇禧就變卦了,說淮海戰場國民黨必敗,我也指揮不了,拍屁股回武漢了。

第二次關鍵時刻靠不住:國民黨在淮海戰場戰事吃緊,蔣介石就命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趕緊派兵支援一下,可是白崇禧拒絕出兵,還說軍隊都去淮海戰場了,那麼武漢還要不要,而且他以從武漢打到徐州,交通不便,行動緩慢,很容易被***發現。弄不好他的部隊也要被吃掉等等藉口推三阻四。

蔣介石由此認為白崇禧擁兵自重,不顧大局。

第三次關鍵時刻靠不住:黃維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奉蔣介石之命馳援淮海戰場,沒想到被華中野戰軍包圍在了雙堆集。蔣介石一看黃維兵團被包圍,一下慌了手腳,手下已經抽不出來任何兵力了,於是就命白崇禧率領桂系部隊趕緊去給黃維解圍。

這時候白崇禧仍然拒絕,因為他不想自己的桂系老本前去送死。蔣介石不停地發命令,白崇禧就是置若罔聞。

第四次關鍵時刻靠不住: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不是被包圍,就是被殲滅。蔣介石就把目光投到了自己的好學生宋希濂身上,雖然宋希濂的第14兵團隸屬於白崇禧,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嫡系,想必白崇禧不會阻攔。

可是白崇禧竟然膽大妄為,全然質大局於不顧,不願意讓地14兵團從武漢開拔,還處處設定障礙。這就把蔣介石惹火了,大罵娘希匹,桂系比共產黨還狠。

最終,國民黨在淮海戰場以徹底失敗而結束,蔣介石自己也心灰意冷,自知國民黨要完蛋了,於是蔣介石把戰敗的責任全推到了白崇禧不服從指揮上,對白崇禧懷恨在心。後來白崇禧一心想儲存桂系主力也在大西南被解放軍殲滅,恍如喪家之犬的白崇禧最後還跑到了臺灣。當時在臺灣蔣介石對白崇禧也是很不待見,給了他的閒散職務。

2023年,白崇禧在寓所內逝世,據說死的時候身體發黑,傳言是被蔣介石派人弄死的。

5樓:冷月林黛玉

在老蔣眼裡,白崇禧的軍事能力為黨國第一。但是白崇禧總是關鍵時刻掉鏈子,拆老蔣的臺。

27年,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迫使老蔣第一次**。

抗日戰爭血戰崑崙關,蔣介石授予白崇禧軍事全權。白崇禧為了獨佔廣西,打光老蔣嫡系王牌美械第五軍,老蔣氣急敗壞,馬上剝奪老白軍事指揮權。

解放戰爭,為了桂繫上臺,突然不告而辭,拒絕指揮淮海軍隊,葬送淮海百萬**。

武漢華中擁兵自重,坐看淮海**全軍覆沒,主力盡失的老蔣被迫第三次**。

老蔣人生中三次下野,老白參與了2次。能活著就是萬幸了。

6樓:lion檸檬的味道

蔣介石心胸狹窄,註定成不了大事。白的觀點每一次都是正確的,老蔣不僅不聽還怪白

7樓:baby詩詩最美

在淮海戰役前,蔣請白崇禧來掛帥指揮。但白崇禧預料淮海戰敗蔣結石只得**,由李宗仁當**,於是就拒絕了蔣。蔣不得不讓宿將劉峙掛帥,結果大敗。正是淮海戰敗讓蔣徹底輸了大陸。

8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問題蔣不適合統治中國,指揮能力一般靠財力維持統治,北伐後一直蔣桂矛盾開始,糾正下,白崇禧當時軍事能力無人可及,東北二次四平白崇禧下令乘勝追擊滅**於東北之後的一系列作戰計劃以完成統一(錯過第一次機會),蔣介石命令停戰換(沒前線指揮的蔣介石認為這麼容易勝利,**不經打,戰功留黃甫系)將領嫡系中的黃甫系(共勝後寫的教科書不寫有關白崇禧指揮怕打臉(比如抗戰說自己才是中流砥柱**是不抵抗),**只寫陳明仁、杜隸明是因為蔣嫡系中的旁系,同時也打臉)。本來東北已失,白崇禧提出擔任統一剿總,蔣提防開始不答應讓親信劉峙擔任(錯過第二次機會),後面過一段時間感覺劉峙不行叫白崇禧擔任,白崇禧答應了,但去前線視察發現戰前佈置不力兵敗只是時間問題後面又拒絕了(若接受讓白崇禧背失敗罪名),後面蔣叫白援救(理論上不援救又怎樣,錯誤用人),白分析一旦全部救援也不一定挽回失敗甚至白搭進去,白崇禧開始不同意支援蔣介石怒扔**(白當時徐州統領桂系主力及蔣介石嫡系黃維兵團,黃維兵團十幾萬),既然蔣愛堅持下令救援那可以嫡系黃維兵團去支援結果反被陷其中(淮海戰役失敗),但自己桂系不出兵(說桂系保實力也好,私心也罷,難道還要桂係為錯誤搭命麼孤注一擲(全覆滅麼或俱傷,就算贏了也慘贏,徐州也被共佔領進而再回攻最後還會失敗),留桂系也會失敗後有談判資本(可能有迴旋之餘地但不大),但最終**還是過了長江。最後為何黃甫系出名蔣起家於黃甫系也敗於黃甫系

為什麼**將領李宗仁一直反對蔣介石呢?

9樓:孤蠍獨行

二人之間,並非多少私人恩怨,而是**與地方的矛盾。蔣介石代表****,而李宗仁為首的桂系則是當時軍力最強的地方實力派,出於利益之爭,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不可避免。

當年,國民黨興師北伐,蔣介石為壯大實力,主動與李宗仁拜把為兄弟,度過了一段蜜月期。但隨著北伐成功,北洋**被國民**取代,蔣介石與各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便上升為主要矛盾,蔣介石欲以裁軍名義,削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軍閥,招致三人反對,爆發了中原大戰,在東北軍的幫助下,李宗仁等戰敗,從此雙方明爭暗鬥了半輩子。

蔣介石是不放過任何削弱地方軍閥的機會的,紅軍長征期間、抗日戰爭期間、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不斷試圖讓李宗仁和他的桂系當炮灰,李宗仁自然不滿,並且在政治上蔣也一直打壓李,而李則不斷尋找機會逼蔣**,然而蔣即便**,也仍然掌控中樞,使李成為傀儡,雙方矛盾愈演愈烈。蔣敗退臺灣後,還假意邀李赴臺,李沒有上當,而桂系的白崇禧卻受蔣矇蔽,最後被軟禁至死,可悲可嘆。

所以,在當時的歷史大格局下,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李宗仁作為桂系的一把手,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桂系,都不由得他不反蔣。

10樓:劉玄德轉世

11月10日,程思遠從重慶飛往昆明,向李宗仁彙報白崇禧的調停及結果。李宗仁藉此向程思遠傾吐他的想法。他說:

「白健生(崇禧)的一些做法過於天真率直,他還指望同蔣介石合作,我則對蔣介石不寄予任何希望,因為我太瞭解他了。蔣對人毫無誠意,唯知玩弄權術,當他要利用你時,不惜稱兄道弟,歃血為盟,一旦獸盡狗烹就要置人於死地。記得2023年9月,蔣介石一面命健生代行總司令職權,用兵冀東,一面派劉興北上奪軍,並授劉興密令:

『如果抓到白健生就把他殺了。』其人陰險狠毒,由此可見一斑,所以臺灣我是不去的。目前唯一的一條退路就是去美國,我將為此做準備。

」11月11日,李宗仁自昆明飛往桂林,而蔣介石則由臺北飛抵重慶。行前,蔣親自電告白崇禧:「昨聞貴陽垂危,川東吃緊,已於本日飛渝,甚望德鄰即日飛渝,策劃全域性,請兄力促命駕。

」蔣介石還說:「餘為革命歷史及民族人格計,實不能不順從眾議,決心飛渝,竭說人事。明其不可為,而在我更不能不為也……乃決心飛渝,尚期李能徹悟回頭也。

」李宗仁對蔣不予理會,決定先飛赴香港。白崇禧見李決心已定,知多說已無用,但他還是禁不住問:「你還是『代**』,中樞重心所寄,可否先在政治上部署一番,然後再行出國?

」李宗仁回答:「不必,依法『代**』離職時可由『行政院長』代行。我到香港後當將此意電告閻百川(錫山,此時為『行政院長』)。

」白崇禧最終同意了李宗仁的這一做法。11月20日,李宗仁包機自南寧飛往香港,當日白崇禧即往重慶拜謁蔣介石,報告李宗仁已飛抵香港。蔣介石聽後不勝駭異,他實在料想不到李宗仁如此孤注一擲。

11月21日,蔣介石再約白崇禧在重慶「林園」談話,謂:「我已決定派居正、朱家驊等4人赴港挽留德鄰,請你告訴他,我不在此時『復行視事』,但必須德鄰立即回到重慶來,待商定對內對外大計後未嘗不可以出國。」白崇禧應承轉達此意,但不能強迫李宗仁返渝。

他知道,李宗仁已堅拒同蔣氏合作了,這時讓李再回重慶那將意味著什麼。作為患難兄弟,他還不忍心出賣朋友。

28日,居正、朱家驊等到香港,帶去了國民***常委會決議:「以當前國家局勢之嚴重,西南戰役之艱危,中樞不可一日無人主持。仍望『代**』宗仁同志迅返中樞,力疾視事。

萬一為病勢所不許,再請總裁復行『**』職權。」李宗仁接此決議後嚴肅宣告:本人具有「法統」地位,不受**常委會決議所限制。

朱、居等人無可奈何而歸。

不久,解放軍相繼解放桂林、柳州、梧州等地,桂系精銳大部被殲,白崇禧退守海口,李宗仁赴美就醫,蔣介石回到臺北。

12月10日,蔣介石命前軍政部軍需署長陳良和陸軍副總司令羅奇到海口白崇禧住處。他們兩人各有使命:陳良帶去金磚數萬兩,說是清發所欠華中部隊軍費;羅奇則請白崇禧去臺北與蔣共商大局,並暗示蔣有意讓他出任「行政院長」一職。

對於蔣介石的恩寵,白崇禧自然心知肚明:老蔣與他「共商大局」是假,到臺北「勸進」是真。因為蔣氏的復職活動一直沒有停止,現在李宗仁在美養病,蔣就更振振有詞了。

但是,不管怎樣,做「行政院長」組閣是極具吸引力的一件事,他不能錯過這次機會。

12月15日,白崇禧聯名李品仙、夏威等桂系將領致電李宗仁:「蔣曾勸禧往晤,意在勸進。仙不日赴臺謁蔣,勸蔣稍待公治病結果對自身問題有所表示後再談復位問題。」

李宗仁覆電雲:「請總裁考慮復職事不必提出,因復職無法律根據,理由是:子、總裁既已引退,即為平民,決不能恢復已放棄之職位;醜、仁之**,非**總裁個人,乃**『**』之職位;寅、依照憲法,缺位為死亡,總裁非死亡,亦非因故不能行使職權,第49條全不適用,故用**字樣;卯、『代**』引退,則由『行政院長』**,3個月後另選,不能由前任『**』任職。

」白崇禧接電後左右為難,一個要奪回「**」之職,一個死活不讓,他既曾是李宗仁的患難兄弟,又是蔣介石的一個馬卒。權衡利弊,蔣氏「復職」是早晚的事,不如投靠蔣罷,或許能弄個「行政院長」噹噹。

為了探清蔣介石邀他赴臺的真實意圖,白崇禧特派李品仙飛臺謁蔣。李品仙抵達臺灣後不久致電白崇禧,說總裁請白先生組閣出於至誠,具體情況請到臺後一敘。12月26日,白崇禧收到李品仙的資訊後再次致電李宗仁,他想勸李宗仁回心轉意以博取蔣介石的歡心。

處於李品仙、羅奇、陳良包圍中的白崇禧在蔣介石函電交馳的催促下,終於在12月30日乘專機飛臺。

對白崇禧的這一輕率舉動,程思遠後來說:「白崇禧在過去22年中,曾經3次逼蔣下野,蔣介石對他自然恨得刻骨銘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蔣介石所以不立刻對他下手,是因為李宗仁在海外進行反蔣活動,白崇禧還有可供利用的餘地,但這一次進入臺灣就休想再出來了。

」「白諸葛」算計種種不及蔣介石,最終自投羅網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有什麼功與過,蔣介石的歷史地位

如果我們從五百年後看上個世紀的歷史,蔣的歷史地位不應低估。他的兩大歷史功績,一是北伐統一了全中國 二是抗戰領導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民族戰爭並且取得勝利。一般的史家,都認為東北張學良改旗易幟,只能說中國是形式上的統一。殊不知古人云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兵家的上策。東北的和平統一正是蔣實力的體現,避免了生靈的...

為什麼有矛就有盾,為什麼有了矛還會有盾

矛是首先被髮明出來的,因為首先我們的祖先都想去戳別人,而不是先想到自己也會被戳。既然有人戳了別人,就一定有人被戳了,那麼被戳的人當中有聰明人就發明了盾,他想,有了盾,你戳我的時候我可以擋,我擋住瞭然後再用矛戳你,這真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就這樣一開始戳人的人現在又被人戳了,他們痛定思痛,總結經驗的教訓...

錢鍾書與楊絳感情那麼好,為什麼還寫圍城,很矛盾

出發點不一樣,文學並不等於生活。文學都是在生活基礎上新增色彩的,如果你太認真那就錯了,就脫離作者的本意。楊絳的身世 楊絳 1911年7月17日 2016年5月25日 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 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 法語 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 唐 吉訶德 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