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分別代表《三國》中那些人物

2021-03-19 18:35:44 字數 6206 閱讀 8312

1樓:匿名使用者

仁:劉備(劉玄德仁義之士,人所共知) 義:關羽(關雲長義薄雲天也不用多說) 禮:

孔融(孔融讓梨堪為經典,且為孔子玄孫) 智:諸葛亮(孔明神算無人不曉) 信:太史慈(太史子義與孫策立劍為誓) 忠:

審配(誓死不降曹操,忠義審正南) 孝:徐庶(為母而中計身陷曹營) 悌:孫權(跟隨其兄孫策,並繼承其大業) 節:

劉堪(寧死不願隨其父阿斗投魏) 恕:張遼(不強迫好友雲長降曹) 勇:孫策(伯符首當其衝、衝鋒陷陣,頗有勇將之稱) 讓:

陶謙(陶公祖三讓徐州)

2樓:匿名使用者

仁:陶謙 義:關羽 孝:徐庶 節:陳群 讓:孔融

禮:劉備 智:諸葛、賈詡

信:黃蓋

忠:張任

勇:呂布

3樓:匿名使用者

仁:劉備

義:關羽

禮:劉備

智:曹操,諸葛亮等。【這一條有很多人】

信:馬超

4樓:匿名使用者

仁:劉備 義:關羽 智:諸葛亮 信:黃蓋 忠:張飛 孝:徐庶 勇:趙雲

忠孝仁義三國演義德代表人物?

5樓:匿名使用者

「忠」,推薦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這點不難看出他的忠心,而且也確實做到了。

「孝」,應該是馬超,為父報仇,在潼關殺的曹操「割須棄袍」,可見真的怒了。

「仁」,不用說是劉備了,整個三國故事都在宣揚他的仁德。

「義」,當然是關羽了,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他讀春秋,曹操也對他的義大為感慨。

6樓:mm白素貞

在《三國演義》中(各選一個人物為代表):

「忠」的代表人物是張任。

「孝」的代表人物是徐庶。

「仁」的代表人物是劉備。

「義」的代表人物是關羽。

7樓:失路飛花

忠:趙雲

孝:徐庶

仁:劉備

義:張飛

忠孝仁義:關羽

8樓:

忠:張任,為了一個昏庸的君主劉璋,不降劉備,最後被殺。

。。。暈,2樓和我想的一樣。

9樓:shuai寶貝

若像你們說的那麼,諸葛亮,關老二等等跟劉備的不都是誓死不降啊!!!!!!那張任又算什麼?別說劉璋昏庸無能!

他昏庸無能還有蜀中這一畝三分地那!劉備還不是看人家老實!奪去了蜀中?

10樓:逍遙麒麟子

本想寫上,但覺得沒可能得分了,二樓的回答非常好。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各是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

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信與知對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從他人言而信,進而守禮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無義。

忠孝廉恥勇編輯

忠心、孝悌、廉潔、羞恥、勇敢。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品德之於品性,側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對人的為人處世原則的概定;品性之於品格,側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對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於品德,側重的是風格、人格,更多的是對人的持家理政風格、人格的概定。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分別代表《三國》中那些人物?

12樓:匿名使用者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分別代表

劉備、關羽、周瑜、諸葛亮、趙雲、典韋、太史慈、張飛、高順恕 勇 的代表人物不太瞭解

原因分析人物性格和事蹟就能發現

希望能幫到你

仁義禮智信的代表人物,各找20個,不是非要古代的

13樓:華麗初上

仁:劉備 堯 周公(西周) 管仲(齊) 秦穆公 宋襄公義:關羽 召公虎(西周) 百里奚(虞國大夫) 豫讓(晉國) 蘇秦 孟嘗君(齊國) 屈原 範眥(魏)

禮:孔子 周瑜

智:諸葛亮 潁考叔(春秋 鄭國) 王孫滿(楚) 子貢 蘇秦(東周) 優夢(楚)

信:尾生 商鞅 趙雲 王子比干(商) 程嬰暫時就想到這些 我都看過他們的故事 有不知道的我告訴你 嘿嘿 給分哦

14樓:匿名使用者

仁,孔子。義,關羽。禮,孔融。智,諸葛亮,信嘛,這個就不清楚了

15樓:張金科

仁:孔子、劉備、宋江、諸葛亮

16樓:匿名使用者

20分太少了,100個現代人物呀!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17樓:匿名使用者

(名詞解釋)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 悌 節 恕 勇 讓

[b]仁 [/b]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

「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b]義 [/b]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

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

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b]禮 [/b]

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範。

[b]智[/b]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

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

孔子及其**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

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b]忠 [/b]

儒家的道德規範。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係,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

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

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b]孝[/b]

儒家的倫理範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

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

「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b]悌[/b]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

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b]節[/b]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

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

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

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b]恕[/b]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

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

《論語.里仁》:「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勇[/b]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b]讓 [/b]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

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忠孝悌節勇仁義禮智信集體是什麼意思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 仁 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 仁 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 弟 悌 忠 恕 禮 知 勇 恭 寬 信 敏 惠等內容。其中孝悌...

忠智信嚴勇仁是什麼意思,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分別表示什麼

孫子兵法 將者,智來 信 仁 源 勇 嚴也bai 智指智謀 謀略,將而du無謀,兵之大忌,故排zhi首位 信指信義,只有dao信義才能令人信服,是軍隊內部團結一致。仁指仁義,仁義的軍隊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擁有好的聲譽,民心所向,也就是所謂的 得到了天命 勇是指勇武,狹路相逢勇者勝,將勇則兵強,勇能生...

五行中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的關係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你所說的是品行的行,而不是五行的行 仁 仁慈 善良。義 正義,正直。禮 禮儀 禮節。智 智慧 才智。信 誠信 信用。世界和平統一,社會安定團結就是 仁 熱愛祖國,以國家利益為重是 義 關心家庭 關心國家 心懷天下是 禮 懂得力量強弱的恰當使用是一種智慧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做到 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