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021-05-15 09:28:49 字數 5246 閱讀 9062

1樓:連玉枝錢卿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主張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學生的稟賦,提升學生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如何貫徹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呢?●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當前教育忽視個性、過分統一化,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所以,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能。●保護學生的求知慾,順勢引導。

在學生豐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慾十分強烈。學生的這種求知願望會在良好的環境和適當的教育下得到強化。反之,不適當的教育會終結這種求知願望。

所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呵護學生的好奇心,並積極加以引導。●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體制下,學生們習慣於把教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的話就是聖旨,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學生沒有自我主體意識,更談不上主體性的發揮了。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從單純的學知識到自覺主動地掌握知識。

對於教師來說,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成長的雙向過程。教師在講知識時,不能像過去那樣,滔滔不絕、按部就班地講解,而是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基本知識,收集相關資料。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講講所瞭解的知識和經驗,同學之間相互補充。

接著,教師再糾正錯誤、補充說明、答疑解惑等。或者是教師設定情景或現場教學,讓學生積極參加,師生互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學知識。●重視校園物質文化景觀設計,建設美麗和諧的校園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都會說話。

學校的每個牆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可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與薰陶,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受到美的薰陶。●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建立健康的校園人文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對促進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影響著學生思想、價值觀、意識等精神取向。

學校精神文化一般可通過學校的辦學目標、管理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考風等形式表現出來。他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並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平臺,提升學生的潛能。

學校應搭建各種健康向上的課外活動平臺,如社團組織等,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長,參與相關的社團組織活動。在活動中相互交流與**,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課堂教學達不到的教育效果。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國外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都普遍重視社團組織活動,他們認為:如果一個學生連一個社團都沒有參加,就認為該學生在社會上肯定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構或組織。

走向社會後,也難以為社會所接受。另外,國外企業在招聘畢業生時,也非常重視學生參加的社團活動,認為不參與社團組織的學生缺少團隊精神和交流與溝通能力。

●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中,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備複合型能力,不僅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具有

職業生涯指導、就業指導、心理諮詢指導、創業教育指導等能力,隨時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各項指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如何貫徹實踐「以人

為本」的教育理念呢?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主張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學生的稟賦,提升學生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對於教師來說,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成長的雙向過程。教師在講知識時,不能像過去那樣,滔滔不絕、按部就班地講解,而是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基本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呵護學生的好奇心,並積極加以引導。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從單純的學知識到自覺主動地掌握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講講所瞭解的知識和經驗,同學之間相互補充。接著,教師再糾正錯誤、補充說明、答疑解惑等。或者是教師設定情景或現場教學,讓學生積極參加,師生互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學知識。

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中,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備複合型能力,不僅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3樓:demon陌

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求知慾,順勢引導。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過去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執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

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拓展資料:

以人為本,把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或者,把人當做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這一物種;或是描述群體中的「人」的個體。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

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

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

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源」,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

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

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科學發展觀表達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強調人的重要性,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

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點:

(1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

(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因此,理論上它們是理念載體即理念持有者對教育的清醒認識,是他們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

(4 )教育理念是個其外延比較寬泛並能反映教育思維一類活動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主張、教育看法、教育認識、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條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諸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還以上述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觀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等;

(5 )教育理念之於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巨集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

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4樓:水木華

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方法:

1.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體制下,學生們習慣於把教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的話就是聖旨,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學生沒有自我主體意識,更談不上主體性的發揮了。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從單純的學知識到自覺主動地掌握知識。

對於教師來說,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成長的雙向過程。

教師在講知識時,不能像過去那樣,滔滔不絕、按部就班地講解,而是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基本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講講所瞭解的知識和經驗,同學之間相互補充。接著,教師再糾正錯誤、補充說明、答疑解惑等。

或者是教師設定情景或現場教學,讓學生積極參加,師生互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學知識。

2.重視校園物質文化景觀設計,建設美麗和諧的校園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都會說話。

學校的每個牆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可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與薰陶,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受到美的薰陶。

3.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解釋:當前教育忽視個性、過分統一化,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所以,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能。

4.保護學生的求知慾,順勢引導。

在學生豐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慾十分強烈。學生的這種求知願望會在良好的環境和適當的教育下得到強化。反之,不適當的教育會終結這種求知願望。

所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呵護學生的好奇心,並積極加以引導。

5.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體制下,學生們習慣於把教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的話就是聖旨,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學生沒有自我主體意識,更談不上主體性的發揮了。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從單純的學知識到自覺主動地掌握知識。

拓展資料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

過去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執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

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簡述以人為本的內涵如何理解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和意義?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 人 這個概念。人 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

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管理方法,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什麼

以人為本的直接解釋是以人為 根本 嚴格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範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 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 積極性 創造性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其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 以人為本的管理...

如何貫徹體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1 體育教學必須堅持 健康第一 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2 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養成經常鍛鍊的習慣。3 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4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確保所有學生都受益。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