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服飾文化,畲族服飾上的花代表什麼意思

2021-05-31 06:17:26 字數 6385 閱讀 6274

1樓:小白姑娘談情感

畲族服飾上的花代表流光溢彩的民族特色。

2樓:準大薛森

神采奕奕,光鮮亮麗,異彩流光。變得十分樂觀。

3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是這個族的族人,所以我並不知道他們服飾上的花代表著什麼意思。

4樓:熊熊跟

那個花代表的就是美好有的是代表了愛情什麼的。

5樓:piupiu愛吃糖

畲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製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鳳凰裝的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

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的像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

鳳凰裝的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

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的像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

鳳凰裝的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

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像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

畲族服飾花樣繁多,最具代表意義的應該就是鳳凰裝了。

如果您對我的答案還滿意的話希望採納喲~~

6樓:可愛的deer鹿

服飾上的花,我覺得代表的就是裝飾的作用。

7樓:網路小嶽嶽

可能最大的作用的是裝飾的作用吧,比較好看。

8樓:冷眼觀娛樂圈

畲族服飾上的花是有不同寓意的,例如常見的荷花,寓意著富貴知足,這個是不是跟我們平常說的荷花寓意是一致的呢?我感覺是的,畲族民族服飾上很多的花,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荷花,當然,這樣的好的寓意可以不僅僅是畲族的服飾,其他民族服飾上也是有荷花的,例如苗族。

畲族服飾上的牡丹花寓意著完滿,這是不是我們常說的花開富貴?這個本身就是花的寓意了,這個牡丹也是唐代的氣象,有種雍容華貴的感覺,我們家裡有牡丹花,開起來還真是漂亮,因為是家裡的領導喜歡花,我只是看,她說牡丹也是有很多的品種,咱家的這個是最普通的,我也不懂,只能點頭稱是。

畲族服飾上的梅花象徵著高潔、靈動。這個是不是就是我們常說的凌霜獨自開的梅花寓意呢?我覺得梅花要是別的顏色就好了,只是淡淡的白色在皚皚白雪中沒有那麼的扎眼,要是粉紅色呢?

一樣就可以看到,現在的梅花據說都是可以有香味的。畲族服飾上的梅花也可能就是象徵著卓爾不群的主人氣質吧。

畲族服飾上不僅僅是花,還有很多的圖案,其中就有鳳凰,這個是與畲族的始祖三公主有關,在服飾上繡上這個圖案,就是想借助畲族始祖的庇佑,也是一個很好的寓意,這個是很好理解的,我們漢族在結婚的被子上繡的龍鳳也是取吉祥之意,都是為了取個好彩頭,你是哪個民族的?你們民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9樓:tiamo宸曦

花是五彩的,代表他們期盼未來的美好生活和美好的人生。

畲族服飾圖案的內涵

10樓:秋妍之欣

畲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製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

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裡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雲彩、雨後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

這種**於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製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容上看,畲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農舍車馬以及傳統的幾何形圖案——如萬字、雲頭、雲勾、浮龍紋、葉紋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

文字的形體有原始的,也有楷書,常用一些舊的吉祥語,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財進寶」等。再如象徵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徵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徵林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造型上看,創造者所關注的是人本與美術符號精神的和諧一致。不論造型如何變化,只要觀念在形象中體現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正規化。它根本不討論藝術與物象的模仿關係,也不顧及用人的觀念打破自然給藝術提供的原形,一切存在物都可以作為勞動者物質活動中精神需求的物件。

所以,圖案紋樣不以光影為主要表現手法而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以單線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姑娘們很善於抓住一個形象主要的特徵,將最有特點的動態,用類似剪影的方式表現出來。但她們在製作圖案時,不滿足於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刪減、增添、誇張、變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趨於理想化。

她們往往藉助於深淺不一的點、長短不齊的線、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圖案之中。

從用色上看,婦女們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後,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豔麗感。畲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豔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憑添幾分情趣。

畲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綵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總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設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徵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

畲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福建省福安、寧德一帶的畲族,在藍綠色上衣上繡黑色的花紋,衣領上又繡水紅、黃、大綠等馬牙花紋,沿服飾的邊縫鑲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條,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有一塊繡花的角偶花紋。福鼎一帶畲族婦女的服飾更為豔麗,上衣大襟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針繡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

衣領兩頭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兩枝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袖口配的色邊,一條紅,一條綠,對比強烈。羅源畲族婦女衣飾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領上,由紅、黃、藍、綠、水綠、黑等顏色,有層次、有順序地排列成柳條紋圖案。

在上領的黑底上繡一些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多為水紅色和黃色。圍身裙的圖案花樣是以大朵的雲頭紋樣為特徵,裙邊也有柳條紋圖案。畲族衣飾的色彩組合以紅綠色為主。

「紅間綠,花簇簇」,他們把這叫作鳳凰妝或公雞裝,自認為是模仿公雞斑斕的羽毛縫製的。總之,她們非常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採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

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豔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於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遊離於畫面之外。

從構圖上看,圖案雖然有疏密聚散的變化,但同繪畫的構圖相比較,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不講求主從關係的變化。大多數圖案採用滿地花的構圖方法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有時在一塊繡片中要挑幾十種花紋,自由、不規則地組合成主體圖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鳥、昆蟲等組合成花,或幾隻鳥相互共用一個翅膀。

這種巧妙的構思可以看出她們的智慧和靈巧。她們根據不同的裝飾部位採用不同的格式。總的來說,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的佈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覆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魁力。

從內涵上看,這些圖案不但美化著服飾,還有深刻的涵義,其手法大致可歸納為諧音、寓意和符號三種。諧音,即借音而述意,如鴛鴦配偶,五福(蝠)捧壽。寓意,借一件物體或一組畫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 四合如意。

有的圖案在表現手法上諧音和寓意兼而有之,如福壽雙全。民間美術創作的觀念是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的統一,集體意識是一種傳承已久的集體心智,它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歷史地向客體滲透,使那些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客觀物件逐漸固定化為觀念的替代物,成為特定的符號,如繡在鞋上的如意頭。

畲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製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裡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少數民族畲族服裝

11樓:匿名使用者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

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繡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讚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

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民族服飾以頭飾的"鳳冠"和"牛角帽"聞名,服飾的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您現在看到的這雙"腳龍套",又稱"鞋襪",用藍色土布縫製,鞋幫前部用黑色 土布,加白點作為裝飾;後部為暗紅色"硬布",上繡有纏枝梅花圖案,既美觀大方,又可保持鞋襪不變形。鞋底亦為藍布,用白線納制,形成片片魚鱗紋,周邊則 鑲有鋸齒紋.

客家人的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畲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在長期與畲族人民

交往中,受到畲族的影響,吸收了畲族服飾文化的有益養分所致。

歷史文獻對於畲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這種裝飾打扮,與數十年前客家人的裝飾打扮幾無二致。

以婦女髮髻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的辮髮很多是盤成高髻的,狀如獨木舟,謂之『船子髻』,系以紅繩,插以銀替,髻上可套涼笠,髻端外露前翹,笠沿周圍垂下長約五寸的五彩布條,微風吹來,彩條飄拂,確是別有一番風韻。」(王增能《客家與畲族的關係》)把辮髮盤成高髻,用紅頭繩一紮,象獨木舟似的,這就是所謂「椎髻」;「髻上可套涼笠」,笠沿還要飾以五彩布條,也就是所謂「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

兩相對照,兩者之間的一致性真是一目瞭然.再拿婦女衣著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穿的是右側開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寬紋一寸。可見清代中前期以前,閩南、潮州下層婦女並不像我們想象中傳統的一副循規蹈矩的「淑女」形象。

「文公帕」是古代潮汕婦女的服飾,清代樑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廣東潮州婦女出行,則以皁布丈餘矇頭,自首以下,雙垂至膝。時或兩手翕張其布以視人,狀甚可怖,名曰文公帕,昌黎遺制也。

」福建的泉、漳二州也有此俗,但稱為「文公兜」,以為是朱子遺教。

然而椎髻蒙面的風俗本來就不是漢族的特徵,與儒學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前文所引的《三陽志》先強調其俗「與中州異」,接著又說:「嘉定間,曾侯噩下令諭之,舊俗為之一變,今無復有蠻妝者矣。

」明確指出這種妝容屬於「蠻妝」。只是這種習俗由來已久,並未如文中所說的因地方官的勸喻而絕跡了,因為直到晚清**,潮屬婦女仍以高髻椎結為特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唯其髻發,則殊可怪。

如惠來則多將發於腦後結束成小刀形,而旋其末於頂,貫於一紅染之竹筒;筒長二寸許,圓徑大小如銀元,發突出筒外寸許,乃結以經繩,橫以約長五寸之針,循下牢插,四圍點綴以珠,借壯觀瞻,行時動搖不定,如鷺鷥之踣伏顱上,誠奇觀也。」

饒宗頤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學」 ———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鄭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現象和整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先以民族而論,潮州土著的畲族,從唐代以來,即著稱於史冊。

陳元光開闢漳州,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即與畲民結不解緣。華南畲民分佈,據專家調查,皖、浙、贛、粵、閩五省,畲族儲存了不少祖圖和族譜,無不記載著他們始祖盤瓠的傳說和盤王祖墳的地點均在饒平的鳳凰山,換句話說,鳳凰山是該族祖先策源地。」由此可見,畲族文化與潮汕文化的關係歷史上就是極其密切的。

倘若運用「文化之源多層次說」的觀點,對「潮汕文化」這一文化綜合體,來一個「血液會診」與「源流」考察,那麼,人們將會立即發現,粵東畲族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無疑是潮汕文化中一支古老的**,也就是潮汕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本文先從文化學的語言、**、戲劇、民俗等要素入手,作一簡要的記錄,算是開臺鑼鼓,期望有更加熱烈而美妙的交響。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作文,中華傳統服飾文化作文400字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 誠信是什麼?簡單從字面我們就可知道言語真誠就是誠信,可是,單靠言語真誠就算真誠了嗎?不!真誠不是這樣的。在我的眼裡真誠是這樣的 小草對小花說 放心,明年的春天,我一定會變綠 小草做到,春天它真變綠了。大樹對綠葉說 放心,總有一天你不會再被我給束縛住 大樹做到了,他真的把葉子給放走了...

畲族以誰為本民族的祖先,其傳統服飾為什麼

民族起源 瑤族說 關於畲族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 武陵蠻 又稱 五溪蠻 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10 自古畲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 畲瑤 瑤 瑤家 山瑤 瑤人 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其它說法 此外,畲族族源還有 越族後裔說 東夷後裔說 河南夷的一支 和 南...

畲族的文化和來歷

關於畲族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 武陵蠻 又稱 五溪蠻 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11 此外,畲族族源還有 越族後裔說 東夷後裔說 河南夷的一支 和 南蠻族的一支 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雲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 越 閩 夷以及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