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廟號,帝號和諡號怎麼區分廟號,帝號,諡號

2021-03-19 18:36:22 字數 4720 閱讀 1371

1樓:百度使用者

歷朝國號和帝王的尊號、年號、諡號、廟號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建立過許多朝代和政權,出現過540多位君主、帝王。各個朝代都有其國號,帝王生前有其尊號和年號,死後也有其諡號、廟號。瞭解這方面知識,對認識歷史文化很有幫助。

二、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

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是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後便成為了歷史,但它作為我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政治現象,構成了我國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為研究各個時期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三)諡號

諡號雖始於夏商兩朝兩位末代君主桀和紂,但正式使用卻是從周朝開始的。諡號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義的字來昭囅死者的美德或貶責其惡行。帝王死後由禮儀官根據其生前的功過擬出諡號,由繼任者予以確定,並鐫刻於墓碑之上,可視作蓋棺定論。

繼任者往往會以自己的好惡確定給予美諡或惡諡。因此,秦始皇認為給已故君王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傳,不加諡號。因此,秦朝兩帝均無諡號。

諡法有三類:褒揚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貶責的有「靈」、「紂」、「煬」、「厲」等,如「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同情的有「哀」、「愍」、「恭」、「順」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諡號多用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

自漢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開國君主還追諡其父祖以上幾代人為帝王,如曹丕追諡曹操為武帝。被殺或被廢的帝王,多沒有諡號,史書便按其原封爵號或被廢后的爵號記載,因此歷史上便有不少沒有帝號(諡號)的帝王,如曹魏時的齊王曹芳及其繼任者高貴鄉公曹髦、東吳的會稽王孫亮等。

自唐高宗以後,諡號被尊號取代。諡號紀年的方法是:國號——帝王諡號——年號(無年號者不用)——年序號,如魯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除帝王外,諡號還由朝庭賜於公卿大臣,民間也有私諡的現象。

(四)廟號

每個朝代開國之初都要建宗廟(或叫太廟和祖廟),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廟號則始於漢朝,宗廟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淵為其祖父和父親所建廟號分別為太祖和世祖。

開國君主的廟號多為高祖或太祖;漢初曾規定無功德者不得稱宗,因此漢文帝廟號為太宗,漢武帝為世宗,而西漢其餘皇帝大都沒有廟號。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濫用,唐朝更是無帝不稱宗,其後歷代皆效之,因此廟號便失去其本來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自漢以後各朝代自稱其國號時前面都加一個「大」字,如「大漢、大宋」等,而「北齊、後梁」等國號之前帶有方向性、時間性的字是後世史家區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諡號、廟號等也是在其死後才有的,如「漢武帝、殷糾王」的稱謂在其生前也是不應該出現的。時下一些影視劇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劇中人自稱「我北周、我南齊」、「我孝莊」等都是不正確的,敘事和旁白例外。

2樓:百度使用者

1、帝號

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

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對明、清兩朝皇帝多以年號為稱。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

2、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3、廟號

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

怎麼區分廟號,帝號,諡號

3樓:匿名使用者

歷朝國號和帝王的尊號、年號、諡號、廟號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建立過許多朝代和政權,出現過540多位君主、帝王。各個朝代都有其國號,帝王生前有其尊號和年號,死後也有其諡號、廟號。瞭解這方面知識,對認識歷史文化很有幫助。

二、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

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是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後便成為了歷史,但它作為我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政治現象,構成了我國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為研究各個時期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三)諡號

諡號雖始於夏商兩朝兩位末代君主桀和紂,但正式使用卻是從周朝開始的。諡號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義的字來昭囅死者的美德或貶責其惡行。帝王死後由禮儀官根據其生前的功過擬出諡號,由繼任者予以確定,並鐫刻於墓碑之上,可視作蓋棺定論。

繼任者往往會以自己的好惡確定給予美諡或惡諡。因此,秦始皇認為給已故君王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傳,不加諡號。因此,秦朝兩帝均無諡號。

諡法有三類:褒揚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貶責的有「靈」、「紂」、「煬」、「厲」等,如「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同情的有「哀」、「愍」、「恭」、「順」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諡號多用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

自漢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開國君主還追諡其父祖以上幾代人為帝王,如曹丕追諡曹操為武帝。被殺或被廢的帝王,多沒有諡號,史書便按其原封爵號或被廢后的爵號記載,因此歷史上便有不少沒有帝號(諡號)的帝王,如曹魏時的齊王曹芳及其繼任者高貴鄉公曹髦、東吳的會稽王孫亮等。

自唐高宗以後,諡號被尊號取代。諡號紀年的方法是:國號——帝王諡號——年號(無年號者不用)——年序號,如魯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除帝王外,諡號還由朝庭賜於公卿大臣,民間也有私諡的現象。

(四)廟號

每個朝代開國之初都要建宗廟(或叫太廟和祖廟),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廟號則始於漢朝,宗廟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淵為其祖父和父親所建廟號分別為太祖和世祖。

開國君主的廟號多為高祖或太祖;漢初曾規定無功德者不得稱宗,因此漢文帝廟號為太宗,漢武帝為世宗,而西漢其餘皇帝大都沒有廟號。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濫用,唐朝更是無帝不稱宗,其後歷代皆效之,因此廟號便失去其本來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自漢以後各朝代自稱其國號時前面都加一個「大」字,如「大漢、大宋」等,而「北齊、後梁」等國號之前帶有方向性、時間性的字是後世史家區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諡號、廟號等也是在其死後才有的,如「漢武帝、殷糾王」的稱謂在其生前也是不應該出現的。時下一些影視劇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劇中人自稱「我北周、我南齊」、「我孝莊」等都是不正確的,敘事和旁白例外。

4樓:匿名使用者

1、帝號

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廟號、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

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

對明、清兩朝皇帝多以年號為稱。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

2、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3、廟號

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

家禽和家畜怎麼區分,家畜和家禽怎麼區分

禽類是蛋生的,畜類是胎生的。家禽是鳥類.家畜是貓啊 狗啊什麼的 它們不是一類的.是不是從蛋裡出來的 家畜和家禽怎麼區分 家禽一般為鳥類。家禽包括雞鴨鵝等,家畜包括豬牛羊等。常見家畜 豬狗牛等四條腿,胎生的 常見家禽 雞鴨鵝等兩條腿,卵生的,帶翅膀的 家禽和家畜的區別?有一種很簡單的區分是 家禽,是隻...

強電和弱電怎麼區分,強電跟弱電怎麼區分?

強電和弱電主要區別是用途的不同。強電是用作一種動力能源,弱電是用於資訊傳遞。具體而言,它們大致有如下區別 1 交流頻率不同 強電的頻率一般是50hz 赫 稱 工頻 意即工業用電的頻率 弱電的頻率往往是高頻或特高頻,以khz 千赫 mhz 兆赫 計。2 傳輸方式不同 強電以輸電線路傳輸,弱電的傳輸有有...

前後鼻音怎麼區分,前鼻音和後鼻音怎麼區分

前後鼻音區別 前鼻音的尾音是n,後鼻音的尾音是ng。前 後鼻音韻母發音上的不同表現 1 舌位不同。發前鼻音 n時,舌尖頂住上齒齦,不要鬆動,不要後縮 發後鼻音 ng時,舌頭後部高高隆起,舌根盡力後縮,抵住軟顎。2 口形不同。發 n時上下門齒是相對的,口形較閉 發 ng時,上下門齒離得遠一點兒,口形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