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知識文化

2021-05-24 11:18:58 字數 4606 閱讀 2888

1樓:yz偌遙

▲白族歷史

僰: ①中國西南古代民族。「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

秦以前有僰侯國,在今四川宜賓地區。秦略通「五尺道」,買賣僰人為奴隸,史稱「僰僮」。漢初設僰道(縣),那裡已很少有僰人。

漢武帝通西南夷,滇(今雲南滇池地區)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區)兩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稱「滇僰」和「邛僰」,他們都梳椎髻的髮型,種田,有聚居的村落。據2023年晉寧縣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僰已進入早期奴隸制。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區僰人首領若豆、孟遷起義,反抗王莽**。

漢末以後,「僰」的名稱不見於記載。漢晉間出現了「叟」,為僰中比較漢化者的族稱,故史書也稱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稱「西爨白蠻」或「白蠻」,為南詔文化的中堅。

宋代大理國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繼續稱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後稱「民家」。

他們都是白族的先民。

②元以後也稱傣族先民「白夷」為「僰夷」,最早見於《元史·泰定帝紀》。一般稱「白人」為「僰人」,稱「白夷」為「僰夷」,有所區別。

③有些記載也有襲用「僰人」舊名稱四川南部古道地區各族,如稱「懸棺葬」墓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認為,這是川南、滇東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發現有這種習俗。

白族的「白」系本民族自稱,亦作「僰」。一說歷史上把接受漢文化較多的雲南少數民族稱為「白蠻」,一說其俗尚白而稱為白人。大多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省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四川省涼山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縣。

人口為1131124人(1982)。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族源及其歷史發展 白族的先民,史稱「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蠻」、「白人」、「僰人」、「阿僰」、「白爨」、「爨」、「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僳僳族稱之為「勒墨」。本族自稱「僰子」、「僰兒子」、「白尼」、「白夥」,意為僰人或白人。

西漢初,夜郎以西分佈著「以十數」名稱不同而族屬相同的各有「君長」的「同姓」部落,其中以「滇」部落為最大,史稱「滇僰」,是最早居住在雲南境內的「僰人」。「僰人」之稱始見於《呂氏春秋·恃君覽》。是先秦時分佈於中國西方的氐羌群的一支,稱為「西僰」,「氐僰」、「羌僰」。

相傳春秋時蜀國保子帝曾統治過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以前有「僰侯國」,秦通五尺道,買賣僰人為奴隸。公元前182年,西漢設「僰道」縣,屬犍為郡(四川宜賓地區和雲南昭通地區),故稱僰人為「犍為蠻夷」;並在通往「南夷」的僰道和通往「西夷」的青衣開放關禁。

當時道的僰人已逐漸遷徙;到公元前97年,青衣縣也全是漢人,兩地的僰人向滇東北和滇西北遷徙,與原住於雲南的僰人匯合。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滇王降漢,以其地置益州郡。2023年在晉寧石寨山滇王墓葬中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一枚,與《史記》「元封二年賜滇王王印」的記載符合。石寨山青銅器影象表明,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地區於西漢時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主要是戰俘。

在益州郡西部洱海地區,2023年在祥雲縣大波那發現銅棺墓,出土青銅器特徵與石寨山相同,而早於西漢,同屬於滇池地區「椎髻,耕田,有邑聚」的農業文化,而不是西漢時洱海地區另一種還處於「編髮、隨畜遷徙,無常處,無君長」的「雟、昆明」人的遊牧文化。

公元1世紀初,益州郡(治滇池縣)人首領若豆、孟遷起義,殺了益州大尹程隆,反抗新莽**。王莽將人較多的勝休縣(通海一帶)改為「勝僰」縣,並把若豆、孟遷列為不赦之人。王莽慣於搞類似的精神勝利法,對高句麗等亦然,可3次派兵20餘萬人鎮壓僰人,都告失敗。

東漢至西晉年間,「僰」這個族稱從記載上消失,而在僰人居住的滇池地區及滇東地區出現了大量「叟」人。《華陽國志》作者常璩把與「滇」同姓的「勞浸、靡莫數犯使者吏卒」一事稱為「叟反」,確認漢晉南中的叟人即秦漢的僰人。

3世紀20年代,南中「叟帥」,「大姓」煽動叟人反蜀,為諸葛亮所討平,留下了七擒孟茯的故事。蜀漢在洱海地區設定雲南郡。叟人聚居的味縣(曲靖)取代滇池成為南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世紀初朱提(昭通地區)大姓起兵響應李特領導的四川氐叟、青叟流民起義,遭到晉王朝的殘酷鎮壓。寧州戰亂頻仍,東漢、三國時經濟文化一度繁榮的滇東北地區,由於漢族屯民和叟人紛紛向西「遷徙」,雲南文化也隨之西移,促成了「諸氐強族」的興起。東晉以後,「叟」這一族稱也從記載上消失,而在叟人居住地區,南北朝時出現「爨氐」或「熟蠻」。

「爨」是蜀漢時南中「四姓」之一,公元339年以後,成為南中最有勢力的大姓,其統治中心在古滇國故地,繼承和發展了滇文化。因此,「滇」、「滇僰」、「叟」、「爨」和唐代「白蠻」之間有著族屬上和文化上一脈相承的關係。

597年,隋文帝楊堅命史萬歲擊「西爨」,從四川進入大姚、姚安,經祥雲、彌渡到達洱海地區。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樑建方徵西洱河。當時從石城(曲靖)以西到洱海以東的「西爨」境內,居住著人口眾多的白蠻,史稱「自夜郎、滇池以西,皆莊蹻之遺種也」(《通典》)。

戰國時期,楚將莊礄領兵溯沅水西上(一說自巴蜀南下)略地。莊礄經夜郎至滇,適值黔中地為秦國所奪,莊礄歸路被截斷,乃留滇為王,全軍變服從滇俗。由於分佈地區不同而有「鬆外蠻」、「挵棟蠻」、「青蛉蠻」、「大小勃弄蠻」、「西洱河蠻」等稱謂。

到了隋唐之際,「西爨」地區已經是「戶口殷實」,「收穫亦與中夏同」了。

8世紀30年代,唐朝為了防禦吐蕃,扶植「烏蠻別種」南詔合併六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以白蠻文化為中心的南詔奴隸制政權。南詔王閣羅鳳征服「西爨」後,強迫遷移20萬戶白蠻到滇西,又將烏蠻移居「西白蠻」故地。南詔社會的基本階級是奴隸主(南詔王、貴族、自由民)、奴隸、平民和部落百姓。

南詔廣泛使用奴隸從事農業生產,這種農業奴隸稱為「佃人」。由於南詔連續對外發動掠奪戰爭,勢力達到川中及瀾滄江中游,但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不斷引起奴隸起義,到公元902年崩潰。南詔王室後期已白蠻化。

南詔王自細奴邏至舜化貞共13王,247年,有10個王接受唐王朝封號。

五代時,雲南地區相繼建立過鄭氏「大長和」國、趙氏「大天興」國、楊氏「大義寧」國三個短暫的政權。公元937年,大理人段思平以「寬徭役」為號召,聯合滇東37部蠻舉行起義,建立了號稱「大理國」的封建領主制政權。段氏自雲漢人後裔,而與當地白族大戶聯姻,一如當年趙佗所為。

「大理」政權實行了「更易制度,捐除苛令」的改革措施,推動了洱海地區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大理國王不斷向宋王朝稱臣納貢和要求互市,史稱宋王朝曾冊封「大理」首領白萬(白王)為「雲南八國都王」等封號,加強了雲南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大理」政權存在300多年(937~1253),為白族以洱海地區為中心形成內部統一創造了條件。

白族自稱「白子」,其首領稱「白王」,其史書稱為「白史」。由此可見,白族是秦漢以來主要分佈於雲南腹地平壩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稱為「滇」、「滇僰」、「叟」、「爨」、「白蠻」等名稱的族體同化了宋代以前外來漢族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體,此時生產文化已發展到相當水準。

2023年,蒙古貴族平定了大理。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洱海地區設大理路和鶴慶路,起用「大理」舊主段氏「還鎮大理」。2023年,明王朝進軍雲南,消滅了蒙古樑王勢力,廢除大理舊主,改設大理府,由沐氏世鎮雲南;繼而鶴慶也改土歸流。

元明相繼從內地遷移數十萬軍民來雲南屯墾,促進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的發展。由於大量漢族移居雲南,遍佈於中慶(昆明)、威楚(楚雄)、永昌(保山)一帶的白族逐漸自然同化於漢族。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

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以後受漢族影響改為土葬。墓葬的型別、式樣很多,一般為「一層轎」或「兩道花門」。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夏曆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城西點蒼山下舉行。明、清時期,四川、**、江南各省都有商人來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白族的另一盛大節日,系秋收前夕預示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一種活動,於每年夏曆6月25日舉行。這天晚上,家家門口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更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

村民高舉火把在田間遊行一週,以表驅除蟲害。大理還有「繞三靈」,劍川、洱源有「耍海會」等節日活動,屆時舉行各種文藝活動,盡情歡樂。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戴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製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即用一小陶罐將茶葉烤黃,衝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闍黎」,所以又名「阿闍黎(阿叱力)」教。

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佈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白族的服裝特點,白族服飾特點

白族服飾特點 中國是一個有著非55個少數民族的國家,很多少數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風俗習慣,所以說你會發現他們的服裝也是和漢族不一樣的,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雲南白族的服裝特點是什麼樣的。白族服飾特點,白族服飾一般都是以白色為主,男子會佩戴白色或者是藍色包頭,搭配白色對襟衣和黑色的褂子,褲子以白色和藍色為主...

關於電影文化的知識,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中國戲曲電影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張藝謀的眾多作品中,有話好好說 彷彿落入了公眾的盲點。事實上片名已經為我們昭示了,生成片中諸多戲劇衝突的源頭乃是 對話的失敗 幾乎每一段劇情都以 對話的失敗 為前提來,片中的人物也都在對這種失敗有所認識的情況下,使出渾身解數來自主地加以挽回,於是在眾人爭相努力扭轉敗局的情況下,故事情節呈現出汽車剎...

白族有什麼習俗,白族生活的習俗

白族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 四代同堂 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 過繼 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