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2021-05-22 21:57:06 字數 1859 閱讀 1322

1樓:小白家裡小白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原詩:《望嶽》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釋義: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擴充套件資料: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杜甫一生,寫下這三首《望嶽》。第一首作於青年時期,約二十五歲時,他胸懷浩蕩,站在泰山峰頂,放眼望去,蒼生萬物,盡收眼底,不由得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慨嘆,極富理想主義色彩,又是個人真實感受。

面對大好河山,身處高山峻嶺,青年詩人雄視一切的氣勢毫無掩飾,一個「望」字,涵蓋了一切,泰山遮天蔽日、主宰一切的偉大,正好應和了作者胸中永無止境的攀登精神。這個時期的杜甫,是不怕困難、滿腔熱忱的追夢人,是無數青年才俊勇往直前的勵志代表。

十八年後,他在陝西去華山的路上,再次望嶽——望西嶽華山。此時的他,已是不惑之年,時局動盪,兵荒馬亂,而自己年輕時立下的志向,還未實現。「國家不幸詩家幸」,「詩史」的創作有了足夠的素材,但這對於當時的詩人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

悲天憫人的氣質、憂國憂民的胸懷、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使他在身處山川懷抱時,不由地抒情達意。時過境遷,當年登上泰山時的豪情壯志已不再,此時望嶽,正如《望嶽》其二所寫:西嶽高聳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就像圍繞他膝下的兒孫。

想要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卻不知如何才能求得仙人手杖?可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迴歸,而山峰也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攀。還是稍稍等待天氣轉涼後,登上山頂去,再看山的本貌吧。

《望嶽三首·其二》唐代:杜甫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釋義:西嶽高聳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怎麼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

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迴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稍稍等待天氣轉涼後,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2樓:慧慧的網盤

賞析: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

「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釋義: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3樓:檄是m4壅芹

鳥二創作看個性簽名。。裡你要的都有,可以瞭解下而且都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