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下海子的麥地與詩人》的賞析誰有

2021-03-19 18:37:06 字數 5846 閱讀 7470

1樓:陡變吧

海子離開我們有17個年頭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2023年3月26日黃昏,我們失去了一位多麼珍貴的朋友,失去了一個夢,失去了一個回聲,失去了一棵會思考的空氣中的「麥子」。對於我們,海子是一個天才,而對於他自己,他永遠是一個孤獨的「王」,一個「麥地之子」。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裡,他像一顆年輕的星宿,爭分奪秒地燃燒,然後,突然**。

海子,原名查海生。中國當代後朦朧詩代表詩人。2023年5月生於安徽懷寧高河查灣。

15歲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2023年北京大學畢業。2023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

海子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學創作大概只持續了7年。在短短的七八年間,海子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短詩、長詩、詩劇和一些札記,但生前幾乎沒有結集出版。海子生前好友西川認為,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社會對於詩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權力結合在一起的守舊文學對於先鋒文學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受到壓制的先鋒文學界內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在前一方面,海子甚至被人強加了兩項「罪名」:「搞浪漫主義」和「寫長詩」,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問題」。

正因為這些緣故,海子是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的。而這種情形對海子詩歌中濃郁的抒情氣質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現實生存環境既如此惡劣,詩歌的虛構成分可能適度抵消它對個體的壓制。兩者由此具有對照意味。

海子是一個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人生的悲觀主義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鮮明地體現著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在社會急劇變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衝撞中無處依傍的精神焦慮。從藝術風格上看,他與舒婷有相似之處,善於採用抒情手法表現內心複雜的情感,有濃郁的浪漫主義傾向,而在精神氣質上則更接近北島,也受到了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作品中透出一種智慧與高貴、孤獨與憤激。

海子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常純粹的抒情短詩,如《麥地》、《日記》、《亞洲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另一類則是取材「東至太平洋,西至兩河流域」的長篇史詩(也稱「大詩」)。《麥地與詩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詩。

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詩一樣,它的抒**彩也是顯在的。《麥地與詩人》很容易讓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麥地》(1985)。

在海子筆下,「麥地」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性的場所,而是詩歌的一個基本意象。這種處理和海子本人的農業背景深刻相關,「海子是農民的兒子,迷戀泥土,對於伴隨著時代發展而消亡的某些東西,他自然傷感於心」(西川:《死亡後記》)。

詩人不是吟詠山水風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關注人類命運、以詩和思揭示人生祕密的哲人。詩歌在他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種體現生命意識和本質的生命載體。麥子是詩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細微的神經細胞,貧瘠的土地和生動富有的激情構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擴張力,這種豐盛的精神財富最終要歸還土地。

但是,詩人意識到個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和無能,由此引發了痛苦:「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 作為詩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塵世,海子是痛苦的。我們選編的這首《麥地與詩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掙扎的一面。

詩中表現了詩人感到詩性價值崩潰之後的孤獨和困境。「麥地」賦予了海子詩歌的創造情感和想象,「麥地」又是詩人「一無所有」和「兩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詩人離不開詩,只能看著詩使自己痛苦,在這首詩中,詩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詩中痛苦地體現出來。

詩人站在一個虛幻的「你」面前,實際上是詩人面對著世俗中的一個自我,以「你」來引起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詩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詩人難以告人的痛苦已達到只有「你」看見而自己卻不能發現的地步。「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這表面是對「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實是對自己的疑問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辯解。

詩人主觀上雖希望不要「一無所有」,但現實卻是「兩手空空」,詩中充滿了一個飽受挫折、處於困窘之境受傷詩人的無奈、消極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現世,詩人根本「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在一個世俗的社會裡,他只有揹負著無能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對著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質問」,接受著宿命式的審判:詩人是一個沒用的東西。

在這裡,詩人的憤慨情緒是明顯的,而內在的悲觀情緒也可見一斑。。 詩的前一段是「詢問」,詢問句式和「你」在海子詩歌裡經常出現,也形成海子詩歌的一個特色,這種既描繪理想又蘊涵著意義追尋的句式往往能給人強烈的情感震撼力。「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轉瞬,美麗的自然畫面在我們面前消失,詩人的矛盾與痛苦出現,中國農村是貧窮的,一片麥子對詩人來說不是安慰、童話,而是對良心的追問和考驗。

詩人的願望和善良改變不了現實,他是一無所有的。詩人聽到大地在**外衣下的顫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彷彿一個人獨自承擔著與生俱來非他莫屬的與神靈的對語:「麥地/ 神祕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詩人擁有的只是他的詩歌,但是詩歌在現實中又有什麼意義?詩人不僅是在拷問自己,其實詩人也在拷問世人:「詩歌,真的已經一文不名了?

一無是處了?」 詩人對「麥地、陽光」隱喻的生命意義所在無法解答、無法回報,此時他對生活已有絕望。麥子、陽光、黑土經常在海子的詩裡的反覆出現,不難理解,海子來自農村,對土地、糧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中說:

「從明天起,只關心糧食。」這其中,海子對今天已絕望,一切從明天開始。 海子除了對麥地詩情做出超凡痛苦的體驗,還能夠用迷人的苦戀對大地施以一種語言的「魔法」,海子的詩歌語言直白、幹練,有恣意而為的勢態,不講究文字上的規範,也不講究詩歌中通過換行、排列所帶來的視覺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謂「文學趣味」、「文字遊戲」和海子那如同靈魂深處直接噴薄出來的語言顯得蒼白無力。

《麥地與詩人》中寫到「雪和太陽的光芒在麥地上跑著」,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四季交替的麥地,雪、陽光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饋贈,雪和陽光交替過後,陽光變的越來越強烈,海子的思緒也越來越激烈,海子站在陽光下的麥地裡,暖風、黑土地、麥浪、光芒,就像他所熱愛的「瘦哥哥」梵高在麥地裡作畫,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樣的是濃烈、熱情,一樣地對生命熱愛,一樣地對生命終極所在無法解答,最後都自殺身亡。 海子走了,他留下了他的200萬字的詩歌作品,每一行文字組成的詩行都像是海子辛勤耕耘的麥地,字裡行間跳躍著閃亮的麥芒。縱觀海子短暫的一生,可以說他是為詩歌而生,為詩歌而死的一位純粹的詩人。

滿意請採納

2樓:藤澤

麥地與詩人》賞析(清泉與一棵開花的樹合作) 海子離開我們有17個年頭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2023年3月26日黃昏,我們失去了一位多麼珍貴的朋友,失去了一個夢,失去了一個回聲,失去了一棵會思考的空氣中的「麥子」。對於我們,海子是一個天才,而對於他自己,他永遠是一個孤獨的「王」,一個「麥地之子」。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裡,他像一顆年輕的星宿,爭分奪秒地燃燒,然後,突然**。

海子,原名查海生。中國當代後朦朧詩代表詩人。2023年5月生於安徽懷寧高河查灣。

15歲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2023年北京大學畢業。2023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

海子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學創作大概只持續了7年。在短短的七八年間,海子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短詩、長詩、詩劇和一些札記,但生前幾乎沒有結集出版。海子生前好友西川認為,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社會對於詩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權力結合在一起的守舊文學對於先鋒文學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受到壓制的先鋒文學界內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在前一方面,海子甚至被人強加了兩項「罪名」:「搞浪漫主義」和「寫長詩」,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問題」。

正因為這些緣故,海子是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的。而這種情形對海子詩歌中濃郁的抒情氣質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現實生存環境既如此惡劣,詩歌的虛構成分可能適度抵消它對個體的壓制。兩者由此具有對照意味。

海子是一個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人生的悲觀主義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鮮明地體現著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在社會急劇變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衝撞中無處依傍的精神焦慮。從藝術風格上看,他與舒婷有相似之處,善於採用抒情手法表現內心複雜的情感,有濃郁的浪漫主義傾向,而在精神氣質上則更接近北島,也受到了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作品中透出一種智慧與高貴、孤獨與憤激。

海子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常純粹的抒情短詩,如《麥地》、《日記》、《亞洲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另一類則是取材「東至太平洋,西至兩河流域」的長篇史詩(也稱「大詩」)。《麥地與詩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詩。

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詩一樣,它的抒**彩也是顯在的。《麥地與詩人》很容易讓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麥地》(1985)。

在海子筆下,「麥地」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性的場所,而是詩歌的一個基本意象。這種處理和海子本人的農業背景深刻相關,「海子是農民的兒子,迷戀泥土,對於伴隨著時代發展而消亡的某些東西,他自然傷感於心」(西川:《死亡後記》)。

詩人不是吟詠山水風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關注人類命運、以詩和思揭示人生祕密的哲人。詩歌在他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種體現生命意識和本質的生命載體。麥子是詩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細微的神經細胞,貧瘠的土地和生動富有的激情構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擴張力,這種豐盛的精神財富最終要歸還土地。

但是,詩人意識到個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和無能,由此引發了痛苦:「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 作為詩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塵世,海子是痛苦的。我們選編的這首《麥地與詩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掙扎的一面。

詩中表現了詩人感到詩性價值崩潰之後的孤獨和困境。「麥地」賦予了海子詩歌的創造情感和想象,「麥地」又是詩人「一無所有」和「兩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詩人離不開詩,只能看著詩使自己痛苦,在這首詩中,詩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詩中痛苦地體現出來。

詩人站在一個虛幻的「你」面前,實際上是詩人面對著世俗中的一個自我,以「你」來引起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詩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詩人難以告人的痛苦已達到只有「你」看見而自己卻不能發現的地步。「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這表面是對「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實是對自己的疑問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辯解。

詩人主觀上雖希望不要「一無所有」,但現實卻是「兩手空空」,詩中充滿了一個飽受挫折、處於困窘之境受傷詩人的無奈、消極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現世,詩人根本「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在一個世俗的社會裡,他只有揹負著無能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對著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質問」,接受著宿命式的審判:詩人是一個沒用的東西。

在這裡,詩人的憤慨情緒是明顯的,而內在的悲觀情緒也可見一斑。。 詩的前一段是「詢問」,詢問句式和「你」在海子詩歌裡經常出現,也形成海子詩歌的一個特色,這種既描繪理想又蘊涵著意義追尋的句式往往能給人強烈的情感震撼力。「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轉瞬,美麗的自然畫面在我們面前消失,詩人的矛盾與痛苦出現,中國農村是貧窮的,一片麥子對詩人來說不是安慰、童話,而是對良心的追問和考驗。

詩人的願望和善良改變不了現實,他是一無所有的。詩人聽到大地在**外衣下的顫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彷彿一個人獨自承擔著與生俱來非他莫屬的與神靈的對語:「麥地/ 神祕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詩人擁有的只是他的詩歌,但是詩歌在現實中又有什麼意義?詩人不僅是在拷問自己,其實詩人也在拷問世人:「詩歌,真的已經一文不名了?

一無是處了?」 詩人對「麥地、陽光」隱喻的生命意義所在無法解答、無法回報,此時他對生活已有絕望。麥子、陽光、黑土經常在海子的詩裡的反覆出現,不難理解,海子來自農村,對土地、糧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中說:

「從明天起,只關心糧食。」這其中,海子對今天已絕望,一切從明天開始。 海子除了對麥地詩情做出超凡痛苦的體驗,還能夠用迷人的苦戀對大地施以一種語言的「魔法」,海子的詩歌語言直白、幹練,有恣意而為的勢態,不講究文字上的規範,也不講究詩歌中通過換行、排列所帶來的視覺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謂「文學趣味」、「文字遊戲」和海子那如同靈魂深處直接噴薄出來的語言顯得蒼白無力。

《麥地與詩人》中寫到「雪和太陽的光芒在麥地上跑著」,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四季交替的麥地,雪、陽光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饋贈,雪和陽光交替過後,陽光變的越來越強烈,海子的思緒也越來越激烈,海子站在陽光下的麥地裡,暖風、黑土地、麥浪、光芒,就像他所熱愛的「瘦哥哥」梵高在麥地裡作畫,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樣的是濃烈、熱情,一樣地對生命熱愛,一樣地對生命終極所在無法解答,最後都自殺身亡。 海子走了,他留下了他的200萬字的詩歌作品,每一行文字組成的詩行都像是海子辛勤耕耘的麥地,字裡行間跳躍著閃亮的麥芒。縱觀海子短暫的一生,可以說他是為詩歌而生,為詩歌而死的一位純粹的詩人。

海子的詩五月的麥池中詩人面對麥地的孤獨與夢想說明了什麼

這首詩寄託著海子的烏托邦的理想,他希望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大家相親相愛,互尊互敬,並且過著甜美的生活。海子詩 熟了麥子 中麥子和 五月的麥地 中麥地的意象是什麼?1 麥子 麥子意象象徵著故土,也象徵著故土中難以割捨的,熟悉的人情。2 麥地 麥子即糧食,象徵著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作為海子詩中的意...

請問有誰知道詩人海子的具體死亡時間

這幾天看報紙,才知道三月二十六日是詩人海子的祭日。巧的是,詩人將他的死亡之地選在了秦皇島山海關,選擇了臥軌的方式去面見死神。於是喜歡詩歌的人都知道山海關,因為那是海子的殉難地。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海子對於我,是一個非常牛逼的人物。牛逼之一 海子十五歲考上北京大學,早年應是神童 十九歲任教中國政法大學,...

和王維齊名的大詩人是誰,王維是唐朝詩人,與他齊名的另一位大詩人是誰

其實有三個,王維和其他三個並稱王孟韋柳,剩餘三個,他們分別是 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 王維是唐朝詩人,與他齊名的另一位大詩人是誰 孟浩然是與王維齊名的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合稱 王孟 與王維齊名的另一位大詩人是孟浩然 王維的詩與誰齊名,並稱為什麼?王維 701 761 字摩詰,原籍祁 今山西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