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往往在境界上顯得很深邃

2021-03-20 00:03:02 字數 5259 閱讀 5386

1樓:大大大大倩倩

因為哲學和心理學是幫助人們建立思維模式的學科,學習這類學科的人思想上想的更加深入,熱愛思考人生的意義,外表上給人的感受就會比較成熟,境界上比較深邃。

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往往是偏內向的人,因為心理學和哲學有一個共性,它們都是關於」人」本身的學科,跟現實是脫節的。

一個願意去鑽研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多半是對人本身的存在、思維和行為感到好奇,處理生活中的日常瑣事、為人處世,就相對顯得沒那麼重要。

2樓:白若琪是隻貓

老是戴著面具做人,好累的。戴久了,你就認同了戴著面具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你。返璞歸真,放下你的面具,幼稚一點,你才會多點快樂少點壓力。

相反,如果通過心理學和哲學的學習,瞭解到我們存在的意義,讓自己的內心成長和強大起來,明白了是自身的喜悅而不是外物才能讓我們開心快樂,那麼,我們就很容易迴歸到一個最原始的狀態---輕鬆,快樂,自在的狀態。確實,這個狀態看起來可能會「幼稚」,但是,這只是外人的感覺而已。對於內心強大,自在富足的人來說,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根本不會在乎。

你說他們幼稚也好,說他們裝也好,他們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只會一笑而過。如果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不可能快樂的。喜歡心理學和哲學,不是為了能夠在生活中去裝得深邃,讓別人去羨慕什麼的。

這不是學習和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目的。這是一種返璞歸真。

3樓:天堂回望

真是裝逼那種其實很淺顯的因為這並不是單向性而是互動性的。而一旦被感應到有深邃的成分 這說明是對資訊理解的差異化形成的。簡單的理解也就是資訊壁壘。

你看不清或者說理解的不透徹很模糊的當然覺得深邃了。如果這個壁壘不存在 而透明瞭 深邃也就消失了。當然了這前提是 不在跟另外一個淺顯的進行對比。

所謂的人比人氣人 貨比貨 扔貨。。。

所以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多看點書 多看點經典的書 總不會錯的

為什麼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往往在境界上顯得很深邃,在生活當中...

4樓:一條酸菜魚

這是不一定的,學心理學的人都比較機靈。

心理學的人還都比較機靈,因為心理學裡面的很多技巧,它的實戰性相當強。我自己在看理想平臺上做的一檔子節目《用得上的哲學》,其中有一個板塊就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哲學思維,好像廣大聽友的評價就是這一塊它實戰性就特別強,比如像錨定效應,比如說框架效應,或者花車效應,這些效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用到,所以心理學學得好的人,應該說是比較懂人情世故的。

學哲學的人就比較「傻」,這個傻當然是要帶上個引號的,就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因為哲學這門學科它想的問題有時候是比較玄虛的。比如說麥克塔格特,他是個英國哲學家,他老思考一個懸到極點的問題,就是時間或許是不存在的,他最後做了一個論證,證明時間是不存在的。

因為你想的這個問題它的抽象度過高,所以它怎麼和日常生活之間它發生一個交流,有可能就會產生問題了。所以,哲學家給人的感覺一方面想的問題很深邃,另外一方面不知道他怎麼和現實生活發生關聯,有時候就比較「蠢」。

注意事項:

1、在人際交往的時候應該主動,態度要熱情,人與人交往交的是心,主動,熱情的態度讓人際關係變得活絡,變得愉悅。

2、在交往中,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相互理解,相互關心,要換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下,不要因為一點事情斤斤計較,互不相讓,甚至到最後一拍兩散,老死不相往來。

5樓:星士戰記

這個怎麼回答你呢?接近事物本質就會對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同時也必須忍受孤獨,沒人跟你的看法一樣是難以忍受的。

我記得好多年前,看羅素有段論點跟我的看法一致。我一直欣喜若狂的跑啊跑,我知道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有這種看法。之前我曾向很多人闡述過,收到的都是鄙夷和不懈,我難以形容那種感覺。。。。。。

6樓:黑羽星矢

這種人普遍很孤獨,喜歡思考

7樓:曠昊英單菱

老是戴著面具做人,好累的。戴久了,你就認同了戴著面具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你。返璞歸真,放下你的面具,幼稚一點,你才會多點快樂少點壓力。

相反,如果通過心理學和哲學的學習,瞭解到我們存在的意義,讓自己的內心成長和強大起來,明白了是自身的喜悅而不是外物才能讓我們開心快樂,那麼,我們就很容易迴歸到一個最原始的狀態---輕鬆,快樂,自在的狀態。確實,這個狀態看起來可能會「幼稚」,但是,這只是外人的感覺而已。對於內心強大,自在富足的人來說,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根本不會在乎。

你說他們幼稚也好,說他們裝也好,他們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只會一笑而過。如果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不可能快樂的。喜歡心理學和哲學,不是為了能夠在生活中去裝得深邃,讓別人去羨慕什麼的。

這不是學習和喜歡心理學和哲學的目的。這是一種返璞歸真。

為什麼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往往在境界上顯得很深邃,在生活當中顯得很幼稚?

8樓:匿名使用者

看到很多朋友說的很複雜,我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吧,關於哲學家

世俗生活本身就像一個巨型**遊戲,裡面有及其複雜的設定,每個自我意識被載入於一個肉體阿凡達之上,然後進行各種任務

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自我意識,花了大量時間去思考,這個遊戲到底是怎麼設定的,這樣設定背後的原因,以及開始猜測這個遊戲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是誰編寫的(神?)

非常簡單,琢磨這個遊戲本身是怎麼來的,並不會有助於你的遊戲水平提高,不會讓你賺得更多金幣,也不會讓你武力加倍。要提高遊戲水平,玩得溜,並不需要想這些,只需要努力勤奮地練習,不斷打怪和打別人就行了

那為什麼哲學還要存在呢?因為總有一部分人,不會完全被遊戲說吸引,你也可以說不被遊戲矇蔽。這些自我意識已經意識到了這個遊戲本身可能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

而一旦意識到這個,你就不會再聚精會神的玩遊戲,而會去想遊戲以外的事情,這會導致你和聚精會神的玩遊戲的人的遊戲水平有差距。但,那又怎麼樣呢?你捫心自問,為什麼非得學到一套人情世故,在這個遊戲裡獲得好成績,去取得一種叫「成功」的東西呢?

畢竟,每個阿凡達自出生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而靈魂亦不知何去何從,這個世俗世界,畢竟只是一場遊戲,我們可以選擇花多少精力來玩。而我們的靈魂,有能力,去想更多

為什麼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往往在境界上顯得很深邃,在生活當中顯得很幼稚?

9樓:晨思暮念

文學,毫無疑問,可以讓我們超脫於現實生活之外,可以讓我們體驗更多的人生。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可以變相延長了我們的生命。文學不僅僅不會帶來學習的困擾,相反,文學常常會推向情感的兩極——至喜或者至悲,會讓人思維走向偏激是真的。

一個人能不能成長就全看造化了,誰能保證那些看《小時代》的文學少女們就能變得非常的成熟呢?就像你翻朋友的日記一樣,內心細膩僅僅是內心細膩,細膩會讓人對待事物更加的細緻認真,但同時,也讓人變得脆弱而敏感,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距離。而我們經常也會說哲學很深奧。

哲學並不是教人與人相處,而是追求的真理

相反,很多哲學家都是深居簡出,提倡少與人打交道。他們的成熟,並不是對別人的成熟,而是對事物理解的成熟。然後來回答你的問題:

讀書但是不成功有很多原因 ,比如不會讀以致用、比如行動難於理論,在這裡我只揀一個方面回答:我們所談的成功,通常講的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哲學家追求的成功,是自身的成功。

哲學家們所謂的「成功」,大多是一種自我的幸福感的成功。而這種幸福感都來自於自我,和他人肯不肯定、喜不喜歡,沒有太大關係。那些肯定別人成功的人,很多連自己都活得不滿意,怎麼去肯定別人的成功呢?

反觀這些世俗的成功,留下來多少時間給了自己,這輩子究竟有多少時間為自己而活,這種活法算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這些恐怕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當他們一個人反思的時候,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了,箇中滋味,並不是能灌一口雞湯就能說得明白的。

10樓:小王子

喜歡哲學心理學的人往往比較純淨,與世俗反而顯得格格不入了吧。他們有自己的堅持。

11樓:貪睡的風風

我覺得這是看人的吧,不一定每個人都是你說的這種情況。

12樓:小漁漁

因為這類人的思維邏輯和在現實生活當中完全不一致,所以他們會被看成異類!

為什麼喜歡心理學,哲學,文學的人往往在境界上顯得很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生七個境界

13樓:匿名使用者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如下圖):

其中,生理需要是維持人類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人就會產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職業病及事故,擺脫失業威脅及某些社會保障的需要。

再上一層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滿足歸屬感,希望得到友愛等。尊重需要可分為內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實力,後者指對地位、威望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個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實現個人抱負,施展才能。馬斯洛認為,上述五種需要是按次序逐級上升的。當下一級需要獲得滿足之後,追求上一級的需要就成為行動的動力了。

2023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敬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之間。

但有人還是將其組成了7個層次,如下圖所示

馬斯洛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實現,以此類推,希望可以幫到你。

心理學:為什麼無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真正達到無為的境界,那你的心境寬闊,思想無境,智慧無邊。因為所有的事情都難不倒你,你會用你的智慧去化解你遇到的矛盾和困難。你的內心平靜,不會因為世間的瑣事而煩惱憂傷。

幸福的終極目標就是內心平和,圓滿。一切圓滿了你就不會焦慮不會害怕,不會憂傷。身心感覺很舒適,精神飽滿,自在瀟灑。

佛學是最高境界的心理學嗎?

15樓:匿名使用者

心理學沒有最 高境界,因為眼光和角度不一樣,目的也個不相同。從佛學角度講,當你說第一的時候,你就太執著了,違背了佛學教義

16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就是最高境界,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最高境界,這就包括世間法(心理學、哲學、物理學、科學)等等

17樓:匿名使用者

任何學科的最高境界都是哲學

18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不是,只能說心理學也有研究佛學的。但它們是倆碼事

19樓:匿名使用者

是啊,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渡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哲學和心理學有什麼區別,心理學和哲學的區別

哲學是以世界 整體bai 作為研究物件du,以發現世界的一zhi般規定和規律 確立dao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 作專為基本任務的一般屬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 發展 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是二門不同的學科,但也有...

喜歡哲學,想要問如果想要學哲學,心理學雙修,哪所大學允許雙學位?且教學水平好?謝謝哦,tell me

首先,能出國就一定先出國,在國內學不到什麼東西 出不去的話,在國內肯定還是北大的哲版 學最強了,其他權像山大 武漢 復旦 中山 南京 華師 北師 中山都不錯,或者你按老師走,看看你喜歡的老師在哪個學校就去哪個,比如鄧曉芒 孫周興 劉小楓 陳嘉映 張汝倫等等。來北師抄大吧,考北師大心理襲學,輔修哲學。...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總喜歡傷害最親近的人

比起陌生的人來說,傷害更容易發生在那些更親密 最接近的人身邊,比如情侶 夫妻 父母 子女 閨蜜 兄弟。心理學家將這種傷害親密的人的現象稱為日常性攻擊。它包括兩大類表現形式,一種是直接攻擊,直接表現出攻擊性的言語和行為,如吼叫 虐待 毆打等。另一種是非直接攻擊。非直接攻擊也分為兩種,間接攻擊和被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