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佛學有什麼本質區別嗎哲學,佛學,心理學,三者有什麼關係

2021-03-19 18:35:36 字數 3489 閱讀 3197

1樓:維維豆奶

有區別的。

1、宗教的實踐

佛教與哲學都是對於自然、宇宙、人生種種問題的思惟探求,唯哲學缺乏宗教的實踐。因此,佛教與哲學雖存在著相容性,但對人生的**不同。

2、根本問題

哲學所要**的根本問題,即是宇宙人生的本原。在西方傳統哲學裡,認為「存在」的本原,往上可追溯到唯一的真實存在,即是上帝,此上帝創造並主宰整個世界。

然而佛教並不承認有一個主宰者存在,萬物也不是真實的存在,萬物非由上帝所主宰,而是「法爾如是」的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無我,是因緣和合的暫時性存在,非絕對獨一的存在論。

3、本質

佛教早期的瑜伽行派及後期的唯識宗都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是由人的「心識」所變現出來的,這是佛教對本質與現象的認識論。西方哲學則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質和現象是對立的,本質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性質;現象則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

4、思想

哲學的目的不僅限於理論的辯說,而且要能力行實踐。佛教以宗教的立場而言,具有賦予生命終極關懷的意義,以人生的離苦為目標。因此,佛教哲學的人生目的即是涅槃。

而西方哲學對宇宙人生的**,偏重於真理知識的追求,未能提供實質的修行法門,所以在目標上與佛教不同。

2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和佛學的區別:

哲學屬於社會科學

的一部分;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哲學屬於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哲學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

佛學屬於唯心主義哲學的一支.簡單地說就是依次包含的關係.宗教是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認知並且通過形式(儀式,教義,建築,繪畫,歌頌)來表達有強烈的撫慰作用.

哲學籠統地說世界觀和方法理論。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

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

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

佛學:對釋迦牟尼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註疏上。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

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通常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考證,梳理式研究。一種是實證佛學所蘊含的深刻義理的領悟式研究。

3樓:百度使用者

孫中山 先生銘言: 佛教 為 救世之仁 ,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學佛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但我們學佛學什麼?什麼是佛?向佛學習什麼?

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覺者 ,《華嚴經》 雲: 【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

】 這就是佛。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講:就是要了解自己,瞭解一切。

行止圓滿無缺。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這個,學做一個明白人,不作糊塗人。

自覺覺他首先是要自覺,瞭解自心。我們會有人說:難道我還不知道自己嗎?

事實上正是這樣。我們大部分的人並不瞭解自己,不熟悉自己。為什麼這樣講呢?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何運轉,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會死。這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清楚的。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語言邏輯是怎麼產生的。

不瞭解為什麼有的事情想記記不起來,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該如何做、如何行,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這是很多哲學家熱衷於**的問題。

甚至於有人為此而發瘋。是任何心理學家也不能徹底搞明白的問題。他或許能夠幫助你解決一部分問題,卻無法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為什麼就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會有夢、有幻。有自我,有恐懼,有愛情。這一切的問題無人能夠回答。除了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並不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幫助我們瞭解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能夠用語言傳達的。

《佔察善惡業報經》 中講唯心識觀。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什麼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對自己的行動、語言、思維切實詳細地觀察。

隨時隨地、沒有間斷地觀察。經典中講「 隨身語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如何產生。我們要自覺,就要深刻、沒有遺漏地瞭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徹底問題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癒、才能幸福。

這樣的瞭解最初可以達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實也是前面所提問題的初步答案。那就是「 知唯是心 」知道這一切無不是源於自己的心。

這個心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產生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僅是我們痛苦的源頭,更是我們脫離痛苦、成就幸福,得到無上快樂、清靜、喜樂的鑰匙。

……摘自地藏論壇《唯心識觀(五)-知唯是心》

4樓:匿名使用者

道學以易學為本,人由無極之心而生出周全的行動之理,無論什麼處境都有應對之道,無極之心與外在行動內外相輔,並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撥亂反正的靈活性,容易貼近現實解決問題並與時俱進。

佛學求內心純厚也有無所謂生死色空的無極之心,但缺乏行動之理。雖不失本心真如卻沒有濟世救人的行動之理,要麼呆在廟裡,要麼空喊行善積德,卻難以分辨善惡(善惡在人心,一切唯心,我看誰善誰就善,我看誰惡誰就惡。),不執著的思想又讓想行動的人難以樹立堅定的行動決心,最後只好用「放下執著」來作為逃避行善佈施的理由。

所以佛學很難給人堅強的行動力。雖然對人有安慰作用卻難有激勵作用。用道學來解釋可以說佛學是還沒有生出太極的無極,沒有遇到水土的種子。

5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抽象、深奧的,正常人很難理解的學問。但一旦掌握了其中一門,就會跳出正常人的行列。

6樓:匿名使用者

你現在思維還比較混亂。多讀兩相關書,就會了解。

7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有時要用虛幻來輔導人們思想!

哲學用簡單明瞭的事實來折射事實!

8樓:匿名使用者

須彌山佛國網

諦深大師開示:佛法不是哲學

坐下**,諸多邪道以辯證或中道為佛法說,實則,誤導大眾,於人道落入歧途,令隨緣墮落耳。

譬如:有人以見不見、思不思,其都在那裡為得,其為自己不能被救之凡夫說。是等說者,於世間法合,不能出世間,如是破滅佛法。

善知識,佛說無者,乃破空之說,譬如:行車過於大橋,爾說大橋者,雖佛說無者乃修行要關,實則非目的地也。

善知識,所謂智慧、相似智、空智、實智、波若智等等乃至無礙辨智皆非佛法之要。

若如是等等以為佛法,落魔道耳。

是故,入佛門修行,當以佛、以戒為師,莫以師為師方能有成。諦深2014,12,18日。

哲學,佛學,心理學,三者有什麼關係

9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心理學是心靈哲學的其中一部分內容,也是心靈哲學最重要的內容。此外還有快樂幸福哲學,道德哲學或倫理學,靈魂學等等。互相聯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哲學和心理學有什麼區別,心理學和哲學的區別

哲學是以世界 整體bai 作為研究物件du,以發現世界的一zhi般規定和規律 確立dao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 作專為基本任務的一般屬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 發展 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是二門不同的學科,但也有...

期權和股權有什麼本質區別嗎?區別在哪裡。向老師請教

期權 1 期權是一種選擇權,是允許激勵物件在未來條件成熟時購買本公司一定數量的 的權利。2 公司事先授予激勵物件的是 期權,公司事先設定了激勵物件可以購買本公司 的條件 通常稱為行權條件 只有行權條件成就時激勵物件才有權購買本公司 行權 把期權變為實在的股權。行權條件一般就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公司方面...

嚮往和憧憬有什麼區別,憧憬和夢想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

嚮往和憧憬是一對近意詞,都是對美好東西的追求 期盼。但嚮往含有渴望渴求的意思,憧憬含有幻想勾勒的意思。嚮往是對見過或是接觸過的美好事物發生到自己上的美好追求。憧憬是處於某種情況下對事情的想像 憧憬 和 夢想 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這兩個詞是很接 bai近.要說二者的本質區du 別,我認為在於zhi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