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漢字簡化得科學合理嗎?有些簡體字是否要重新改良一下

2021-05-27 07:44:34 字數 5564 閱讀 6113

1樓:匿名使用者

簡化漢字是為了便於使用,包括認識和書寫

如果要改字,那麼是不是要重新印刷所有的書籍?學生是不是要重新改變書寫習慣?

所以,不論你認為是否「合理」(雖然我不知道你說的合理是代表什麼),文字都不能輕易改動

2樓:gg三河兄弟

五幾年第一次漢字簡化是合科學的,不理想的漢字簡化如八幾年第二次簡化字方案實施後又被放棄掉。

進一步的改革漢字,讓漢字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中國已變得強大,國際影響已上升到前三位,外國人學漢語言的多了,為了漢語在世界上擴大影響,為了外國人容易學在保留漢字基本特點的基礎上應改革漢字。漢字從有漢字時起就不斷的在簡化的,中國有專門研究漢字簡化的機構也有漢字簡化網漢字簡化吧,需簡化的漢字力求易認易記易寫求美從傳,許多個漢字簡化方案被網民賽選著,箇中的字在頂針著,漢字再次實行簡化離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不遠。

簡體漢字簡化得科學合理嗎?有些簡體字是否要重新改良一下?

3樓:匿名使用者

從漢字簡化的方法看簡化字的不合理

漢字的演化史其實是簡化與繁化並存而以簡化為主的。漢字第一次大規模的變革是秦始皇的「書同文」,即以秦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文字。小篆是漢字史上第一次經過規範的文字,比之甲骨文的細長方直的筆畫,它線條粗細勻稱並且圓轉流暢;比之甲骨文的隨意和不固定(異體字多),它的結構基本定型;另外一個就是簡化,比如「車」字(小篆的車與後來的隸書、楷書一致),就用一個車軲轆代替了甲骨文畫的整輛車;也有繁化的現象,比如甲骨文的「從」字,就是兩個一前一後的人,基本與現在通用的簡化字一樣,而小篆在此基礎加上了一個表示走的部件——辵。

秦小篆是最系統化也是最後的象形文字,到了漢朝,隸書就取代它成為通用的文字。隸書確立了現代漢字「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完全的符號化,完全打破了漢字的象形傳統,不能再視為象形文字了。值得注意的是,一貫被稱為「漢隸」的隸書其實在秦代就已經出現並被廣泛使用。

秦隸是小篆簡省後形成的一種手寫體,為下層官吏用於日常書寫,這也致「隸書」名字的由來。秦隸與漢隸還是由很大的不同,但與同時的小篆的不同更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2023年湖北雲夢出土的《雲夢秦簡》)

後來的楷書與隸書在結構上已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筆勢和形體變得更加的符號化。

漢字的鉅變發生在上個世紀後半頁。也就是今天大陸通行的「簡化字」。它是由官方強制推行,併為此制定了專門的法律。

這是漢字史上第一次人為的強制性的變革。影響深遠而拙劣。(秦始皇的書同文,只是規定秦小篆為通用文字,小篆在此之前已經成型並且為秦人使用。

以後漢字的隸化、楷化都是漢字的自然演化。)關於漢字簡化的各種動機暫不討論,下面略談談簡化所遵循的方法和原則。

一、 取在草書中出現的符號代替原字,也被稱為草書楷化。例:「車」(車)、「長」(長)、「專」(專)、「樂」(樂)……

眾所周知,草書筆筆相連,字字相連,走筆如行雲流水,字型成千姿百態,更多的只是作為藝術作品為文人墨客把玩欣賞,基本上沒有實用價值。尤其是唐代出現的狂草,即便是飽學之士也難以辨認。所以草書中出現的簡單的符號根本就是遊離於漢字型系之外的東西,不具備成為漢字的資格。

硬性用這種符號取代原字,是沒道理的。況且,「車」之於「車」,「長」之於「長」,從書寫上也沒有多大的便利,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二、 取傳統的簡化字。此類字曾在出土甲骨文、金文和傳統典籍中出現過的俗字而並未獲得普遍的認可。尤以佛教**中俗字居多。例:蟲(蟲),從(從)、萬(萬)、與(與)、聽(聽)……

這個相對合理,但把這些在漢字發展過程中被淘汰或未被認可的文字起死回生尚需要更多的斟酌。比如在甲骨文中出現的「從」,用它取代「從」,有道理。而用經籍中的俗字(比如「萬」)取代原字,就沒根據。

俗字其實是書寫者在抄寫的過程中一種個人隨意性極強的省簡行為。比如我自己作筆記,用「#」表示胡適,用「*」表示傅斯年,我看得懂,我的朋友也看得懂,但這兩個符號並不能作為漢字。

三、符號代替。用簡單的符號替代繁雜的部件。

典型的例子是符號「又」。先看下面幾組簡化字與繁體字。

1、 漢(漢)、 嘆(嘆)、 難(難)

2、 權(權)、 勸(勸)、 觀(觀)

3、 鄧(鄧)

4、 對(對)

這個「又」分別代替了四個不同的部件,且不說這樣的簡化替代是否合理,當初的制定者是經過怎樣的分析整理得出這樣得簡化方案的——簡單的按韻母分類,用同一個符號取代不同的符號?這不是近於兒戲嗎?

四、同音代替。 讀音相同的一組字,取最簡單的一個,字意有簡化字代替。例:後(後、後)、幹(幹、乾、幹)、雲(雲、雲)臺(臺、臺、臺)……

這是最讓人頭痛的。很多繁簡併用的人一定深有體會。簡化之後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困難。

比如,臺灣的「臺」和颱風的「臺」,本來是同音異形詞,是兩個不同的字;簡化之後變成了同音同形詞,還是兩個不同的字。前者一目瞭然,後者卻讓人費神。減少同音詞是語言發展的規律,此類簡化無疑是逆潮流而行。

五、區域性保留。 用原字的某個部件取代原字。例:廠(廠)、奪(奪)、聲(聲)、號(號)、婦(婦)、類(類)……

這個基本上是為著學習和書寫的便利。問題是這樣的強制性簡化真的能減輕學習的困難嗎?簡化字破壞了漢字原有的體系邏輯,比如這個「廠」,我們怎麼去解釋它的意思並讓孩子接受?

比如「婦」的右邊,它算個什麼東西,為什麼不能是個「巾」,那樣還能有點兒語意的聯絡。

六、用形聲的方法另造字。例:驚(驚)、護(護)、懼(懼)、認(認)……

形聲字佔漢字的比例很大,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已有了80%強。這類簡化字其實原字大多本身就是形聲字,在簡化中用新字取代。新字基本上符合漢字的體系,也易於記憶和理解。

這樣的簡化是可以接受的,但意義不大。因為原字也是形聲字,同樣易學易記,至於書寫上的簡化,價值有限。

七、用會意的方法造新字。例:滅(滅)、體(體)、筆(筆)、……

這個看起來是個好主意,便於理解又便於記憶。比如「滅」,它既是原字的部件,又兼得「會意」秒處。但這樣的簡化並不多見。

比如「筆」字,原字是形聲字,從竹從聿,聿聲。聿本身就是筆的意思。簡化後的「筆」,是竹子下面一撮毛,小學老師就是這麼教的,然後老師還得給學生解釋,以前的筆叫毛筆,這個毛筆是怎樣怎樣的……用它的原字不是挺好嗎,寫起來也簡單得很。

八、無理取鬧。實在找不到此類簡化字的根據。

比如 「國」(國)。原字「國」,從「口」(讀作wei 迴匝的樣子)「或」聲,而且字型簡單,絕不繁雜。簡化後的「國」簡直不知所云。

比如「時」(時),也是同樣的問題。

此類簡化字還有很多,不一一舉例。

以上只是對簡化字作一些簡單的技術上的**。我想說的是,漢字由「繁體」到「簡體」破壞了漢字原有的系統的邏輯體系,大部分的簡化字都與漢字的傳統背離,而簡化字本身又沒能建立起自身的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簡化字只佔漢字比例的20%左右(這個數字是在中華書局2023年出的《現代漢語》教材上看到的),也就是說,所謂的「繁體字」——這個概念只相對於「簡體」才存在——的傳統仍然是現代漢字的傳統。

所以,簡化字的推行並沒能取得任何語言學意義上的突破,它並不比繁體字方便到哪去,反而使漢字變得有點兒四不象。曾經一度流傳的「二簡字」(那更是荒唐的一塌糊塗)最終不被國人接受也充分說明人為的強制性的任意踐踏文字是愚蠢的行為。

簡體字是否應該再次改良?

4樓:匿名使用者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包括漢字的簡化不會停止。上世紀七十年代停止使用「二簡」,八十年代初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時也有進有退,新世紀初又整理、推薦了一批異體詞。可以說,漢字的改革時時都在逐漸的推進中。

5樓:匿名使用者

最好能夠繁簡併用,這樣中國文化得到最大的繼承,也能體現變化和發展的適應.

6樓:太行山鬍子

小的調整總會有的。

於,於並未完全合併:

於,姓氏,wu陰平

鎔,本已作廢,現又恢復。

7樓:葉小珏

漢字再簡就沒有象形字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實在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認為應該簡的簡,不應該簡的就保留.改良也必要.

最好能夠繁簡併用,這樣中國文化得到最大的繼承,也能體現變化和發展的適應.

9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要改,漢字學習的難度不僅耗費國人的時間,更阻礙了與外國人的交流!當然,不僅要化得簡,也要化得美,保留中國幾千年來特有的文化

簡體漢字,到底好不好?

10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你說的有道理。大多數簡體字,是採用民間普遍在使用的字型來推廣的,這部分簡體字,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入選為簡體字後,方便了人們的書寫、閱讀,屬於「書同文」吧,應該加以肯定。不過也有部分簡體字是人為產生的,這些個字我不敢認同,就如上面說的「詠」與「詠」。

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外派到國外孔子學院,任中文教師的人士,他在教學過程中,就遇到怎麼教會學生認字的難題。後發現某外國人編的學習中文的教材,裡面全是繁體字,嘗試一下,學生很快掌握了學習中文的技巧。什麼原因呢?

道理很簡單,中文是形意字,繁體字更好地表達了字的意思,簡體字缺失了這層含義。

11樓:匿名使用者

簡體字的出現的確是社會的必然。不過應看到這個情況,在簡體字普及推廣以前,簡體字存在於書寫狀態。印刷體上是不存在簡體的。

現在,因推廣普及簡體後,大多數人已不認識繁體了,也產生了我上面提到的,孔子學院教師的難題。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覺得簡體字的出現是社會文化生活的必然 .為了更好的儲存和普及、傳播知識,需要簡體字.我試一下我也覺得簡體字的出現是社會文化生活的必然,為了更好的儲存和普及、傳播知識,需要簡體字.

裡面變化的不太多.呵呵.

13樓:匿名使用者

簡化字很多從草寫體裡變化而來,有一定道理.

簡化字中有哪些同音代替字 10

14樓:a江水玉清

簡化字中用同音代替的字有「遊」,「遊」字既代表自己又代替「遊」。「遊」在古文表示在水中游,「遊」在古文裡表示在陸地上游,簡化字後的「遊」表示水陸兩用。這類字還有不少,例如:

於——於 彩——採彩 雕——雕雕 席——席 範——範 復——復 個——個 凶——凶 志——志 制——制……

為什麼漢字要簡化呢?

15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說,漢字的簡化符合文化歷史趨勢,並符合當代中國文化需求。也有人說,文字的主要功能是溝通,並非美觀。伴隨著不可逆轉的新中國文化閹割,有識之士只能嘆息。

漢字一直被美譽為世界上最富有邏輯的文字,絕非西洋字母的邏輯性可相比的。漢字的存在如同衣服的存在,起初是為了溝通(保暖),後來慢慢演變成了美觀,時尚。相信我們所有人都不會為了麻煩而不穿衣,文字亦然。

中國文化已經到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地步,反觀之,中國正統文化反而被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等更好的繼承。也許是中國文化命不該絕,上天給予了這些地方來延續正統文化,相比之下,多少會讓人感到悲哀。

有人說你喜歡復古,乾脆寫甲骨文去吧?我只能反駁,甲骨文到正體字是一種自然的進化,而簡體字則是一種反自然的存在。

所有鼓吹漢字簡化的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漢奸,自己親手用閹割刀閹割了自己後嗣的精神與文化追溯。他們或許動機不良,或許中毒已深,或許不諳世事,但唯一一點他們共同,那就是他們不配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度表居然自動簡化了原文的繁體字,其心可誅啊)

漢字簡化有何利弊談談簡化漢字的利與弊要長一點,方面多一點,謝謝啦!

漢字簡化的好處有三點 1 隨著時代的發展,漢字的書寫簡化可以省略了好多繁瑣的筆畫,節省了書寫的時間。2 漢字簡化後,更具有時代美感。3 漢字是音 形 意的結合體,即使簡化了,也並沒有損傷漢字的此項功能。更何況,許多漢字的無論是讀音,還是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即我們常說的形近字 不妥之處在於 1 漢字...

什麼是簡化字,為什麼要簡化漢字?

簡化字和和繁體字相對而言的,是互相對待的一組概念,沒有一方,就沒有另一方,沒有繁體字,就沒有簡化字,沒有簡化字,也無所謂繁體字了。簡化字是指原來結構複雜,筆畫多,後來人們在運用中,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造 簡化,由此而產生的筆畫筆畫 結構簡單的漢字,就是簡化繁體字,取代繁體字的筆畫結構簡單的漢字。繁體字就...

關於簡體漢字和繁體

我到是覺得,不要太過在意這些東西.不管他是簡體還是繁體,我們始終都知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漢字 沒有人說簡體就不是漢字,也沒有人說繁體是什麼其他字.人類的發展總是往著先進的方向邁步的.這就和我們的顯示器有相同的發展軌跡,從最早的電晶體顯示器,發展到現在的液晶顯示器,他的外型看起來是越來越精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