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為師矣的可以古義是?今義是?是知也的是呢?死而後已的已呢

2021-05-10 14:37:25 字數 5852 閱讀 7013

1樓:七月小貓

可以為師矣的可以 古義是(可以憑藉) 今義(能夠)是知也的是 古義(代詞,這) 今義(表示肯定的判斷動詞,與「否」或「非」相對)

死而後已的已 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三人行的三:古義:泛指多人 今義:數字三

2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為師矣:

古義:此句解釋:可以 把此人 作為 老師 了(空格表示分字解釋的)可以在這裡的意思是,可以把…作。

今義:應該知道吧。可以;能夠 。

3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在古義中是兩個詞,分別是可以,憑藉的意思,今義就是可以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已在這是語氣詞,三在這表示一個泛數,不一定是三個

可以為師矣的可以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古義:可以憑藉。今義:表示肯定的判斷。

文言文的古今異義

5樓:匿名使用者

吾日三省吾身 三的古義:多次 今義:三次

溫故而知新 故的古義:舊的、過去的 今義 :故事、事故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的古義:講信義 今義:相信

可以為師矣 可以的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表示認可

死而後已 已的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

是知也 是的古義 : 這 今義:表示肯定的判斷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中可以的今義和古義

6樓:匿名使用者

今義:可以憑藉,是兩個詞

古義:表可能或能夠、許可

7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中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 衛靈公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孔子說:遇到合於正道之事,就算是老師也不必謙讓)。此章的「師」字也有以「眾人」來解的。

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

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可以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以他們的缺點來警惕自己勿犯相同的錯誤)。

子張篇,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

而亦何常師之有(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孔子的學問是從何處學來的呢?子貢回答說:

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並沒有完全失傳,而是散佈於世間。有才德的人能把握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普通人則能掌握住末節的部分,世間其實無處看不到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啊。因此我的老師在何處不曾學習過呢?

又何必需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由述而篇及子張篇這兩章看來,連負面的例子都可以拿來警惕之用。所以事實上只要有異於己的,都可以為師。何況能吸收古今知識呢?

「可以為師矣」亦有兩解:一為這樣的人才可以之為師;二為自己做到這個程度,才可以為人師。前者在著重知人,後者強調修己,這兩解意義並不相同,雖然兼備這兩重的意義,可使得本章更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師」的意義之角度來看,可能還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許來解較為妥適。

8樓:匿名使用者

今義:可以。

古義:可以憑藉。

9樓:命運與夢

詳解:這章,大概沒幾個中國人不知道的,但所有通常的解釋,錯得離譜。按這通常的解釋,如果所有人都能「溫故而知新」,那不人人都成老師?

而那些毫無根基,只為顛覆而顛覆的人,不都成了大老師?「溫習過去,以知道未來」就可以當老師,那誰能保證「溫習過去」就一定可以「知道未來」?又是哪個上帝的冷戰讓過去一定對映為未來、舊知對映出新知?

其實,「可以」不是白話文裡的一個詞語,而是「可」+「以」,「溫故而知新」因強調而提前,相當於「可以溫故而知新為師矣」。「可」,應當;「師」,不能狹義地理解為一定是某人,所有學習、效法的物件、目標都是「師」。「溫」,通「蘊」,積聚、包容;「故」,故有的,這裡指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知」,「智」的本字,智慧;「新」,鮮活的創造與呈現。

「溫故而知新」,積聚、蘊藏故有的、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而保持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

「由知、德者,鮮矣!」,蹈行、踐履「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智慧、所得的君子,永遠處在創新、創造之中啊。「故」,就是蹈行、踐履「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智慧所得,「溫」所得,是一種積聚、蘊藏,沒有「溫故」,就沒有智慧的創新與創造,沒有「由知、德者,鮮矣!

」。而「知新」,其「新」如果不能「溫故」,那就不能成就真正鮮活的智慧,沒有積聚、蘊藏是無智慧可言的。這種相互相成的「溫故」而「知新」,是「見、聞、學、行」「聖人之道」可以「為師」的。

孔子、儒家絕不泥古,師古、好古是師其智慧、好其智慧,而智慧必須在當下能活用出新,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則,把「溫故」當成在故紙堆裡找些原則、準繩來勾畫、**未來,只能是愚行。「習舊知而開新知」只能是某種擴充知識的途徑,但決不是唯一的,更不可以此為「師」。類人猿的「舊知」,無論如何去「習」,都開不出網路世界的「新知」。

但智慧是超越這一切的,無論是「新知」還是「舊知」,都離不開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這才是真正可以為「師」的。

白話直譯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應當把「積聚、蘊藏故有的、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而保持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作為君子「見、聞、學、行」「聖人之道」所師法的目標啊

論語十則

10樓:無盡緣☆暗雪

1)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把。今義:憑藉)(2)是知也(是,古義:是今義:這是。)

(3)死而後已(已,古義:阻止。今義:停止。)(4)三人行(三,古義:幾個人。今義:許多人。)

11樓:秋居清江月夜寒

憑藉這;能夠

才是;認定、斷定、承認、接受時的一種狀態

停止,罷了;表示過去,後來

幾個,多個;指數量

12樓:田一豐

(1)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藉。今義:1、可能。2、表示許可。3、不壞。

(2)是知也(是,古義:指示代詞,這,這個,這樣。今義:今義:

1、表示肯定的判斷。

2、表示強調。

3、表示選擇。

4、只要,只是。

5、正好,恰好。

6、對,正確。

7、肯定的回答。

8、這個。

9、存在,有。

(3)死而後已(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4)三人行(三,古義:走路。今義:行為,品行。)

13樓:a緈a福

1)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 今義:憑藉)(2)是知也(古義:

是 今義:這是 )(3)死而後已(古義:阻止 今義:

停止)(4)三人行(古義:幾個人 今義:許多人)

14樓:紀雲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在一起行走

15樓:吃油餅的海豚

(1)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藉。 今義:表示可能、許可)(2)是知也(是,古義:這 代詞 今義:對的、正確 表示判斷)

(3)死而後已(已,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4)三人行(三,古義:泛指幾個人。 今義:數字三。)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除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

16樓:陽光文學城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7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8樓:手機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吾日三省吾身是什麼意思?

19樓:孫老闆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出處】《論語·學而》——春秋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佚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擴充套件資料

1、《論語·學而》創作背景

《論語·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論語·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再傳**關於孔子及其**言行的記錄。

2、《論語·學而》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之美,不**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20樓:熱詞替換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21樓:愛單單愛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三省:省(xǐng),檢查;察看;反省。三省的意思是多次檢查。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學而》,原文如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22樓:看我君臨天下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

出自《論語·學而》,該句摘自: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該句的白話文釋義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謀事忠誠了嗎,和朋友交往守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複習了麼?

「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

有的古義和今義是,是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

沒有,居然的意思是竟然.有.古義 竟然.今義 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有.一詞多義 然 原文 然數年恆不一見 連詞,但是,是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 古義 1 正,不偏斜。說文 是,直也。2 對的,正確的。淮南子 脩務 立是廢非。3 此,這。孟子 告子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4 贊同 ...

犧牲的古義和今義,犧牲玉帛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意思,還有肉食者鄙和小大

犧牲的古義是 祭祀或祭拜用的牲畜。出處 左傳 莊公十年 曹劌論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釋義 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 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犧牲的今義是 捨棄 為堅持信仰而死 為了正義的目的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出處 孽海花 第三回 他既犧牲了一切,投了威妥瑪,...

是字一詞古義和現意,是的古義和今義

供參考 是,今意 表示確認,贊同 古意 表示這個,當下,也有表贊同的意思 是 的古義和今義 是 sh 一 古義 1 對的,正確的 示例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 未濟 釋義 過分地飲酒,以至於把頭都弄溼啦,雖有孚信但也是不對的。2 概括之詞。1 示例 是人 釋義 猶人人,任何人。2 示例 是事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