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供奉灶王爺的杯子打碎了有什麼說法

2021-03-23 04:18:36 字數 5763 閱讀 9738

1樓:匿名使用者

大年初一供趙王爺的杯子打碎了,有什麼說法?問這個時候你要往好的方向想,說的就是歲歲平安,大吉大利,一切安康,沒有什麼說法,因為是春節嗎?

大年初六鬧著玩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什麼徵兆

2樓:達叔愛蘿莉

沒有什麼的,只是一次意外,古人對此都會說「歲歲平安」。

3樓:sc瘦臉**

歲歲(碎碎)平安(碎碎)歲歲平安,要添新鮮事, 寓意生活充滿了幸福的味道。

在古代,正月不許摔壞東西是提醒人們過年時別得意忘形,應小心翼翼,以求吉利。這種心理暗示以及諧音化解,是古人的生活智慧。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

民間流傳的農曆新年習俗歌當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採青走百病。」

正所謂大年初六求順扔窮鬼。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又稱"窮子"。

民俗:大年初一到初五有哪些講究

供灶王爺有什麼講究,平時燒幾株香,上幾個供

4樓:匿名使用者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流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請灶君吃吃喝喝,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

祭灶的時間各地不一,北方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民間還有「官

三、民四、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

據說雞是灶爺**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祕的色彩。

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

若雞頭 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紅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腳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裡都是又甜又粘。

供畢,將貼了一年的「九天東廚司命灶君」神像與紙紮的馬一起燒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無災愁」。祭灶果則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腳骨健健過」。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來,即將新購來的灶君神像貼到灶臺上。

因灶君下界先要清點名冊,所以家庭成員都要回家過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於全家人。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5樓:匿名使用者

平時是不用上供的,一般是三十初一十五燒香,燒三支香,上供上兩份,因為還有灶王奶奶啊!呵呵

男友來串門,打破杯子是啥預兆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6樓:衡衡坨

正月初一:拜歲、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佔歲、貼畫雞、聚財、團圓飯。

正月初二:祭財神(開齋日)、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羊日(不能殺羊)。

正月初五: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祭拜路頭神、開市。

正月初六:送窮鬼、挹肥、開市大吉(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

正月初七:人日(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撈魚生。

只是每年保平安,燒的香。原先一直是大年三十晚上去燒。但是今年因為我也有事情,所以想,早上燒

7樓:匿名使用者

祭灶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一家人先到灶,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

」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了。

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的那日,街上還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

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

豆沙甘鬆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

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歸來分。

臘月十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遠流長。

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

「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

「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

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會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

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

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

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

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

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標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南方叫「撣塵」。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大年初一打碎了杯子後來我媽就病了怎樣化解

碎碎平安,別想太多了,兩者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聯絡,不要想著這件事,讓自己壓力大。請教大家 大年初一打碎杯子有什麼說法 講科學就是,打碎一個就少了一個。講迷信,就要看不同情況了。例如,別人來打碎與自己打碎不同,故意打碎與失手打碎不同,大人打碎與小孩打碎不同,等等。一般而論,家用碗 筷 茶杯,都是越用越少...

大年初一我把碗打碎了,初二我把盤子打碎了,是不是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啊

盤子誕生的那一天,就是開始了向毀滅的邁進。你打碎了,也是送它去超生,只有這樣,它才有可能以一個新的生命形式誕生。謝謝你 今年要發財啊,而且發大財,歲歲 碎碎 平安 恭喜你.有新碗和新盤子用了.算是破個小財吧.打碎一個你就完蛋了 隔天又打碎一個 一碎二碎 碎碎平安 好事!這叫碎碎平安!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大年初一中午打碎了杯子,別人說不吉利,說的好玄乎,本來覺得沒事現在很怕真的會不吉利啊。怎麼

凡事沒有絕對的,碎碎平安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要聽信於迷信說法。新年快樂!碎碎平安嘛 也算是吉利的 看你怎麼想了 那最近找個機會去寺廟燒香拜佛一下吧,順便給自己和家人祈福保平安,平日裡多做點好事,應該有用的,記得喲,心誠則靈 還有種說法是碎碎平安。碎碎 平安就行了!沒那麼多講究!歲歲 碎碎 平安,好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