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甲子年開始於哪一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開始於哪一年

2021-05-11 02:38:24 字數 5864 閱讀 8725

1樓:米格戰鬥機

第一個甲子年是漢安帝延光三年甲子歲(公曆124年)。

中國歷史上使用甲子(干支)用於紀年,始於漢代。秦漢之前和漢初,人們使用歲星紀年,所謂歲在焉逢攝提格、端蒙單閼、遊兆執徐之類的,其焉逢、端蒙、遊兆等為歲陽,攝提格、單閼、執徐等為歲陰,在漢武帝改歷,實行太初曆時,仍使用的太歲紀年。

因此有「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從漢武帝后,已開始有使用甲子來紀歲,但這一時期存在歲星與甲子轉換的混亂,有的加一超辰,有的加多超辰,有的沒加,比如直接用歲陽、歲陰將太初元年轉換為甲子紀年,則為甲寅。

但此時期存在將太初元年的甲子紀年標為丙子的,也有標為丁丑的等。直到漢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皇帝頒佈新曆,用《四分曆》,固定下來太初元年,歲在丁丑,漢興元年,歲在乙未。由此正式使用甲子(干支)紀年方式,廢止歲星紀年。

擴充套件資料:

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春秋戰國時期又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

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這就是干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曆。

此外,干支註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歷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陰陽曆中,兩種曆法同時並用。

干支註記時間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曆史時間。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以天干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干支紀年(詳見上文序列表中的**)(或見下文五行、屬相),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輪迴。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一個週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週期)。

如2023年大概為甲申年,60年後的2023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2023年仍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對應,因公曆和干支歷是不同的歷法,年份起點不同。

2樓:ice的夏天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始於何時?這個問題是一個與黃帝紀年有著密切關係的問題。在2023年8月1日提出的建議:

《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在《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這個建議中,共列出了關於黃帝紀年的九種方案,在其中的兩種方案中,黃帝元年恰好是農曆甲子年:公元前2023年的方案,公元前2023年的方案。

因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就是公元前2023年或者公元前2023年。

公元前2023年,這一年是甲子年,這是確定的。可以認為:公元前2023年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那麼:

公元前2023年——前2023年這60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2023年——前2023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2023年——公元前5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甲子輪迴————第44個甲子輪迴。

公元前57年——公元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5個甲子輪迴。

公元4年——公元6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6個甲子輪迴。

公元64年——公元1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7個甲子輪迴。

公元124年——公元20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48個甲子輪迴————第77個甲子輪迴。

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78個甲子輪迴。

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是中國第79個甲子輪迴。

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是中國第80個甲子輪迴。

目前,我們現在(公元2023年)正處在中國第79個甲子輪迴(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之中。

3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2023年或者公元前2023年

在2023年8月1日提出的建議:《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在《建議建立以中國歷史文化為主體的中華紀年體系》這個建議中,共列出了關於黃帝紀年的九種方案,在其中的兩種方案中,黃帝元年恰好是農曆甲子年:

公元前2023年的方案,公元前2023年的方案。因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年就是公元前2023年或者公元前2023年。

4樓:說法度

還有待考證

目前有一下幾種猜測

第一種;公元前2023年

公元前2023年——前2023年這60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輪迴。

第二種;公元前2023年

公元前2023年——前2023年這60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甲子輪迴。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5樓:愛吃脖子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現形式不同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

二、聯絡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學性,因為歷史中隱藏著許多文學性的奧祕。歷史是一種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學奧祕,絕不會因為作家個人的情緒和價值觀而發生變化。人們常說:

「生活比**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文學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就是做夢,就是作家通過虛構來營造一種夢境。另一個作用則恰好相反,不做夢,而是在細緻地觀察和了解事實之後,用文學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現這些事實。

巴爾扎克說:「**是一個民族的祕史。」說的就是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這恰好也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係,《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並不存在價值觀的彼此對立和歷史事實的全然不同

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三國演義》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學手法,來表現《三國志》裡面所記載的歷史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歷史書,它的歷史學價值可以與《三國志》相得益彰。

6樓:我是劉翔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是真實存在的不可更改的。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二不是百分之百的忠於歷史的原型。

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7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8樓:其翼若垂天之雲

歷史與文學的關係

——周振鶴教授在上海師範大學的演講

我曾經作過歷史與科學關係的演講,認為歷史學處在人文與科學之間,大旨是闡發歷史學研究方法上的科學性與研究物件的人文性,這是歷史的中庸之道(歷史與科學的共通處還有一點是求真)。另一方面,學科性質屬於人文領域的歷史,在傳統的文史哲學科之中,也處於中庸的狀態,前進一步是哲學,後退一步是文學。比如,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哲學而不是歷史,只是以歷史說事。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也近似哲學,以文明形態的變遷來說明其哲學觀點。這就是「前進一步是哲學」。後退一步呢?

《三國志》是歷史,《三國演義》就是文學了。關雲長走麥城是歷史,華佗為其刮骨療毒則是文學。岳飛抗金是歷史,岳母刺字就是文學了。

狹義的歷史學其實就是歷史編纂學,信奉歷史事實至高無上的原則,既不理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也不**歷史發展的趨向,更不談論什麼歷史經驗與教訓,而只以復原歷史面貌為己任,其極端的表現就是以史料學代替史學。但我這裡卻不是要批判歷史編纂學,而是說歷史學本來的意義僅在於追求歷史事實,而對這些事實作哲學的思考或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創作,實際上都進入了其他領域。當然學術之間沒有絕對的界線,歷史學也可以總結歷史規律為自己的目的,也可以科學地預見歷史的發展,但這一切都必須以史實為基礎。

脫離了歷史事實,再好的理論也只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同樣,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的文學創作再如何戲說,也必須合情合理,才有感人的力量,否則就是瞎說胡扯,沒有人願意看了。大家知道京劇《失空斬》十分有名,但失街亭是真事,斬馬謖是真事,中間那一段空城計可就是虛構了。

只不過虛構得好,十分在理,雖然歷史學家不接受,但觀眾卻很愛看,而且在《失空斬》裡頭,就數空城計戲劇性最強。如果有歷史學家因為其違背史實而硬要將它抽掉,那豈不是成了傻瓜?所以一般而言,我不反對戲說,只要不太出格就行,否則只剩下乾巴巴的歷史事實,那就只有歷史學家自己才愛看。

那麼除了文學創作以外,歷史學著作是不是都是純粹的歷史事實,而沒有一點文學成份呢?也不盡然。歷史學裡頭有文學因素存在,同樣文學中也有歷史事實。

歷史中的文學

行刺趙盾一事未成而刺客自盡是歷史事件。但為何刺殺未遂,卻是歷史故事了。從事件而變為故事,文學成份是不可少的。這就是歷史中的文學。

歷史中的文學是指歷史中有文學的成份。文學可以虛構,歷史必須真實,也就是要可信,這是最基本的差異。但歷史中就沒有虛構的成份嗎?

司馬遷的《史記》自然是典型的歷史作品,它是廿四部正史的第一部。所謂紀傳體的史書就是由它所開創的,所以大概不會有人說《史記》是**故事。但是我們看看其中的一段史事。

《史記·晉世家》載:因趙盾屢諫,「靈公患之,使?

公元前2023年中國歷史上什麼建立

約公元前2070,禹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夏,定都陽城 河南登封 奴隸制王朝 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中國歷史第一個國傢什麼建立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夏,定都陽城 河南登封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

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一年是哪一年

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以國人暴動作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這是長時間以來歷史學界的共識。但是近年但歷史學界的 夏商周斷代工程 把中國歷史確切紀年向前推了幾千年。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國家 九五 重大科技攻關專案,1996年5月正式啟動,目標就是建立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學年表...

中國解放是哪一年,中國全國解放具體在哪一年

1949年1月31日 傅作義率軍起義,和平解放的北京 1949年十月之前長江以南相繼解放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1951年解放 1951年 和平解放 標誌祖國大陸徹底解放和完全統一。不過到目前也只是 大陸 臺灣還沒回歸。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