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人物名字大都是兩個字,這是為什麼

2021-03-30 15:23:25 字數 6384 閱讀 1515

1樓:小智的文史

三國割據,三足鼎立是東

漢末年的時候,當時的人們都是一個字的「姓」,一個字的「名」,再加上二個字的「字」。這是因為人口較少、習慣以及朝廷制度造成的現象。

遠古時期,部落的人們基本上都沒有姓,只有名或者代號,都是以氏族聚集在一起,比如「燧人氏」、「塗山氏」,而出名的人一半都是單字,比如「堯」「舜」「禹」,再後來發展出國家之後,人們慢慢擁有了自己的「姓」,還有「名」,剛開始人口較少,名都是單字。而且一般貧窮的人不配擁有「名」,都是隨意叫的小名,或者外號。

秦漢之後,隨著人口的變多,人們開始用起了三個字的名字,這樣能夠防止重名,讓人們加以區分。但是這個時候攪局者「穿越的王莽」出現了,他創立了新朝,進行了一系列的瘋狂改制,頒佈了很多現代化的法令,但是有一條卻是復古的,那就是「二名之禁」,不讓人使用兩個字的名,無論你是匈奴還是漢人,都必須起單字的名。

這段時間持續了15年,這15年就造成了很多人思想的轉變,讓人們都起名為兩個字,或者改名為單字。於是,我們就見到了關羽、張飛、曹操、周瑜、劉備、孫權、袁紹、袁術、馬超、張遼這些名字,就算是諸葛亮,夏侯惇,司馬懿等人,他們也是複姓,是姓「諸葛」、「夏侯」、 「司馬」其實名字只有單字,後面的名僅僅只有一個。

到了今天,中國人口就有十幾億,重名的很多,大多都是起3個字,有的人甚至還起4個字,這都是合法且合情合理的。

2樓:啊洋

這個主要也是一個偶然吧,畢竟三國三個字的名字也不是沒有,而且古人取名都具有一定意義的

3樓:sn喂喂

可能是偶然,也可能那時候流行兩個字,只有名一個字,姓一個字。然後來慢慢三個字就多起來。

4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名姓各一個字是當時的一個趨勢,大家順應潮流來,後來慢慢發展,三個字的名字就多起來

5樓:earth魔術

你這麼一說,還真是的,劉備、曹操、郭嘉、荀彧等,也許那時候為了方便吧,那時候重名也少!

6樓:水青淺吖

我覺得這主要是巧合吧,古代人的名字很複雜,往往有字、號、姓、名之分,所以幾個字並不重要。

7樓:木樨

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歷史上他們的名字也是這樣吧,所以才會只有兩個字。

8樓:多喝水就覺得好

堯舜禹,在有段時間普通百姓是不能有名字的,只能用小名或者單字,後面人口多了才用三個字名

9樓:和藹的小銘

是因為當時的人口還並不是很多,所以說在兩個字已經足夠夠用了,並不會重名

10樓:顧小郅

可能是覺得這樣的叫法是非常好記的,要不然三個字叫起來非常的難記,所以就這樣了。

11樓:自考訥河

這個主要是因為王莽之前的人名是不受限制的,王莽上臺後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良民才有資格用單字,用雙字是一種懲罰。

《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名字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兩個字的?

三國人物裡的名字為什麼大多是兩個字?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名字都是兩個字的???

12樓:安迪布蘭頓大人

據說好像是王莽那個年代規定的 最後發展成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才有雙名...(當然後來又不是了)

《三國演義》裡也有一些雙名出現,不過大多數都是作者虛構的人物

馬元義:張角的**。正史記載,估計是他的字,不是名。

程遠志:黃巾黨。虛構。

裴元紹:黃巾黨。虛構。

秦慶童:董承家的一個奴才。虛構。

郭攸之:蜀國大臣。這個確實是名,聽說那時候有個習慣,在名後邊加個助詞,此風晉朝依然有之,如裴松之、王羲之。

馬日磾:這個也是名,聽說他是因為崇拜金日磾才起的這個名,他的字據說也和金日磾一樣。

傅士仁:著名叛徒。這個大概是老羅搞錯了,這傢伙本姓士,名仁,字君義,那個「傅」字不知道誰給加上去的...

王子服:東漢大臣。正史記載,不過據說他還有個別名叫王服,也有管他叫李服的(見諸葛亮《後出師表》),待考。

蔣義渠:袁紹的部將。正史記載,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尹大目:魏國武將。正史記載,不過這個確實是字,不是名。感覺很奇怪,怎麼起這個麼破字...

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黃承彥:諸葛亮的朋友還有岳父。這幾個都是字,不是名。石廣元真名石韜,孟公威本名孟建,崔、黃二公本名待考。

楊大將:袁術的謀士。估計寫這一段的時候老羅剛好發燒了,人家明明叫楊弘...正史有明文記載。

呂威璜、韓莒子、眭元進:正史有記載。這三個傢伙都是淳于瓊的副將。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李春香:黃奎的妾,不過似乎又是老羅虛構出來的人物。

劉元起:劉備的叔叔。估計也是字。

曹安民:曹操的侄子。不知道是名還是字。

曹文叔:曹爽從弟。這個一看就知道是字...

董荼那、阿會喃、金環三結、朵思大王、帶來洞主、木鹿大王、兀突骨、軻比能、徹裡吉、俄何燒戈、胡赤兒、胡車兒:全是什麼南蠻、羌族、鮮卑的那號人物...估計全是音譯過來的...

綜上,似乎只有「郭攸之」還有「馬日磾」這兩個名字是正正經經的雙名,其他的要麼是字,要麼是謬誤,要麼就是異民族...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的雙字名考辨

如果純粹說《三國演義》的話,歷史上的確存在、並且擁有貨真價實的雙字名的只有五個人(留在文末分析)。其餘一些看起來似乎是雙字名的人,現先考辨在下:

1.少數民族譯音:

阿會喃:八十七回,孟獲管下第三洞洞主,蜀軍南征被張翼所擒,釋後為獲所殺。

徹裡吉:九十四回,西羌國王

董荼那:八十七回,孟獲第二洞元帥。為張嶷擒。釋後為獲所殺。

俄何燒戈:一百九回,羌將。兵敗自刎。

金環三結:八十七回,孟獲第一洞元帥。為趙雲殺。

軻比能:八十五回,遼東鮮卑國國王。

忙牙長:八十七回,孟獲將。為馬岱斬。

沙摩柯:八十二回,蠻王。兵敗為周泰殺。

兀突骨:九十回,烏戈國國王,為諸葛亮燒死。

2.是複姓而非雙字名:

淳于瓊:三回,左軍校尉,袁紹將。失烏巢,為紹斬。

淳于導:四十一回,曹仁部將,為趙雲殺。

淳于丹:八十四回,吳將。

濮陽興:一百二十回,吳丞相。為孫皓斬。

毋丘儉:一百五回,魏幽州刺史,揚州都督,字仲恭,河東聞喜人。為宋白殺。

毋丘甸:一百十回,毋丘儉長子。

3.因作者誤斷史書句讀而錯者:

烏桓觸:三十三回,幽州刺史,降曹,加鎮北將軍。(據考,此人名是句讀錯。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載:「尚、熙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桓,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觸即焦觸。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張繡軍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安、民遇害。」實為曹安、曹民二人。)

王子服:二十回,漢侍郎,衣帶詔事發,為操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獻帝起居注》有「承謂服曰:

『……今吾與子由是也。』」云云,可見王子服名服,字子由。《後漢書·董卓列傳》稱其為「偏將軍王服」。

)胡赤兒:九回,牛輔心腹,為呂布殺。(《後漢書·董卓列傳》注引劉艾《獻帝紀》:

「輔帳下支胡赤兒等,素待之過急,盡以家寶與之,自帶二十餘餅金、大白珠瓔。胡謂輔曰……諸胡共取其金並珠,斬首詣長安。」可見「胡」是族名,不是姓,「赤兒」是譯音。

)胡車兒:十六回,張繡之偏將,能負五百斤日行七百里。(也是胡人。)

傅士仁:七十三回,關羽將,荊州失,降吳,後歸蜀為劉備剮。(《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可見此人名「仁」,而非「士仁」。

一般認為「傅」是衍字,此人姓士。)

4.將字、號誤作名者:

許子將:一回,汝南人,著《人物誌》。(名許劭。)

吳子蘭:二十回,漢昭信將軍,衣帶詔事發,為操殺。(名吳碩。)

龐德公:三十五回,襄陽人,字山民,龐統之叔。(「德公」是字,其名失傳。所謂「字山民」,其實是他的兒子字山人,事見《後漢書·逸民列傳》。)

孟公威:三十七回,汝南人,諸葛亮友。(名孟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公威名建,在魏亦貴達。」)

石廣元:三十七回,穎川人,諸葛亮友。(其名失傳。)

崔州平:三十七回,博陵人,諸葛亮友。(其名失傳。)

黃承彥:三十七回,諸葛亮岳父。(其名失傳。以《襄陽記》體例,德公、公威、廣元、州平、承彥皆為字。)

曹文叔:一百七回,曹爽從弟。(其名失傳。其人出自皇甫謐《列女傳》,該書對一切人皆言字不言名。且曹爽字昭伯,他的從弟字文叔,正合體例。)

劉元起:劉備之叔父。(其名失傳。)

呂伯奢:四回,成皋人,曹操義叔。為操殺。(其名失傳。)

衛仲道:七十一回,蔡琰前夫。(其名失傳。)

眭元進:三十回,袁紹將。為曹兵所殺。

(其名失傳。《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淳于仲簡即淳于瓊,以《曹瞞傳》體例,元進、莒子、威璜應皆為字。

)韓莒子:三十回,袁紹將。(其名失傳。)

呂威璜:三十回,袁紹將。(其名失傳。)

蔣義渠:三十一回,袁紹將。(其名失傳。

我猜測可能就是蔣奇。《後漢書·袁紹列傳》:「沮授說紹可遣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絕曹操之鈔。

紹不從。」「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

劉子揚:二十九回,魯肅友。(其名失傳。)

嚴白虎:十五回,東吳德王,為董襲殺。(「白虎」是其號,相當於水滸中「及時雨」、「母大蟲」之類。

《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如果「白虎」是名,不可能稱「虎等」。

)孫尚香:劉備妻,孫權妹。(名孫仁。)

也許大家會**,我在這裡列了這麼多「其名失傳」的人,安知是不是我的偷懶呢?其實很容易發現,這些名已失傳的人,在《三國志》裡不是一句帶過,就是陳壽不載,而由裴松之從《襄陽記》等書中補入。而這些書,由於是記載耆舊,因此一般都不呼其名,只呼其字。

久而久之,其名自然湮沒無聞了。《後漢書》記載,在龐德公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沒幾個人知道他名什麼了,遑論後世。

5.虛構人物:

貂禪。楊大將:十五回,袁術將,長史。

李春香:五十七回,黃奎妾,告密被操斬。

秦慶童:二十三回,董承家奴,向操告密。

單子春:六十九回,漢琅琊太守。

婁子伯:五十九回,京兆人,隱居終南山,道號夢梅居士。

武安國:五回,孔融部將,使錘,為呂布斷手腕,

裴元紹:二十八回,舊為黃巾軍,與周倉佔臥龍山,為趙雲誤殺。

程遠志:一回,黃巾軍,為關羽所殺。

郭常子:二十八回,盜關羽馬。

邢道榮:五十二回,零陵上將,為趙雲殺。

馬元義:一回,黃巾軍,為何進斬。

好,現在該說到那「貨真價實」五個雙字名人物了: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馬日磾:七回,太傅。

張世平:一回,中山販馬商人。

辛憲英:一百七回,辛敞姊。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這裡,比較有趣的是尹大目其人。我在原帖中誤把他當作山賊,是我的疏忽,實際上他的確是曹爽心腹。《三國志·魏書·曹爽傳》注引《世語》:

「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云云。但是此人之所以名為尹大目,也頗值得考究。我把他誤認為的李大目,在《三國志·魏書·張燕傳》注引《典略》中:

「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其中張飛燕名張燕。)可見在山賊群中,常常以某人的相貌等特徵為號。

很容易理解,在那些出身低賤、沒有正式名字的人中,也會以類似方式起名。那麼尹大目是否屬於這類人呢?《資治通鑑·魏紀八》:

「殿中人尹大目,小為曹氏家奴。」——ok,就像主人們喊「來福」、「旺財」、「小強」一樣,他們說:「你眼睛這麼大,就叫你大目吧。

」於是此人就叫尹大目了。

張世平,是一個商人。而那個時候,「巫醫、商賈、百工」,是不被歸入「良家子」的。公孫瓚就因為和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結拜,而大遭史官詬病。

因此,張世平實際上是一個「賤民」。

據《後漢書·袁紹列傳》引《三輔決錄注》:「馬日磾字翁叔,馬融之族子。」而《漢書·金日磾傳》:

「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可見馬家完全是因為仰慕金日磾,才給小孩起了這個名字,可以算單字名大潮中的一個特例吧。

郭攸之也較特殊——「之」字最早可能作為一種加在名字末尾的語助詞出現,到後來漸漸固定下來,併成為起名時的習慣(類似的例子有「姑」蘇、「勾」踐等字),「某之」表面上是雙字名,實際上早期仍然可以算是「單字+語助」。三國時在名字尾「之」的尚不多見,南北朝時則形成了風尚。

可見在五人之中,除了可以算特例的兩個外,其餘一個奴僕、一個商賈、一個女子,都是在社會上沒有身份的,也許可以大略地說:「雙字名是賤名」吧。當然如果能把《三國志》裡的人物也加以考證,恐怕就更有趣了

參考資料:在下與成子彧兄聊天紀錄

三國演義裡的人物為什麼名字大都只有兩個字

雖然名是兩個字,還有字也是兩個字,就是四個字了 諸葛亮,字孔明,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趙雲,字子龍,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三國演義 中人物的名字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兩個字的?看了 三國演義 之後,有人提出問題 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的確是這樣,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

三國中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兩個字的名字(不包括複姓,如 諸葛亮

為什麼不能是兩個名字?只是說古人出了 姓和名還有字 而已。例如 呂布 字奉先 可以叫呂布也可以呂奉先。話說也可以把稱號帶上的 比如 呂溫侯啊 什麼的。劉皇叔啊 之類的。這是古代的習慣,現代人就不要去考究了。三國中人物名字大都是兩個字,這是為什麼?三國割據,三足鼎立是東 漢末年的時候,當時的人們都是一...

為什麼古代人名字大多都是兩個字很少字的

古代人bai取名字的 特點是 一個字的du 名 兩個字zhi的 字 dao 名 是在出生專後就取的,字 是在成屬人時取的。由於 字 通常是用來解釋 名 的,所以 名 往往是一個字,字 往往是兩個字。在正式場合或者自稱時,往往用 名 在非正式場合下或表示親近的時候往往用 字 所以你問的 名字 為什麼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