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人物為什麼名字大都只有兩個字

2021-03-19 18:22:25 字數 6142 閱讀 1942

1樓:原野茫茫

雖然名是兩個字,還有字也是兩個字,就是四個字了:

諸葛亮,字孔明,

劉備,字玄德,

關羽,字雲長,

張飛,字翼德,

趙雲,字子龍,

曹操,字孟德,

孫權,字仲謀,

《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名字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兩個字的?

2樓:咿呀咿呀眼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出問題: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的確是這樣,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

《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臺,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

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

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

「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

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

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

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

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的人名,告訴我們,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命名特點。知道了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麼時代的,也就能估摸個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國最著名的青銅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個人名。商周兩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為人名。商湯王之後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

輔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後來的庖丁,秦國名將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為名。天干、地支,其實就是現在的數字,跟一二三四一個意思。

春秋戰國人,姓名中間常加一個「不」字,如任不齊、韓不信、申不害、陳不古、呂不韋、蕭不疑等,這個習慣一直沿續到東漢,那時更有直不疑、高不識、公上不害等。這裡的「不」只是發聲詞,並沒有實在意義。春秋時還有個習慣,有姓名之間加「之」,如介之推、燭之武、孟之反。

春秋戰國之前,取名很隨意,常常是指物為名,孔丘、顏回、孔鯉、司馬牛、李耳、墨翟,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見到了什麼,就以什麼取名。

漢代人名非常重視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長」、「次」等字。漢代人的字中還多用「子」,如,司馬遷字子長,蘇武字子卿,趙雲字子龍,韓安國字子長。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在我國興盛起來。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響。呂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與佛教》一文中論及,時人以瞿曇、悉達、菩提、菩薩、羅漢、彌陀等佛教人名或術語直接用於人名的就達36種之多,而用與佛教有關的一個字如「佛、僧、曇、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

《南北史表》載,當時,「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僅次於「之」字。這時候,字常是名加一個字組成的,如,謝安字安石,楊秉字秉節,範宣字宣子,顏延之字延年,侯景字萬景。名中帶「之」也是這個時期的特點,如,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裴松之、顧愷之、劉牢之。

魏晉南北朝還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北方十六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所建。北魏時,鮮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鮮卑人改漢姓,並首先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

一共有144個鮮卑姓改為漢姓。改賀葛為葛,是類為高,去斤為艾,屈突為屈,獨孤渾為杜等。鮮卑人宇文覺建立北周後,又令所有改為漢姓的鮮卑人恢復原姓,並以鮮卑姓賜漢族功臣。

於是,出現了一批新姓,如長孫、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習慣用法,自身的突出特點是喜歡用排行稱呼,在唐詩標題中就能見到:元

二、衛八處士、張十八員外、劉十

九、丘二十二員外,公孫大娘、黃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趙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彥」,也比以前多了起來。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異族外邦爭相來朝。如李白之父來自西域,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們全用的是漢族姓。許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賜給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愛用排行稱呼,民間取名也常用數字,如一個人名「四六」,原來是出生時,父親24歲,母親22歲,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從宋代開始,雙字超過了單字名,以後雙字名越來越多。

遼、金、元是少數民族政權,這是我國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許多人有兩種語言的名,如,遼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漢名;金代的兀朮,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時,也有一些漢族人取了少數民族名。

3樓:卓興富

1、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

2、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

3、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歷史上整個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極少,問題出在王莽身上。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及了。

於是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

王莽怒不可遏,人死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在魏晉南北朝以前人名大部分都是兩個字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臺,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

首先把**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

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

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

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

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

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

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

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的人名,告訴我們,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命名特點。知道了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麼時代的,也就能估摸個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國最著名的青銅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個人名。

商周兩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為人名。商湯王之後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輔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後來的庖丁,秦國名將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為名。

天干、地支,其實就是現在的數字,跟一二三四一個意思。 春秋戰國人,姓名中間常加一個「不」字,如任不齊、韓不信、申不害、陳不古、呂不韋、蕭不疑等,這個習慣一直沿續到東漢,那時更有直不疑、高不識、公上不害等。這裡的「不」只是發聲詞,並沒有實在意義。

春秋時還有個習慣,有姓名之間加「之」,如介之推、燭之武、孟之反。春秋戰國之前,取名很隨意,常常是指物為名,孔丘、顏回、孔鯉、司馬牛、李耳、墨翟,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見到了什麼,就以什麼取名。 漢代人名非常重視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長」、「次」等字。

漢代人的字中還多用「子」,如,司馬遷字子長,蘇武字子卿,趙雲字子龍,韓安國字子長。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在我國興盛起來。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響。

呂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與佛教》一文中論及,時人以瞿曇、悉達、菩提、菩薩、羅漢、彌陀等佛教人名或術語直接用於人名的就達36種之多,而用與佛教有關的一個字如「佛、僧、曇、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載,當時,「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僅次於「之」字。這時候,字常是名加一個字組成的,如,謝安字安石,楊秉字秉節,範宣字宣子,顏延之字延年,侯景字萬景。

名中帶「之」也是這個時期的特點,如,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裴松之、顧愷之、劉牢之。 魏晉南北朝還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北方十六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所建。

北魏時,鮮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鮮卑人改漢姓,並首先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一共有144個鮮卑姓改為漢姓。改賀葛為葛,是類為高,去斤為艾,屈突為屈,獨孤渾為杜等。

鮮卑人宇文覺建立北周後,又令所有改為漢姓的鮮卑人恢復原姓,並以鮮卑姓賜漢族功臣。於是,出現了一批新姓,如長孫、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習慣用法,自身的突出特點是喜歡用排行稱呼,在唐詩標題中就能見到:

元二、衛八處士、張十八員外、劉十

九、丘二十二員外,公孫大娘、黃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趙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彥」,也比以前多了起來。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異族外邦爭相來朝。如李白之父來自西域,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們全用的是漢族姓。許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賜給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愛用排行稱呼,民間取名也常用數字,如一個人名「四六」,原來是出生時,父親24歲,母親22歲,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從宋代開始,雙字超過了單字名,以後雙字名越來越多。

遼、金、元是少數民族政權,這是我國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許多人有兩種語言的名,如,遼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漢名;金代的兀朮,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時,也有一些漢族人取了少數民族名

三國演義的人物,三國演義的人物

蜀國 1.劉焉 字君郎 2.劉璋 字季玉 3.劉備 字玄德 4.劉禪 字公嗣 5.劉永 字公壽 劉備之子,劉禪之弟 6.劉理 字奉孝 劉備之子,劉禪之弟 7.劉璿 字文衡 劉禪之子 8.諸葛珪 字君貢 諸葛亮之父 9.諸葛亮 字孔明 10.諸葛喬 字伯鬆,本字仲慎 本為諸葛瑾之子,後過渡於諸葛亮 1...

猜謎語 猜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猜三國演義裡的人名的謎語大全

1 鑿壁偷光 諸葛亮 孔明 2 桃李逢春 張苞 3 碰杯 蔣幹4 相貌堂堂 顏良 5 賞罰分明 法正 6 不準干涉 吳蘭 7 正色 嚴顏8 四面屯糧 周倉 9 一模一樣 雷銅 10更上一層樓 高覽 11大地主 田豐12嘴裡進蚊子 張飛 13中國崛起世界間 華雄 14漢朝文書 劉表 15慢慢做 徐晃1...

《三國演義》裡魯肅會用兵嗎,《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都分別號稱什麼?

魯肅會用兵。有一個回合,他宴請關羽後,想的就是用兵的計策。三國演義裡面的魯肅被塑造成一個老實誠實的人,但是歷史上真正的魯肅其實是一個很有戰略眼觀的戰略家。魯肅有一個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隆中對,在東吳前期為孫堅制定了一條明朗的戰略路線,並且也預言到了後來的三足鼎立 雖然他當時認為的是曹操,東吳,和劉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