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弱冠之禮指的是,古人男子「弱冠之年」是指幾歲?

2021-05-11 01:23:39 字數 5015 閱讀 1400

1樓:左手半夏

古時漢族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

擴充套件資料

《禮記·曲禮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即稱「弱冠」。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歲時要行**禮,其儀式主要是加冠禮,還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權力參與管理、報效國家、參與祭祀。

孔穎達解釋說:「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原來是指體格還不夠強壯。

在實行加冠禮的時候,男子還要把頭髮盤起來,做成髮髻,因為要戴帽子,由此又產生一個現象:「結髮」。當然,「結髮」還有指結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2樓:分享快樂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3樓:專家達人西米

**禮.代表你長大了

古人男子「弱冠之年」是指幾歲?

4樓:匿名使用者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指代成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

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5樓:柒染亦歌

20歲啊,30而立,40不惑,50半百

古代人說的弱冠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古人弱冠之禮的全過程

7樓:e拍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主持冠禮。

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併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擴充套件資料

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型別,冠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

《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即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

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

因此,冠禮就是「以**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8樓:檾茗蔏菏荼

儀式冠禮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併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歷史淵源

源於周朝的「冠禮」,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據專家考證古代早期的原始社會,

冠禮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時會舉行一種儀式,稱為「成丁禮」、「入社禮」,而這種「成丁禮」後來就演變成冠禮。

在《禮記.曲禮上》載有:「二十曰弱,冠。」

在《孔穎達.正義》中記載:「二十**,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

因此,後來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古人非常重視冠禮,《禮記.冠義》上說:「冠者,禮之始也。」意思是說冠禮是一切禮儀的開始;又《儀禮》共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禮》。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另《禮記.冠義》:

「已冠而字之,**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歲,行過冠禮併為自己取個「字」(別名),自此即表示他已是個成年人了。

9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亦寫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揹負嬰兒用的寬頻,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襁褓又稱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

2、孩提: 2~3歲的兒童。

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3、弱冠:男子20歲。不能用於女子。

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4、豆蔻之年:指少女十三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5、知天命:50歲。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6、花甲:指60歲。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迴圈,一迴圈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又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故而稱作「花甲」。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體好的人超過六十歲,白痕還在,而有的人身體衰弱,未到六十歲也有可能沒有白痕。

7、不惑之年:40歲。

意思是指人到中年(這裡中年指四十歲),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

8、而立之年:30歲。

解釋為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於男性。

「而」是一個表示承接關係的連詞,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但說「而立之年」,則無所承接。因此,離開「三十」,把「而立」二字切出來單獨用很牽強,不如說「當立之年

古人頓首之禮是用於什麼關係的拜禮

頓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便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稽首是稱揚之辭,頓首是請罪之辭。後來,又因其拜禮至重,人們在有重大的事情請求時也用 頓首 如 左傳 記楚人申包胥因為國...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古代男子腰間掛「玉佩」有何講

能夠辟邪,帶著好看彰顯氣派,還可贈送,有好多用處。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的說法 帶玉的人都認為是本身是身份的象徵,而且有文化,所以古語有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中國 古時候難得帶玉女的不帶玉,作為女子飾物的玉飾,僅有首飾中的玉簪 玉搔頭和腕...

古人感嘆天地之大自身渺小的詩句,描述「宇宙之大,自己渺小」的古詩詞都有哪些?

樓主您好 這個是蘇軾的赤壁賦裡面一句話比較出名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蘇軾另外還有 萬事幾時足,日月自西東。無窮宇宙,人是一粟太倉中。辛棄疾 描述 宇宙之大,自己渺小 的古詩詞都有哪些?1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北宋 蘇軾 赤壁賦 白話譯文 如同蜉蝣置身於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