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窯」的出現是否可以證明瓷器的誕生

2021-04-10 21:52:45 字數 5262 閱讀 5670

1樓:北京創典文化

夏代陶器在燒成工藝上有些進步,出現了能產生更高溫度的饅頭窯:窯室呈圓形弧壁,並向上逐漸收斂,封頂隆起形似饅頭,故名。饅頭窯可以提高陶器的燒成溫度,因此,陶器的質量也得以提高。

夏代出現的刻紋白陶和薄殼白陶,由於它們原料質量的處理很不精細,胎和釉結合不牢,容易剝落,而溫度控制和火候掌握還不夠熟練,因此只能視為原始瓷器的雛形。

怎樣鑑別青綠色瓷器真假

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歷程

2樓:籍琲建鴻寶

瓷器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陶瓷的發展本質上來說首先源於原始社會末期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而後奴隸制的發展促使了手工業內部的分工和各種手工業的發展,而陶瓷就在此時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和器皿。總之我國陶瓷的發展與私有制的產生和階級的萌芽,以及奴隸制的出現都是有著密切聯絡的。

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就出現了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的狀態,燒製出成熟的青瓷器。瓷器是以瓷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掛釉、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經

1300℃以上高溫燒製成的器物。

商代的原始青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幾個發展階段。

東漢青瓷剛剛從原始瓷中脫胎出來,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門檻,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的躍進時期,製造工藝不斷提高,青瓷廣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兩大青瓷系統。特別是北朝時期成功地燒出了白瓷,成為瓷器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唐代制瓷業在規模、技術、藝術上都超越前代,瓷窯遍及大江南北。唐代由於瓷器產區日廣,各地區出現不同風格的瓷窯體系,故開始在窯上冠以地名,如越窯、邢窯、嶽州窯、洪州窯、壽州窯等。青瓷、白瓷都發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並駕齊驅的局面。

其時瓷器以北方的邢窯和南方的越窯最為著名,一白一青,遙相輝映,即陶瓷史上所稱的「南青北白」。同時被作為唐朝象徵的唐三彩在這一時期廣銷海內外。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元代的制瓷業在宋、金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燒製青花瓷和發明了釉裡紅裝飾法,是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瓷器生產空前繁榮,景德鎮窯名滿天下,民間窯廠遍佈南北,制瓷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進一步改進提高外,康熙時期還創造了聞名中外的粉彩、琺琅彩瓷器。雍正朝燒造了髮色最鮮豔的釉裡紅,青釉的燒造也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就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2023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而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也至此落下帷幕。

今天,久負盛名的中國古瓷已經成為人類文化史上重要的研究物件,它所蘊含的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令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陶瓷學家、考古學家以及古玩收藏家為之神往不已。

我國古代陶瓷發展三大突破及三大階段

3樓:正道長存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隋朝在瓷器燒製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藥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明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4樓:匿名使用者

決定陶瓷器本質的條件除了內在的原料成分外,還同外在的窯爐有無乃至燒成方法分不開。換言之,一定的窯爐結構和燒造技術才能生產一定品質的陶瓷。我國古陶瓷窯爐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古陶瓷性質的變化。

總的看來,是由升焰式逐步發展為半倒焰式與平焰式。由於結構的限制,升焰式窯爐的溫度、氣氛都不具備燒成瓷器的條件。而半倒焰式窯爐既可燒陶也可燒瓷。

例如前面所說的無窯「累坯露燒」和「穴窯」以及升焰式圓窯、方窯等都屬於升焰式,「饅頭窯」屬於半倒焰式,「龍窯」屬於平焰式。

原始的燒陶方法是不用窯的。不僅從文獻上得知的唐代西北一帶曾保留過這種古老的燒法,而且根據最近的實地調查,至今我國西南某些少數民族地區,如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的「無窯燒陶法」仍然持續未變。這種方法是在地面上鋪放適當的柴草,放置晒乾或烘乾的陶坯後再用乾柴草包圍四周及頂部,外面塗抹一層薄黃泥漿(約1釐米),並留有通風小孔,以免燃燒過快。

然後將地面柴草點燃,任其自然升溫,約經二至八小時便可燒在陶器。由於這種燒陶法不能控制升溫速度,尤其當週圍柴草燃燒時,使陶坯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只能燒低溫(約800℃以下)的氧化氣氛,所以燒成的陶器呈紅色或褐色。而一部分和草木灰接觸的陶器則因受煙燻而成灰陶或黑陶。

從無窯到有窯燒製陶器,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其中以「穴窯」出現最早,今日考古發掘所見,我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南北各地商代以前的陶窯,大多屬於這一型別,至少已有一萬年左右的歷史。穴窯有豎穴、橫穴之分,小的只燒一件陶器,大的直徑可達一米。

有的穴窯底部分佈進火孔( 孔),孔下是火道。從發掘的古窯址看來,進火孔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大小及數目各不相同。火道的排列各地方也不一樣,有的圍繞窯床一圈呈環形(如陝西汾縣下孟村陶窯),有的並列分支(如河北邯鄲澗溝村陶窯),有的呈非字形(如陝西客省莊二期文化陶窯)。

還有的穴窯並無帶 孔的窯床,火膛和窯室是連成一體的,陶坯放在墊柱上(如河南陝縣三裡橋與山西芮城東莊村的陶窯)。

雖然穴窯四周有窯壁,可以避免大量的冷空氣,使燒成溫度略有提高,但也很難控制空氣量,所以仍是燒1000℃以下的氧化焰。產品多為紅陶、褐陶。如果投柴過多,或將窯頂封閉,就會產生大量的遊離碳素,使陶器薰煙而成灰陶、黑陶。

例如仰韶文化時期的紅陶、灰陶、黑陶往往同時出土,而龍山文化時期的灰陶、黑陶也不例外。這些都可說明它們在氧化氣氛而且薰煙的情況下燒製出來的。

這種挖在地下的圓窯直到商代仍在使用。但窯室直徑逐漸增大,有的達到1.5米(如河北邢臺曹演莊陶窯)乃至1.

8米(如河南鄭州碧沙崗陶窯),而且多數將燃燒室的位置移至窯床的正下方,容積也比較寬大。由於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陶窯在結構上有了許多改進,從而才有可能提高燒成溫度。如鄭州二里崗早期紅陶的燒成溫度為1000℃上下,而硬陶的燒成溫度竟達1180℃左右。

同地出土釉陶的燒成溫度也與此相近。這種「釉」是用鐵作為著色劑而燒成的鐵青釉,釉的熔劑主要是氧化鈣,屬於石灰釉範疇。由於各窯的燒成氣氛不盡相同,或為氧化,或氧化與還原兼而有之,所以呈淺黃綠或灰青色。

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陶瓷史上一次很大的飛躍。

進入周代前後,陶窯結構的變化尤為顯著。根據多年來發表的考古資料來看,陝西一帶的西周窯爐在結構上又有了較大的改進。如窯後有煙囪,有窯頂、窯床平坦,無出火孔,窯壁近於垂直,燃燒室移回窯床前下方,有窯門和通風道,以及窯形近於橢圓等。

但是,這些優點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在同一座西周窯址上。據推想,著名的灃西張家坡的西周窯很可能就具備了這些特長。因而具備了提高燒成溫度的條件,方能燒出那種基本上燒結,礦物組成接近於瓷器,燒成溫度近於1200℃的器物。

其它如山西侯馬東周窯址出土的已經燒結,燒成溫度高達1230℃的釉陶,當然也應具備了這樣的技術條件。這樣結構的窯,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饅頭窯」,或者說它是挖在地下的饅頭窯(參見表17)。

值得注意的是,東周時期的湖北江陵毛家山窯的設計,已在地面上建窯床,床面平整,無火道及出火孔,其前方設燃燒室,呈扇形,窯室呈橢圓形,並用窯室將燃燒室包圍在內,窯後設一煙囪,窯前設窯門,門前設有通風坑道,兼用於存灰,有窯頂。這種建在地面上的鏝頭窯,更為後世窯爐的發闢了新的途徑。應該說,由穴窯到將窯建在地面上,又是一大進步。

這種「饅頭窯」的特點是,火膛和窯室合成一個饅頭形的空間。當火焰自火膛噴向窯頂時,因為頂上沒有出路,便倒向窯床,流經坯體而將它們燒熟,煙氣從排煙口、豎煙道排出窯外,所以是半倒焰式。

饅頭窯靠夾牆豎煙道產生的抽力來控制一定的空氣進窯,因而燒成溫度較高,可以達到1300℃,可以燒還原氣氛。發掘結果證明,我國北方不少古瓷都是在這種窯裡燒成的。例如著名的鈞窯、定窯、磁州窯、博山窯以及耀州窯等。

其中耀州窯早自北宋時期就已經使用煤作燃料,而且用耐火材料砌築爐柵。博山窯在北宋早期雖然燒柴,實際上已是全倒焰的圓窯。可見我國用煤燒窯和倒焰窯的發明都比歐洲早以一千年以上。

我國南方並非沒有此種饅頭窯,例如在南京雨花臺眼香廟就曾發現過六座直徑約三米的饅頭窯,而且也是全倒焰的圓窯。然而,更多的還是「龍窯」。

龍窯的歷史據現在所知,最早的為廣東增城的戰國時代龍窯,其次為浙江上虞的東漢、三國、兩晉龍窯,麗水的南朝龍窯,江蘇宜興的唐代龍窯,浙江龍泉、廣東潮安、福建建陽、德化的宋代龍窯,以及雲南建水、四川榮昌、廣東石灣等地的明、清時期龍窯。可以說是兩千年來廣泛應用,連綿不絕,直到今天仍在許多地方繼續保留,並有所發展。

根據推斷,那種火膛與窯室連成一體的升焰式方窯發展到後期,將窯頂封閉,窯身傾斜,最低的一端為火膛,最高的一端開排煙口,便成為龍窯。由於窯身為長條形,依山傍丘傾斜構築,猶如一條火龍自空而下,因而有「龍窯」之稱。窯身的長度隨同生產的發展而逐漸增加,例如上述的佔國龍窯長不足10米,三國龍窯長約13米,到唐代為40米左右,南宋時期更發展到45~53米。

由於龍窯坡度的大小直接影響燒成時間和產量,因此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了長期實踐和反覆思索,終於摸索了比較合理的一種形式,使窯頭坡度大,易於上火,窯尾坡度小,易於存火。否則坡度過大就會增加抽力,使大量的冷空氣進入窯內而降低溫度,不易維持還原氣氛,影響產品質量。例如從考古發掘的古窯址來看,東漢的兩條龍窯後段斜度和為21和14度,均比現代龍窯大。

三國時期的龍窯前、後段的傾斜度同現代龍窯正好相反。只是西晉龍窯的後段斜度為10度(前段窯址因遭破壞無從得知),比較趨向合理。

龍窯的主要優點是升溫快,降溫也快,可以速燒。尤其是使用鬆柴的揮發分多,灰分熔點高,著火溫度低,燃燒速度快,而且火焰較長,便於快速燒成,並維持還原氣氛。我國古代著名的青瓷、影青瓷、黑釉瓷(如建窯「兔毫」、「油滴」,以及吉州窯的「玳皮」「鷓鴣斑」等)大多是用這種窯燒成的。

我國古代聰明的制瓷工匠們充分利用了龍窯的這些優點,掌握了它適合於焙燒坯胎較薄、粘度較小的石灰釉瓷器的規律,終能燒成所謂「類冰」、「類玉」那般純淨瑩沏的越窯青瓷,乃至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那樣空前精緻的影青瓷器。尤其這種體薄色青、具有半透明性的瓷器的製作成功,除了具備龍窯的優良燒成條件外,當然也關係到瓷土純度的高低,坯胎玻璃相的多少,以及白度、強度、透明度與吸水性如何等一系列問題的合理解決。它的出現,可以說是我國陶瓷史上又一次質的飛躍。

幫你找了一些兒資料 不知道和你意不

安裝軟體時WIN7系統會出現 是否允許對以下程式對計算機進行

試下關閉 uac 重啟電腦,設定 ie 做預設瀏覽器,然後重新啟用 uac 及重啟電腦 開啟某程式時總會出現 你要允許以下程式對此計算機進行更改嗎 如果開啟的是office檔案 說明檔案裡有巨集 進行某些運算了 儲存就行了 大多是因為你開啟的程式是隻讀的 當在只讀狀態下 發生改變後再儲存的時候 就出...

點選電腦桌面圖示老是出現是否刪除快捷方式怎麼解決

看看你的鍵盤上的del鍵是不是卡住了?您不信可以找個好電腦按住這個鍵就會出現您說的問題,如果自己弄不好,建議到修電腦的那裡幫助您。1 先軟後硬,重新安裝作業系統,不要安裝軟體 補丁 驅動等,看看開機還有問題嗎?如果沒有在逐步的安裝驅動 補丁 軟體,找出不合適的東西就不要安裝了。請注意 如果還原系統或...

人類的出現是不是必然的,人類在地球上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

人類出現是不是必然的,我覺得不一定。在生物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前期受自然環境和食物鏈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如果重新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到生物再進化一次的話,肯定和現在的不一樣,物種也會不一樣,所以可能會出現現在人類嗎,不一定。但是肯定會進化出高智商的物種,這個應該沒有問題。地球上會出現人類,真的只是巧合,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