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指的是泰山與當地中山相比的什麼高度較大

2021-04-11 09:20:37 字數 6520 閱讀 4966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句詩是杜甫。所寫的望月。中的最後兩句。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對泰山都留下了很多的名專

詩名句。歷朝歷屬代的皇帝也都到泰山來朝拜。只有皇帝為人民造福,才有資格到泰山來分封禪,泰山的這種文化底蘊。

以及受人民崇拜的載體。是幾千年來文化底蘊的長廊。從這些角度來看泰山並不是。

他多高而成成為群山的最高山峰。而是人們的崇拜和一種載體來表現的。

2樓:無花和尚娜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指的是泰山與當地中山根本就沒有山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意思

3樓:瓊香

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為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該句出自唐代杜甫的作品《望嶽》。

《望嶽》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擴充套件資料

《望嶽》這首詩寫得氣魄雄渾,語言峭拔,筆調高昂,語句凝練,生動地表現了杜甫的博大胸懷及雄偉抱負,在古代眾多山水詩中閃耀著奇麗的光彩。下面是《望嶽》的詩歌賞析:

杜甫的《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

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真是傳神。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卻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決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思是「一定要」。我們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嶽》,嶽指高山,在這首詩中特別指的是泰山。中國有所謂的「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為它曾得到孔子的讚美,所以被奉為眾山的一個宗主、領袖。

「岱宗」即泰山的尊稱。「夫」是語助詞,沒有什麼重要的意思。好像我們現在說「那就這樣好了」,這樣就這樣,「那」是加上去的一個字。

「夫如何」是說:那怎麼樣?表示一種說話的口氣。

以前說過賦、比、興三種表現方式,比興用形象來打動人,給人以直接的感動;賦是直接寫,要看你說話的口氣。杜甫生在河南,他總聽人家說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論語》,知道孔子曾經「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對泰山特別神往,而今天他果然來了。他說:

「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氣,泰山還沒有出現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寫出來了。

接著他說:「齊魯青未了。」春秋戰國的時候有很多諸侯國,齊是一個,魯是另外一個。

泰山雖然沒有黃山那麼漂亮,可綿延得很遠,杜甫說:那一片綿延的青蒼的山色,一直經過齊、魯兩國的邊界,都看不到盡頭。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頭兩句,不但有氣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時還沒有看過別的山,他覺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說:

「造化鍾神秀。」中國人所說的「造化」與**教所說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創造天地宇宙的那個神靈;

「鍾」,我們常說一個人情有獨鍾,「鍾」是把感情的重點放在什麼地方;「鍾神秀」者,是說天生來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與天地精神合而為一的那種秀美。杜甫說:泰山這麼美麗這麼廣遠,好像是造化情有獨鍾,把天地之間的靈秀之氣都給泰山了。

他從還沒有看見泰山時那種期待的感情寫起,然後一步一步越寫越近,到「造化鍾神秀」一句還只是一個整體的印象,到「陰陽割昏曉」就走得更近了,這一句他寫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寫山高,你說山很高,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麼個高法?

「陰陽割昏曉」。我們中國人喜歡說陰陽,什麼是陰陽呢?如果用陰陽來說山水,山的北面揹著太陽叫陰,山的南面向著太陽叫陽;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陽,南面是陰。

「昏曉」,昏是說昏暗,曉是說天亮了。他在「陰陽」和「昏曉」之間用了一個「割」字,所以有人讚美杜甫用字真是「堅而難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鮮明最恰當最有力量的一個字,用在那裡你決不能給他改動。他說泰山那麼高,有時候太陽出來,山那邊已經很高了,可這邊還很昏暗呢。

一明一暗,中間好像被一刀切開了。

現在看見了泰山,看見以後你光在那裡遠遠地看看就可以嗎?他看到泰山,豈有不爬之理?於是他登上泰山了。

「蕩胸生曾雲」,他說:我就往上爬,到了一個相當的高處後,覺得有層層疊疊的雲彩在我胸前飄蕩。

杜甫說,眼前是「蕩胸生曾雲」,再往遠處看,是「決眥入歸鳥」。「眥」是眼角,「決」是張開,你儘量睜大眼睛向遠看,看到了什麼?看到了飛去的歸鳥,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蹤影。

杜牧詩曰:「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登樂遊原》)有時候,天並不很藍,你放眼只見一片蒼蒼茫茫的天空,這時有一隻鳥飛來,然後遠遠地消逝在天邊了。

有人做了考證的功夫,說杜甫的《望嶽》到底在**作的,是在山底下還是在山上頭?我覺得他是在半山腰寫的。何以見得?

他從沒有看見山,說「岱宗夫如何」;然後遠看那「齊魯青未了」;接著再走近一點,便開始爬山了。那麼現在到了山頂沒有?還沒有到。

他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講柳永的《鳳歸雲》那首詞,他說:「幸有五湖煙浪,一船風月,會須歸去老漁樵。」

無論「會須」還是「會當」,都是說我一定要怎樣做,屬於表示將來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覺得這還不夠高,然後才要「凌絕頂」,「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說:

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頂上,那時候「一覽眾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腳下了。

這首詩雖然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內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詩,但我們從中仍然可以看到這位詩人的本質。什麼本質?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

《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望嶽》正體現了中國儒家的這種精神。

4樓:u愛浪的浪子

站在山的最高頂,

看那遠山都比它小啊,比喻一個人要瞻高遠矚,看問題才會深遠。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會當凌絕頂」表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慨,使全詩的意境格外雄闊高昂。

「一覽眾山小」則以虛擬筆法,顯示詩人**遠矚和俯視一切的雄心。

5樓:匿名使用者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詩句出自杜甫《望嶽》。表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慨。

全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裡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6樓:一個白日夢

2018-12-13  樹深書館

我數次爬過泰山,我這裡用了「爬」,大人物登泰山叫「登」,我當時確實可以稱做「爬」,到南天門前十八盤那一段時,我確實是手腳並用,爬上去的,這種爬的感覺,在西嶽華山也有過,在其他山則沒有遇到過,在直覺的真實感覺上,泰山是真的高!

泰山在五嶽裡並不是最高的山峰,按照海拔來排,它只能排到第三名,西嶽華山和北嶽恆山都比它高,但泰山卻被人稱為「五嶽獨尊」,原因是兩方面的:一個原因是泰山坐落在山東省,泰山平地拔起,相對於山下的平原地貌,相對落差更大,因此顯得格外高;第二個原因更重要些,泰山在中國的政治、文化歷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源頭是它被孔子讚美過(孔子是山東人,所以讚美泰山,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因此格外被尊重,於是它是歷朝統治者祭天的場所,據統計,目前山上有古寺廟22處、古遺址97處、歷代碑碣819塊、摩崖石刻1018處。

唐詩裡跟泰山有關的詩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望嶽》,這首詩選入了中學課本,是必背詩,少年時人的心理是逆反的,越是讓背,就越牴觸著不去認真理解它,所以,當時會背,反倒不記得這首詩的好處,今天我們再來讀一讀這一首詩,全詩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寫這首詩的準確時間應當是公元736年,這時,杜甫還年輕,只有24歲,風華正茂,雖然剛剛經歷了科舉失敗,但大志未衰,因此,氣魄還是不小的。再加上他的父親此時還在兗州司馬任上,他還基本不為衣食犯愁,於是他在山東境內做了他的人生第二次漫遊(第一次是20歲上下去了吳越),游到泰山時,他寫了這首詩。

詩題裡說「望」嶽,全詩沒有用一個望字,只是寫了望到的事物。開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上面我們說了,在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夫:

讀作「fú」,在古代漢語裡是語氣詞,沒有實在的意義,就是強調疑問的語氣。齊和魯是春秋戰國的兩個國家,位置都在現在的山東半島,兩國當時以泰山為界,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現在我們還用「齊魯大地」稱呼山東;青未了,有兩種解釋,一是說青山連綿在齊魯大地,無邊無際;一說泰山之高,即使到了齊魯的邊境之外,仍然能夠看得到青色的山頂。兩句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泰山美景怎麼樣呢?它又高又廣,走出齊魯,青青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一般指大自然的力量,對一個人來說,是命運的安排。鍾:

聚集的意思。神秀:指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兩字,在地理界意義上,可以用來分別南北,一般太陽照到的一面就稱「陽」,太陽照不到的一面就稱「陰」,那麼,對於山來說,它凸出地表,山的南面被太陽照到,因此山之陽指山的南面,山之北指山的北面;河流凹於地表,因此,河流的北岸太陽可以照到,稱水之陽,河流的南岸太陽照不到,稱水之陰,所以用山和水來分別的陰陽是有差別的,總之,這兩句連起來的意思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彙集了千種美景於泰山,泰山南北由此分割出來了黃昏與清晨。如果你在泰山看過日出,那麼一定會對這一句詩有真心體會。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蕩胸:指心胸搖盪。曾:

同「層」有很多版本就只接寫作層,就是重疊的意思。決眥:眥(zì):

指眼角。決眥,指眼角(幾乎)要裂開。那麼合在一起就是:

山中的層層白雲,盪滌著我的胸中丘壑;翩翩飛鳥,飛入我的的眼界範圍。我們登上高山之巔,遠望著層層白雲就在腰間,自然會覺得心胸開闊,而天邊的飛鳥,也常常需要我們睜大了眼睛才能看清,只是杜甫用精準的語句表達了出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所謂的會當,是終當,定要的意思。凌指的是登上。凌絕頂,就是登上山的最高峰的意思。

小,指「認為……小,以……小」的意思,前面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東山之後,認為魯國就變小了,登了泰山之後,天下也變小了的意思。詩人說,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變小。這兩句是這首詩裡最有名的句子,詩人已經不甘心於只是望嶽了,他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這句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泰山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同時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和氣魄。

通常我們提到杜甫的《望嶽》,就是指的這一首望泰山的「望嶽」,其實杜甫還寫過另外兩首,只是寫作的地點不同,中年時在華山寫過一首,老年又在衡山寫過一首,三首境界各異,唯有東嶽泰山這一首膾炙人口,是因為它的氣魄巨集大,青年地杜甫雖科考落榜,但並未灰心,他心裡裝的仍然是家國天下,他仍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杜甫是唐詩的集大成者,他之所以能夠集大成,首先就是由於他具有集大成的胸襟和容量,這使他能夠兼採古人和今人的長處,「對各種詩體融會運用,千匯萬狀,無所不工」,當然,還有他在修養和人格上也達成了集大成的境界,或許這正是杜甫最終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一個偉大詩人,在他的青年時代就已經註定了。杜甫,早在他二十多歲的這一年,就已經踏上了他的偉大詩人人生之途。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的是哪個名勝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 mount tai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反映了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 是唐人口語,意即 一定要 會當凌絕頂 表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 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慨,使全詩的意境格外雄闊高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作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會當 一定要...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解析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 望 字寫的。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寫遠望所見。泰山位於古代齊 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 魯之 青 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 綿綿不盡之意。這裡,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