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找歷史成語故事,要詳細點的,幫忙找2個歷史成語故事,要詳細點的

2021-04-17 14:07:37 字數 4603 閱讀 3482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寒而慄)西漢武帝的時候,有個名叫義縱的人。他姐姐義殉是個醫生。她因醫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寵愛她,義縱也因此得到漢武帝的任用。

他先在上黨郡一個縣中任縣令,後又升為長安縣令。他在任職期間,能夠依法辦事,不講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權有勢的人,當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變。漢武帝認為他很有才幹,就調任他為河內郡都尉,後又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裡居住著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名叫寧成,這人很殘暴,利用手中的權力橫行霸道,百姓們都很害怕他,甚至連進關、出關的**都不敢得罪他。人們都說,讓寧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給狼管。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有些不安。

等義縱上任那天,帶領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迎接義縱。義縱知道寧成這樣做的目的,對他不理不睬。一上任,義縱就派人調查寧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統統殺掉,最後,寧成也被判了罪。

這一來,當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為也有劣跡,嚇得逃離了南陽。

後來,漢武帝又調義縱任定襄(在今內蒙古)太守,那時,這個地區的治安很混亂。義縱一到定襄,就將監獄中二百多個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同時將二百多個私自來監獄探望這些犯人的家屬抓了起來,說他們想要為犯人開脫罪行,也一起判處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儘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訊息後都嚇得不寒而慄。

義縱執法嚴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司馬遷《史記》把義縱歸入酷吏一類。

(摧枯拉朽)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堂兄弟的支援和擁護下,建立東晉政權。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來,由於晉元帝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王敦打算起兵反對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前,勸說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甘卓答應了。但到出發那天,王敦已登上戰船,甘卓卻沒有到,只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非常吃驚,說:

"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我只是去消除皇上週圍的壞人,沒有它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將軍,請你轉告甘將軍。

"參軍回稟甘卓後,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也有謀士向他獻計, 不妨答應王敦一起舉兵,待他東下後再討伐他。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還是不同意。

當時,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希望甘卓忠於朝廷,討伐王敦。甘卓的參軍李樑勸甘卓伺機而動,不要匆忙行事。

如果王敦取勝,他必將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勝,朝廷必將重用甘卓,讓他起兵平定叛亂。這樣,無論哪一方取勝甘卓都不會吃虧,因此不能輕易舉兵出戰。

鄧騫反駁李樑說,甘卓這樣做是腳踩兩隻船,必然會招來禍患。其實,王敦的兵馬不過萬餘,守衛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軍隊超過王敦一倍,如果進軍武昌,一定能取得勝利。最後他對甘卓說:

"甘將軍如果發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毀乾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不必有什麼顧慮。"儘管如此,甘卓仍然猶豫不決。王敦揮軍東下,見甘卓不來響應,又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再次勸說甘卓起兵。

樂道融是反對王敦叛亂的,所以他勸甘卓起兵討伐王敦。甘卓這才下了決心,寫檄文聲討王敦罪狀,同時調兵遣將討伐王敦。王敦得知甘卓率軍前來討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兒、參軍甘昂請求甘卓回師襄陽;而都尉秦康勸說甘卓忠於朝廷,一舉消滅王敦。

但是甘卓優柔寡斷,不聽秦康勸告,竟然回師襄陽。後來,襄陽太守周慮等人與王敦勾結,將甘卓暗害。甘卓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王敦,結果因為動搖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2樓:雅馨小蓉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一次,在戰鬥中,關羽被流失所中,傷得很重,箭頭穿透了左臂。

後來傷口雖然癒合,但是每到陰雨天氣,左臂傷口處就會隱隱作痛。有位大夫(並非當時的名醫華佗)說:「射中您的那支箭頭有毒,現在毒已經滲入骨頭。

應該重新把傷疤揭開,弄破手臂,刮骨去毒,這樣才能徹底地去除病根。」關羽二話沒說,當即伸出左臂,命大夫破臂刮骨。當時關羽正在和將領們擺宴飲酒。

大夫沒有用***物就割開了手臂。鮮血直流,淌滿了盛血的器皿。而關羽仍然若無其事的喝酒吃肉,與大家談笑風生。

在場的將領們大為震驚。關羽刮骨療傷的事蹟,一時傳為美談。

3樓:匿名使用者

疑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

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乘風破浪

4樓:匿名使用者

末,我讀了1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生一定要知道的200個成語故事》。這本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200個成語故事。

如《水落石出》,寫的是宋朝大詩人蘇軾的故事。蘇軾因得罪宰相王安石,被貶官到黃州。一次,他到赤壁去玩,寫下了《赤壁賦》;後來,他重遊赤壁,寫下了《後赤壁賦》。

在《後赤壁賦》中,他寫道:「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人就把「水落石出」延伸為真相畢露的意思。再如,《名落孫山》寫了宋朝一位名叫孫山的才子的故事。

孫山既聰明又幽默,一次,他和同鄉的孩子一起去考舉人,放榜時,孫山在榜單上是最後一名,而同鄉的孩子卻沒有考上。他回來後,同鄉向他打聽自己的孩子中了沒有?孫山便委婉的說:

「解名盡處是孫山,令郎更在孫山外。」他的意思就是告訴同鄉,他的孩子沒考上。從此,大家就延用「名落孫山」來形容考試沒被錄取的人。

······

讀了這本,讓我知道了很多成語的由來和含義,既增長了我的知識面,也必將會提高我的作文水平。這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古代成語故事,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背水一戰 b i shu y zh n 解釋 背水 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出處 史記 淮陰侯列傳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結構 連動式。用法 可用於軍事 多比喻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有時也比喻有 決戰 精神。還可用於體育比賽等。一般作謂語 定語。正...

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

令行禁止成語故事,令行禁止的成語故事 要故事 立等 急急急

令行禁止 成語故事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大肆揮霍民脂民膏,姬昌知道紂王的日子不會太長,就聯絡各地諸侯準備推翻商朝的統治。在臨終前叫兒子姬發到床前,教導他要做到令行禁止才會成就王業。姬發繼承父親的遺志起兵終於推翻商朝的統治。出處 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