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與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在內容和目的上有何不同

2021-04-20 21:29:30 字數 3901 閱讀 1026

1樓:林顧姝

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與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在內容和目的上有何不同專先秦時期屬:

孟子提出 「 民貴君輕 「 的思想 ,主要目的是維護君主的統治。

明末清初 :

抨擊君主** ,認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主張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2樓:京通貸小金

先秦時代: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君主的統治、

清末初期:抨擊君主**,認為君主是天下之大禍、主張限制君權、保障人民基本利益

3樓:藍莉潔紡織品

很多人羨慕bai周朝,春秋,戰國du這些人的風骨,但zhi是他們忽略了那dao時候是奴隸制社會版,君王或者有權

權利的人死後動輒上千少則幾個人陪葬,秦穆公捨不得他的三卿,死後讓三卿陪葬,從此有學之士再也不去秦國,秦國在關中當今一兩個世紀宅男,再也無力爭霸,趙國是殉葬最流行的國家,到戰國時期也是趙國殉葬最頻發,孔子到處宣揚用陶俑代替活人,他說他願意做始作俑者,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封建社會的明本和奴隸制社會的明本是不一樣的,首先那些失去國民身份的民本和他沒什麼關係。

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及現代價值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基本內涵有哪些

5樓:永遠的周鋒

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

6樓:舒大爺他大爺

「民」在先秦時代是城邦國家的被統治階級,也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勞動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見於傳世偽【1】。我們雖然無法判斷《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句話,但根據可靠的先秦文獻,完全可以認為民本思想在商周時代已見端倪

7樓:郭猛

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

什麼是民本思想 100

8樓:熱心網友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於商周交替之時。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

自國家產生之後,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性質也從原始社會轉入階級社會,表現為後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集權的**社會等。民本思想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及變更之中一直存在併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9樓:匿名使用者

人民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基礎,是建設和保衛國家的基本力量,統治者應該重民、愛民,以民為本。

10樓:do貓

民本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於商周時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突出體現了這一時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漢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民本思想雖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識,但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態實際是對民本思想的無情嘲弄。統治階級雖然認識到自己和民眾是舟和水的關係,希望民眾能夠安居樂業,實現「本固邦寧」的政治目標,但這種願望在以階級剝削為前提的封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衝擊下根本無法實現,民本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漸演變為一句「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空話。

民本思想雖然在封建社會沒有實現的條件,但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哺育了一大批關心民眾疾苦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近代中國,它被進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論內容,與西方「民主」相嫁接,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思想**。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民為本」的思想在社會主義中國將真正煥發出新的光輝。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珍貴歷史遺產。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國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豐富並有所衍變。近代以來,民本思想從封建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官方意識形態轉變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批判地繼承歷史遺產,賦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論內容。

今天,梳理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內涵及其發展衍變的歷史脈絡,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民本思想的歷史淵源

先秦文獻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儘管學者迄今對「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時代是城邦國家的被統治階級,也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勞動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見於傳世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

我們雖然無法判斷《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句話,但根據可靠的先秦文獻,完全可以認為民本思想在商周時代已見端倪。

賈誼《新書》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書釋「民」為「盲」、「瞑」、「懵懵無知」,意為沒有文化和愚昧,這種含有輕蔑意思的訓詁不能說完全沒有根據,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聲取義之由,還是大可懷疑的。因為在先秦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民」的另一種敘述。《尚書·盤庚》:

「朕及篤敬,恭錄民命,用永地於新邑。」同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左傳》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可見在先秦時代,在統治階級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把「民」提升到統治階級的行列。

在國家尚未產生之前的原始社會,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領在內,每個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員,他們的身份是平等的。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有了國家,有了階級,也有了君主、貴族、平民和奴隸之別,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傳統並沒有迅速消亡。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員雖然變為君主和貴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輩所曾擁有的尊嚴和榮譽還遺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正是氏族制度的這種古老傳統,成為文明社會「民惟邦本」的思想淵源。

「民惟邦本」的另一層意思,是承認「民」是社會和國家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如果離開了他們,國計民生都無從談起。《國語·周語》說,周宣王即位之後,不籍千畝,虢文公曰:「不可。

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蔗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蓄殖於是乎始。」天子帶領群臣和庶民籍田,表示重視農業生產和與民共勞,「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

「民惟邦本」的觀念在早期國家的一個顯著體現,就是原始民主的傳統在城邦政治生活中還起著重要作用。《尚書·洪範》說周武王問政於箕子,箕子建議他除了「謀及卿士」、「謀及卜筮」外,還要「謀及庶人」。《周禮·秋官·小司寇》職文說:

「掌朝外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指出:

「《尚書》言治之意者,則惟言庶民。《康誥》以下九篇,周之經綸天下之道胥在焉。」《國語·周語》說,厲王暴虐,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厲王把有怨言的民眾都加以殺害,召公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厲王不聽,終於引起國人暴動,把厲王趕跑。這個例子說明,民眾在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時,會像衝破堤防的洪水一樣,使統治者遭受滅頂之災。

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間,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間,經常發生爭奪權位和財富的鬥爭。在這些鬥爭中,民眾的向背起著重要的作用。

《左傳》昭公三年說,齊國的田桓子把糧食貸給民眾,用大斗借出,小鬥收進,民眾十分感激,「歸之如流水」,齊國的政權終於落入陳氏(即田氏)手中。晉國的公室腐敗,「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道

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有何異同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共同的觀點

(1)政治上:反對君主**,主張限制君權.

(2)學術思想上:批判地繼承傳統儒學,主張「經世致用」.

不同的思想

(1)黃宗羲:繼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制度.

(2)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特別倡導實學,積極求真並實踐.

(3)王夫之:哲學貢獻大,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

古代有哪些錯誤民本思想?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

首先,民本思想 指的是 以民為本 的思想。樓主的提法有誤。例如這段時間的百家講壇講管仲。管仲面對齊桓公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提出,齊國的人民才是齊桓公的 根本 他提倡禮義廉恥,提倡藏富於民,提倡國內穩定,讓人們 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即使今天,也很有借鑑意義。至於老子的 愚民思想 我認為也...

先秦時期有國中國嗎?先秦時期的中國是一個國家嗎

有的,先秦本來存在其他國家。看林屋公子寫的 先秦古國志 發現早在先秦時期,曾存在各種古國,只在華東地區,竟然存在大概53個國家,這還是隻在華東地區,這國家多的,竟多如牛毛啊 有的,初中語文課本里提到的那位拒絕了秦始皇換地要求,保住了自己那五十里小王國的安陵君,他的國家就是真正的國中國。有,這種情況很...

先秦時期貴族政治的特點

1 君主 在君主 制度下,國家組織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結合。先秦時期,為了在全國範圍內鞏固奴隸制的統治秩序和適應大規模封邦建國的政治需要,建立起比商朝更嚴密的宗法制度和以天子為塔尖的寶塔式的等級權力結構。國君可分封大臣,而大臣是國君的臣子,在自身封底上又能繼續分封家臣,家臣在自己封地上還可以繼續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