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的娶親風俗和習慣繼承了我國古代文化那些精髓

2021-04-21 02:30:40 字數 5475 閱讀 8669

1樓:匿名使用者

陝北許多群眾在生育觀念上,喜多生且貴子輕女。這是由陝北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家庭勞動力多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的,也是人類重視生命的自我延續,重視家庭、繁衍與興旺的封建傳統觀念一脈相承的。

陝北許多地區在育嬰過程中留有「睡扁頭」的舊習,以罌兒的後腦部枕骨睡扁平為美,該習慣與中原地區迥異,而與滿族祖先慎人與女真人一直延續下來的習俗有關。

陝北還有給孩子「保鎖」的鄉俗,認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為了消災免難,平平安安,便請法師或道士給娃娃「保鎖」。保鎖有固定的法事議程,鎖一般為銀鎖,鎖上還配有七彩絲線和神符紙條,等娃娃長到12歲時,認為魂魄已全,再請原法師來開鎖,即給被保鎖的孩子舉行解鎖過關儀式,這顯然與薩滿教在陝北的長期流行有關。

婚俗在陝習俗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一樣,婚姻禮俗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奴隸社會時期,陝北存在「群婚」、「收繼婚」、「服役婚」、「轉房婚」等婚姻現象,這在有關歷史資料中均有反映。進入封建社會中葉,受漢族禮教先進文化的影響,陝北地區各民族普遍進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少數富有者除外),婚姻禮俗大同小異,與近世個仿。但還是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觀念和遊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習慣。

陝北人擇親時非常注重門戶,即看清其家族有無狐臭史,認為「窮不紮根臭紮根」。其次,重視人氣及對方家庭社會上的威信。再次,重視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窮」之說法。

另外,還講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說。至於同族是決不可成婚的,因鮮有近親成親。再加上陝北各各族雜居共處,使陝北人種優化,所以陝北人大多身高強健,儀表俊美。

婚嫁無論貧富都有比較完整的聘娶程式,將中原地區古之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簡約為「放話」、「定親」、「娶親 」三道程式。婚儀則有繁有簡,還有鬧房、聽房之俗。婚後還有「會親」(相當古之「歸寧」)等議程。

在經濟貧困的鄉間,婚聘所需財禮頗重,形成事實上的買賣婚姻,換婚現象至今時有發生,而且婚禮往往受社會落後觀念的制約,大辦、奢辦造成不必要的靡費和負擔。

陝北的喪葬習俗也頗具特點,具有普遍性。傳統性議程受到社會普遍遵從,這是因為人們不僅把死亡看成為一個生物性事件,同時也看成是一件社會性的事件,就其本制裁而言,一個區域喪葬習俗背後展現的仍然是該區域的人文內涵。

喪葬可分為葬式和喪禮兩部分。陝北地區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個別不特殊死亡者例外)。古時遊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樹葬在陝北多不採用。

土葬多采用橫穴葬,即從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橫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結構因時代和墓主身份而異,有土室、磚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東漢時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貴族階層特別盛行。陝北無定河流域一帶出土了大量東漢墓葬畫像石,畫像石的製作極耗工時與財力,它在反映當時陝北社會生產、社會精神風貌以及人們對生存與死亡的社會觀念的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厚葬習俗之普遍。

近代,厚葬之俗雖日漸式微,但遺風猶存,特別是在經濟貧困地區,薄養厚葬的陋習還頗為深固。

陝北地區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稱祖墳),按血緣輩份從上到下依次豎排,同輩則橫排,至少滿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墳地。陪葬物品多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件,還有「毀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毀壞後隨死者一起埋葬。所有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對陰間鬼界極為複雜的文化心態,相信陰間的存在,人有靈魂,甚至物體也有靈魂,也可解釋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習俗消退後,對死者寄託悲痛、留戀情感的一種適度表示。

喪禮是殯殮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各種儀式有關的禮節。在陝北,由於各民族間交往密切,喪禮形式相互影響,各地情況略有異同,但仍以漢族喪禮習俗為主,並夾雜一些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區域習俗文化特點的研究,是區域文化特點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只有對陝北習俗文化的特點作出明智的認識,才能從更深層次上,更細微地認識陝北文化的內在本質。

陝北的習俗文化,是陝北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長期生活實際的積累,各種習俗事象,無不受當時社會環境的歷史條件的制約。在時代發展序列中,每一代都在前輩所創造、積累的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從事活動,把前一代人活動的終點作為這一代人活動的起點,同時又超越前輩所創造的社會環境和諸種已形成的習慣,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已的新創新加入到綿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積累不斷變異、更新。

正是這種歷史程序,真實地記載、反映了陝北地區民眾生活的精神風貌和觀念態勢,顯現了陝北地域習俗多元性特徵,使得陝北區域文化為之豐富、充實,並充滿了個性。

2樓:匿名使用者

男方張羅著辦喜事,迎賓人,陪嫁的日用品,接新娘的車,準備樂隊接新娘,女方準備送新娘的親戚,也要迎賓!

陝北風俗習慣有哪些?

3樓:其樂無窮

住窯洞,睡火炕, 騎毛驢,吃雜糧,白頭巾,緬褲襠,紅腰帶,嗓門亮,走山路,腳力壯,做女紅,繡活強,十幾歲,搞物件,浪三浪,家丁旺,陽坡地,拉家長,說土地,道牛羊,贊後生,誇婆娘,夏日短, 秋風涼,冬天冷,春種忙,黃沙起,半年揚,老風俗,漸改良,建家園,出力量,稻麥熟,林果香,看陝北,好風光。

一、衣、食、住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要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陝北鄉民的基本服飾是頭扎白羊肚手巾,身著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著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有的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這些均反映了在陝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遊牧等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以及歷史上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繼承。

《漢書·匈奴傳》載匈奴服飾:「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舊唐書·党項傳》載党項服飾:

「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襠褲、裹腿、頭上扎羊肚手巾顯然是由遊牧民族服飾演化而來。

陝北人的飲食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乾羊肉、羊雜碎、醃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麵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陝北居住的遊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如炒米、炒麵、奶茶、乳酪,就與蒙族習慣相同。

陝北人還喜歡散生蔥、蒜、韭菜等來調味,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陝北人的傳統肉食以羊肉、雞肉為主,極少食用馬、騾、驢等大牲畜肉,魚類食物也很難在傳統食譜中找到,只是近代才開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舊時陝北人多穴居陋處,有濃厚的原始遺風。窯洞是自古以為最具陝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築,陝北有半地穴式土窯洞,有秦漢以扣的崖面式土窯洞和明代後期開始的青磚窯洞,稍富裕者,用石頭或磚砌成窯面(俗稱介面子石窯)。

更富裕者,則整體全用磚、石加工砌成,門在用細鑿鑿出石面,或用水磨磚砌合,窯前再加穿廊和抱廈,頗為實用、壯觀,窯上門窗加工或各種紋樣圖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數極富人家,將空洞建築與庭院建築結合,門前蹲石獅,大門修門樓,門內有照壁、廂房,庭院分為二進、三進、三院、五院多種,與正窯、下院鬆成和諧有序的整體結構,極盡洞居室之實用、華美。

窯洞是最具陝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現象,其建築就地取材,依山傍勢,冬暖夏涼,充分顯示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了陝北民眾平和、寧靜、現實的審美心態。

二、生育、婚姻、喪葬

陝北許多群眾在生育觀念上,喜多生且貴子輕女。這是由陝北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家庭勞動力多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的,也是人類重視生命的自我延續,重視家庭、繁衍與興旺的封建傳統觀念一脈相承的。

陝北許多地區在育嬰過程中留有「睡扁頭」的舊習,以罌兒的後腦部枕骨睡扁平為美,該習慣與中原地區迥異,而與滿族祖先慎人與女真人一直延續下來的習俗有關。

陝北還有給孩子「保鎖」的鄉俗,認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為了消災免難,平平安安,便請法師或道士給娃娃「保鎖」。保鎖有固定的法事議程,鎖一般為銀鎖,鎖上還配有七彩絲線和神符紙條,等娃娃長到12歲時,認為魂魄已全,再請原法師來開鎖,即給被保鎖的孩子舉行解鎖過關儀式,這顯然與薩滿教在陝北的長期流行有關。

婚俗在陝習俗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一樣,婚姻禮俗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奴隸社會時期,陝北存在「群婚」、「收繼婚」、「服役婚」、「轉房婚」等婚姻現象,這在有關歷史資料中均有反映。進入封建社會中葉,受漢族禮教先進文化的影響,陝北地區各民族普遍進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少數富有者除外),婚姻禮俗大同小異,與近世個仿。但還是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觀念和遊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習慣。

陝北人擇親時非常注重門戶,即看清其家族有無狐臭史,認為「窮不紮根臭紮根」。其次,重視人氣及對方家庭社會上的威信。再次,重視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窮」之說法。

另外,還講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說。至於同族是決不可成婚的,因鮮有近親成親。再加上陝北各各族雜居共處,使陝北人種優化,所以陝北人大多身高強健,儀表俊美。

婚嫁無論貧富都有比較完整的聘娶程式,將中原地區古之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簡約為「放話」、「定親」、「娶親 」三道程式。婚儀則有繁有簡,還有鬧房、聽房之俗。婚後還有「會親」(相當古之「歸寧」)等議程。

在經濟貧困的鄉間,婚聘所需財禮頗重,形成事實上的買賣婚姻,換婚現象至今時有發生,而且婚禮往往受社會落後觀念的制約,大辦、奢辦造成不必要的靡費和負擔。

陝北的喪葬習俗也頗具特點,具有普遍性。傳統性議程受到社會普遍遵從,這是因為人們不僅把死亡看成為一個生物性事件,同時也看成是一件社會性的事件,就其本制裁而言,一個區域喪葬習俗背後展現的仍然是該區域的人文內涵。

喪葬可分為葬式和喪禮兩部分。陝北地區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個別不特殊死亡者例外)。古時遊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樹葬在陝北多不採用。

土葬多采用橫穴葬,即從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橫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結構因時代和墓主身份而異,有土室、磚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東漢時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貴族階層特別盛行

。陝北無定河流域一帶出土了大量東漢墓葬畫像石,畫像石的製作極耗工時與財力,它在反映當時陝北社會生產、社會精神風貌以及人們對生存與死亡的社會觀念的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厚葬習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雖日漸式微,但遺風猶存,特別是在經濟貧困地區,薄養厚葬的陋習還頗為深固。

陝北地區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稱祖墳),按血緣輩份從上到下依次豎排,同輩則橫排,至少滿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墳地。陪葬物品多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件,還有「毀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毀壞後隨死者一起埋葬。所有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對陰間鬼界極為複雜的文化心態,相信陰間的存在,人有靈魂,甚至物體也有靈魂,也可解釋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習俗消退後,對死者寄託悲痛、留戀情感的一種適度表示。

喪禮是殯殮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各種儀式有關的禮節。在陝北,由於各民族間交往密切,喪禮形式相互影響,各地情況略有異同,但仍以漢族喪禮習俗為主,並夾雜一些遊牧民族的固有習俗。

區域習俗文化特點的研究,是區域文化特點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只有對陝北習俗文化的特點作出明智的認識,才能從更深層次上,更細微地認識陝北文化的內在本質。

陝北的習俗文化,是陝北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長期生活實際的積累,各種習俗事象,無不受當時社會環境的歷史條件的制約。在時代發展序列中,每一代都在前輩所創造、積累的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從事活動,把前一代人活動的終點作為這一代人活動的起點,同時又超越前輩所創造的社會環境和諸種已形成的習慣,革故鼎新,生生不息。

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已的新創新加入到綿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積累不斷變異、更新。正是這種歷史程序,真實地記載、反映了陝北地區民眾生活的精神風貌和觀念態勢,顯現了陝北地域習俗多元性特徵,使得陝北區域文化為之豐富、充實,並充滿了個性。

風俗習慣的節日習俗,我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宴會避免在 十三日 星期五 舉行,門牌號 旅館房號 樓房號 宴會桌沒有13號,乘車沒有13號車。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3 清明節 清明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 士甘焚死不公侯 的介子推。清明節是重...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風俗習慣有著明顯的差異,下列說法不正

d試題分析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南方人以大米為主 傳統交通運輸方式是 南船北馬 北方多溫帶水果,如蘋果 梨 桃 南方多 帶 熱帶水果,如香蕉 橘子 菠蘿等 南方人喜歡游泳 賽龍舟,方人喜歡溜冰 滑雪 故d符合題意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風俗習慣有著明顯的差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飲食 北方人以麵...

我國的少數民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及由來 最少)

1 彝族 雲南的彝族主要分佈在橫斷山脈南部 哀牢山脈 烏蒙山脈和金沙江 紅河 南盤江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崇虎 尚黑 敬火 愛武是彝族文化的幾個鮮明特點。而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可與聞名於世的瑪雅文明相媲美。火把節和跳公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2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於雲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