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結尾以兔為喻,意在讚頌木蘭的什麼品質

2021-04-21 09:51:54 字數 2123 閱讀 2712

1樓:煙開蘭葉香風暖

讚頌木蘭謹慎、聰明、勇敢、能力不遜於男子

2樓:苣仡嫋酩饗舨鈿

說木蘭打扮得很象吧?

《木蘭詩》中最後一句以兔為喻,讚頌了什麼

3樓:真不容易

讚頌了木蘭不畏艱險,替父從軍的豪邁精神,還贊送了木蘭隱藏的靈巧。

4樓: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為序。 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敘述木蘭的身份,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孃姐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最後一段是附文,以兔為喻,讚美木蘭。

<<木蘭詩>>結尾以兔為喻,意在讚頌木蘭的什麼品質?

5樓:煙開蘭葉香風暖

讚頌木蘭謹慎、聰明、勇敢、能力不遜於男子

6樓:匿名使用者

《木蘭詩》中以兔為喻讚美木蘭機智聰明。

用「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來比附木蘭征戰歸來重現女兒身,並暗示出木蘭的命運走向;用「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來詮釋木蘭在戎馬倥傯的征戰生活中未被識破女兒身的懸疑,這種高度生活化又高度藝術化的有機融合,是解讀這首民歌創作智慧的關鍵所在。

木蘭詩最後四句以雙兔為喻,這樣結尾有怎樣的好處

7樓:天聖裂槍

說明女子也能向男子一樣,在戰場上殺敵立功,能夠奔赴戰場,能征善戰,建功立業,勇敢堅強。

8樓:匿名使用者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蘭詩結尾一段為吟唱附文,以兔為喻,讚頌了什麼?急需

9樓:匿名使用者

讚頌了木蘭美好,優秀的品質。

10樓:匿名使用者

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同時讚頌木蘭謹慎、聰明、勇敢、能力不遜於男子的品質。

木蘭詩結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為喻,讚頌了什麼?由這一段文字演變出哪個成語?

11樓:匿名使用者

木蘭詩結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為喻,讚頌了【讚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由這一段文字演變出成語【撲朔迷離】

12樓:匿名使用者

說明如果女性有施展的地方 她們的才能 智慧 並不比男性差

13樓:匿名使用者

讚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雌雄莫辯

14樓:餘映輝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者可貴的是,最後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並不比男子遜色。

撲朔迷離

15樓:time韓果果

具體沒讚頌什麼,讚頌木蘭女扮**技術高超:撲朔迷離

16樓:草莓小鬼

讚頌了木蘭的機智謹慎,撲朔迷離

木蘭詩中最後一句以 兔為喻 歌頌了什麼

《木蘭詩》結尾,以兔為喻,有什麼作用?

17樓:匿名使用者

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蘭詩》結尾一段吟唱,以兔為喻,有什麼作用?讚揚了什麼?

18樓:匿名使用者

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蘭詩結尾為什麼以兔為喻,《木蘭詩》中的結尾以兔為喻,讚頌了什麼?

我一直膽大包天地認為,木蘭詩結尾以兔為喻,是添足之筆。雖然本體和喻體很符合,但似乎與前文風格不合。多次讀來,怎麼也不是味道,似牽強?似脫鉤?似畫蛇添足?留給評說吧。因為兔子的性別很難從外觀上判斷出來。而且兔子比較常見,用兔子比喻大家容易理解。用兔子的自然特徵來象徵木蘭女扮 替父從軍而沒被發覺這個事實...

木蘭詩結尾一段吟唱以兔為喻有什麼作用

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 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木蘭詩 中的結尾以兔為喻,讚頌了什麼?讚頌了木蘭的英雄品格。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是跳躍貌,迷離是兔眼眯縫貌,此二句互文。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

什麼叫「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對比以文為詞和以詩為詞的區別

以文為詞就是用散文化的筆法來填詞 辛棄疾的以文為詞對於蘇軾的以詩為詞的繼承與發展大神們幫幫忙 蘇軾 以詩為詞 由五代到柳永,詞的生命是 詞的內容大都是豔情別意,故填詞必須以協律為最重要的條件,表意未必以婉約為正宗,但一代文化之宗師蘇軾的鶴立雞群卻突破了這種傳統精神的負面影響和束縛,引起了宋詞的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