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雲」和「天氣是可預報」是矛盾的嗎

2021-05-10 19:41:02 字數 2104 閱讀 4969

1樓:匿名使用者

不矛盾啊。天有不測風雲本意是天氣難料,但在今天只能引申為世事難料了,這與天氣預報並不矛盾。

想去三亞玩可是最近三亞看天氣一直在下雨,去了之後可以玩嗎?另外天氣預報準不準?

2樓:o總忘密碼的妞

去海南冬天最好,12月份左右。現在很熱,而且海南夏天有時會有颱風。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下雨不好玩,三亞那邊本來就多雨,在三亞那邊氣候比較溼潤。而且天氣預報還是可信的,畢竟也只能信天氣預報。

4樓:瘋貓咖啡

天氣預報這事只能說是預報,但不一定。天有不測風雲,誰能管的住天氣呢!個人覺得如果是暴雨之類的天氣還是暫時不要去。畢竟是海邊,個人安全蠻重要的!

5樓:匿名使用者

賜予非常關鍵v 女郎更緊湊服從富有創意

天氣預報是怎麼**天氣的?

6樓:泡腳為嘎嘣脆

天氣預報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今天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資料(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

由於大氣過程的混亂以及今天科學並沒有最終透徹地瞭解大氣過程,因此天氣預報總是有一定誤差的。

**電視臺每晚19:30播報的都是短期天氣預報,時效為未來2~3天。

擴充套件資料中國古人的天氣預報:

幾千年來,水手、漁民、農民和獵人看雲、看風、看天象、看物象來**天氣,探索作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成了一套民間技藝。古代人觀天象,測風雲。

前者是肉眼和簡單儀器能夠觀測到的天空狀況,不但觀測日月星辰的變化,還記錄了各種過去和當前發生的自然現象,並把總結的經驗與當前觀測結合起來,做出天氣預報。

7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天氣預報有五個組成部分:

收集資料

最傳統的資料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過專業人員、愛好者、自動氣象站或者浮標收集的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溼度等資料。世界氣象組織協調這些資料採集的時間,並制定標準。這些測量分每小時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時一次(synop)。

使用氣象氣球氣象學家還可以收集上空的氣溫、溼度、風值。氣象氣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對流層頂。

氣象衛星的資料越來越重要。氣象衛星可以採集全世界的資料。它們的可見光**可以幫助氣象學家來檢視雲的發展。

它們的紅外線資料可以用來收集地面和雲頂的溫度。通過監視雲的發展可以收集雲的邊緣的風速和風向。不過由於氣象衛星的精確度和解析度還不夠好,因此地面資料依然非常重要。

氣象雷達可以提供降水地區和強度的資訊。多普勒雷達還可以確定風速和風向。

資料同化

在資料同化的過程中被採集的資料與用來做預報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來產生氣象分析。其結果是目前大氣狀態的最好估計,它是一個三維的溫度、溼度、氣壓和風速、風向的表示。

資料天氣預報

數字天氣預報是使用電腦來模擬大氣。它使用資料同化的結果作為其出發點,按照今天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結果來計算大氣隨時間的變化。由於流體力學的方程組非常複雜,因此只有使用超級計算機才能夠進行數字天氣預報。

這個模型計算的輸出是天氣預報的基礎。

輸出處理

模型計算的原始輸出一般要經過加工處理後才能成為天氣預報。這些處理包括使用統計學的原理來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參考其它模型計算結果進行調整。

過去氣象學家必須自己做處理工作,今天24小時以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多種不同模型後對其結果進行綜合。氣象學家還必須分析預報出來的模型資料來使終端使用者能夠理解它。此外天氣預報的模型一般解析度不是特別高。

當地的氣象學家還必須通過當地的經驗在涉及地區性的影響,使得當地的天氣預報更加精確。不過隨著天氣預報模型的不斷精密化這個工作量越來越小了。

展示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天氣預報的展示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終端使用者需要什麼資訊、如何才能將這些資訊易懂地傳達給終端使用者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8樓:纞

天氣圖統計方法

數值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