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菩提樹 明鏡臺」這首詩的所有詩句

2021-05-07 10:38:08 字數 1644 閱讀 5580

1樓:直線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2樓:

六祖慧能 :

菩提本無樹,明淨亦空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師兄神秀的原詩是:

菩提本無樹,明淨亦空臺。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詩講的是清修,而慧能詩講的是頓悟.

3樓:無名

1、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時時勤扶拭,莫使惹塵埃,若說本無樹,灰塵滿樓臺。

4樓:yoyo乖寶貝

根據《六祖壇經》所記載,禪宗五祖弘忍某日欲知門下眾僧悟道的境界,叫眾門徒書寫偈語,自道心得,大**神秀率先提筆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惠能則反駁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偈語的意思是,身為佛門**,理應潔身自愛,力抗**,不能讓佛法蒙羞;六祖惠能則認為佛法本來就不是什麼具象的器皿,既然一開始就什麼表象也不存在,那又那裡來的空間沾惹塵埃呢?二人對禪宗佛法頓悟的境界不同,常被後世拿來引用解讀對佛法參悟的程度為何!

5樓:眾人皆畏我自然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誰知道這首詩的名字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印 泰戈爾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

有誰知道這首詩是誰的作品

遠和近顧城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賞析 乍看顧城的 遠和近 有一種特 小兒科 的感覺,甚或覺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種幼稚裡的成熟 膚淺下的深刻。遠和近 是一首表現特定心理和審美情趣而有些朦朧的詩,表達含蓄 精煉,而內容深刻。第一節,你,一...

誰知道示兒這首詩的意思啊,示兒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我 作者 人一死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待到南宋軍隊收復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體現詩人的一片愛國情懷。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