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於語文教學,如何把傳統文化滲透入小學語文教學

2021-05-08 19:14:06 字數 4757 閱讀 9395

1樓: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師崗位即開始思考並努力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自2023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語文教學中,從備課、上課、佈置作業等環節入手,尋求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爭取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都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達到細水長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效果。現在,回顧自己近九年的教學之路,談一談自己的得失成敗,以拋磚引玉。

首先,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範自己言行舉止。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薰陶、滋養。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

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整合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核心,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等。要想把這些文化因素滲透、融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這樣嘗試的:

在備課時下足功夫。所謂備課是教師根據自己所教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我們要想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在備課時下功夫。

要備課,首先要備教材,其次要備學生。備教材時,要弄清楚一篇課文有沒有涉及傳統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傳統文化的因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接觸、感受傳統文化;備學生時,要弄清楚學生現階段所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知道什麼樣的傳統文化要滲透,什麼樣的傳統文化已不需要耗費時間等。

在上課時做足功夫。所謂下足功夫,其實可分為兩種情況,即顯性教授和隱性滲透。顯性滲透就是在學習課文時,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就在其中,是必須學習的一部分。

例如,我們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課時,古文部分已然分開,即散文和韻文之別。

先說散文,散文大致分為:

論說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賈誼的《過秦論》等)

應用文(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伶官傳序》等)

雜記文(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石鐘山記》等)

史傳文(如左丘明《左轉》、司馬遷的《史記》等)

而如果從創作時間上劃分的話,大致可分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兩漢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蘭亭集序》)

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歸有光《項脊軒志》)

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終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之同時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的還有韻文,即詩、詞、曲、賦等文體。

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一般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詩歌如《詩經·氓》《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壓韻的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詩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錦瑟》等。

詞,即宋詞,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有李清照的《聲聲慢》和柳永的《雨霖鈴》等。

豪放派表現出充沛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作詞豪放、大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雜劇和散曲組成。我們高中語文魯人版必修課本主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節選)》。

賦,主要是漢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當然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漢賦也經歷了漢賦、辭賦、俳賦和文賦等幾個變體。

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中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屬於辭賦,而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則屬於文賦。

這些傳統文化皆是顯性教授的內容。那麼,隱性的傳統文化又在**呢?答案當然是在課文裡。

歸有光在他的《項脊軒志》中講到「吾妻來歸」。「歸」是指古代女子出嫁。為什麼叫「歸」呢?

唐代大學者孔穎達註疏說:「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而且,稱嫁曰「歸」早在先秦時期就確定了。

《詩經•周南•桃夭》有詩句雲:「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歸有光又在文中講到「吾妻歸寧。

」「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孃家看望父母。《詩•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朱熹解釋說:「寧,安也。謂問安也。

」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問安。《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歸寧也。

」杜預注:「寧,問父母安否。」 這就是傳統文化。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這麼一句:「屈平既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這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兩個傳統文化的因子:

古代**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古代**的任免與升降,這裡簡單地講。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職,如李密《陳情表》中講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馬」等;還有轉、調、徙、遷等都表示調動官職,如《張衡傳》中講張衡仕途「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罷、免、黜、左遷主要表示免職或降級,如上文講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他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確定「合縱」政策,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在東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

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連橫是強秦為了避免六國真正團結起來,自己孤立無援,就派張儀遊說各國幫助秦國攻打其他弱國。後來的成語「縱橫捭闔」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顯性的傳統文化還是隱性的傳統文化,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努力讓傳統文化滲透、滋潤我們的年輕一代。

不忘滲透傳統文化的第二戰場——作業。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作業是我們滲透傳統文化的第二戰場。作業大致可分為平時作業和假期作業。

平時作業除了考慮複習、鞏固所學知識之外,還可以借勢滲透傳統文化。在佈置平時作業時,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古詩文的熟讀與背誦。古詩文字身就是傳統文化,或者是其載體,熟讀或者背誦的過程就是傳統文化滲透的過程。

2、作文的佈置與寫作。學生在寫作文時,多多少少會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蹟或其詩句,而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滲透。

3、成語的日常積累。我們整日講高考題型,說成語是一種必考題型,想辦法幫助學生學習和積累,但請不要忘記,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

可見,成語不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同時還是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

除了平時作業,還有假期作業。我們佈置假期作業時,已經並且還將如此進行下去,即讓學生在假期中讀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國演義》),看一部高質量的古裝電視劇,抑或讓學生體會春節的習俗,看一看掛滿街頭的燈籠,抄錄並仿寫幾幅對聯等等,相信傳統文化不知不覺中浸入學生的頭腦和思想意識當中。

第四,不忘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使者——教師本人。其實,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還需依靠教師的推進和落實。教師就是要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

要滲透傳統文化,語文教師當仁不讓。而要做好這個艱鉅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為教書而教書,或是為高考而教書,語文教師就成了一個狹隘的工具;有了責任感,語文教師才能勇於貫徹傳統文化的精神,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其次,需要自身素質的提高。俗語說,要想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要想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我們語文教師的自身文化素養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知道,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一個艱鉅而又光榮的任務,我們全體語文教師也有幸承擔了這樣一個任務,我們相信,在我們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文化將在美麗的校園裡,廣大的學生中,發出新芽,抽出新綠,開出新花,結下新果!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傳統文化

2樓:匿名使用者

1,選文注意體現傳統文化。

2,教學中介紹背景時可以談。

3,教學過程中有機穿插。

4,課後練習裡結合傳統文化談感想。

3樓:匿名使用者

如,端午節到來之際,讓學生蒐集資料,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的精神;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學習先烈們捨生取義的英雄事蹟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動,學生自帶筆墨紙張,為學校或班級、家庭寫一副春聯……這樣可以把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展思維自然地融入到傳統節日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如何把傳統文化滲透入小學語文教學

4樓:e丶時代巨蟹

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匯聚

著先人們的智慧,是我國文化版建設工作的權重要內容.而語文作為小學一門重要的教學課程,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並實現進一步的弘揚發展.文章主要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對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狀況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對策,以期更好的改善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國民意識.。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 紮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瞭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

如何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華傳統文化 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自 的文化結晶,是bai一筆寶貴的文化du財富。傳統化有zhi著dao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在教學中去發現 開採 滲透。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尚品格的形成 鑑賞能力的提高都有幫助,更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

問題範圍太廣了,不太好回答啊!如果你是老師的話,最簡單的就是第一讓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像詩經,四大名著,或者武俠 這個看情況 其次讓學生練習書法 軟硬書法都可以 最後,古典民樂類的,比如十面埋伏啦,還有網路上很多古風 中國傳統文化在生活方方面面,就先寫這些吧。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