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首古詩的典故,關於某首古詩的故事

2021-06-18 02:05:18 字數 5597 閱讀 1200

1樓:挑

你大概講的是這首詩吧。

宋之問:《靈隱寺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完整的故事是這樣的:

韜光庵在靈隱寺右之半山,韜光禪師建。師,蜀人,唐太宗時,辭其師出遊,師囑

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師遊靈隱山巢溝塢,值白樂天守郡,悟曰:「吾師命

之矣。」遂卓錫焉。樂天聞之,遂與為友,題其堂曰「法安」。內有金蓮池、烹茗井,

壁間有趙閱道、蘇子瞻題名。庵之右為呂純陽殿,萬曆十二年建,參政郭子章為之記。

駱賓王亡命為僧,匿跡寺中。宋之問自謫所還至江南,偶宿於此。夜月極明,之問在長

廊索句,吟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後句未屬,思索良苦。有老僧點長明燈,

同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適欲題此寺,得上聯而下句不

屬。」僧請吟上句,宋誦之。老僧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愕

然,訝其遒麗,遂續終篇。遲明訪之,老僧不復見矣。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名詩人宋之問曾經官至考工員外郎,但因事屢次貶官。後在貶謫途中經過江南,到著名的靈隱寺遊覽。一天夜裡,皓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聯: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反覆吟誦,又總覺得不滿意,沒法寫下去。寺裡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

「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麼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

」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後他自己又反覆吟誦了幾遍,最後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

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在宋之問的追問下,他回答說:「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逃走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了大頭目,不知道會有多大的罪責,就在當時戰死的幾萬人中,找了兩個與他們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報送朝廷。

後來雖然知道他們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來送給朝廷了。」因此,徐敬業後來得以在衡山落髮為僧,直到九十多歲才死。駱賓王當時也落髮為僧,並遍遊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

據稱他到靈隱寺一年後便去世了。但宋之問貶謫途中游靈隱寺,應當是公元705年以後的事,那時駱賓王已經至少是八十歲的人了。

當年他們雖然兵敗,但因為當初起兵是為了復興唐朝,所以後來有時抓到了他們,也都設法為之開脫,把他們放了。只是當時罪名很大,駱賓王的詩文大都散失了。後來唐中宗即位,下詔書搜求駱賓王的詩文,只收集到了幾百篇,僅僅是其全部詩文的一小部份,經過整理後以《駱賓王文集》之名而傳世,後來清代又稍有增補,重刻為《駱丞集》。

那首駱賓王幫宋之問所作的《靈隱寺》詩,因為只有兩句(或四句)是宋之問所作,所以也收在《駱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駱賓王身世的人寧願認為那是宋之問的詩,把它歸入宋的詩集中。

《靈隱寺》一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其中「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因此人們爭相傳抄。但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們還能從駱賓王其它詩中找到,比如《敘寄員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負十餘年……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

釣名勞拾紫,隱跡自談玄……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其中「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與「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極其相似,其思維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脈相承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這首詩中也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2樓:匿名使用者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

「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

後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

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以抒悲憤。

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遊廣陵,作詩明志:

「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

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皇然問:

「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

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

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

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他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籤》)。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豔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

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

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

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駱賓王集》,最早為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本,其書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後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註》後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事蹟見新、舊《唐書》。

駱賓王詩集:

詠鵝(七歲時作)

鵝, 鵝 ,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字觀光,義烏人。他幼年就才華出眾,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後以奉禮郎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儀鳳中(676—679年),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因上書議論政事,觸忤武則天下獄,貶臨海縣丞,悒悒不得志,乃棄官而去。

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他以衰暮之年投奔徐敬業討伐武則天,並寫下了著名的《討武照檄》。武則天讀到「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讚歎他很有才氣,說「宰相安得失此人」。在臨海時,他曾寫過一首《久客臨海有懷》,借景抒情:

「天涯非日觀,地岜望星樓。練光搖亂馬,劍氣上連牛。草溼姑蘇夕,葉下洞庭秋。

欲知悽斷意,江上涉安流」。

關於某首古詩的故事

3樓:脛下逆鱗

一、 孟郊思母

話說唐朝德宗年間,孟郊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

他抬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這幾十年,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髮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前忙後,為自己準備行裝。

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唸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兒,才結實、耐穿。

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佈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髮,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溼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裡,一股激情在胸中迴盪。他返身回到書案前,揮毫寫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由於堅持主張抗金,陸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2023年,四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

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準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

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複,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

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要一首關於秋天的古詩,關於秋天的古詩,10首

天淨沙 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2.秋詞 唐.劉禹錫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4.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

一首描寫鳥的古詩,關於一首描寫西安的古詩?

雙鳥詩 唐 韓愈 雙鳥海外來,飛飛到中州。一鳥落城市,一鳥集巖幽。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兩鳥各閉口,永珍銜口頭。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兩鳥忽相逢,百日鳴不休。有耳聒皆聾,有口反自羞。百舌舊饒聲,從此恆低頭。得病不呻喚,泯默至死休。雷公告天公,百物須膏油。自從兩鳥鳴,聒亂雷聲收。鬼神怕嘲詠,造化皆...

有關雪的古詩整首,一首關於雪的古詩

一首關於雪的古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唐代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譯文。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雪梅 宋 盧梅坡。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