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遭遇如何不幸

2021-06-28 21:38:50 字數 5604 閱讀 9530

1樓:妖之戀風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訊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

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

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是時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白二十韻。

又有寄高適﹑岑參﹑賈至﹑嚴武﹑鄭虔﹑畢曜﹑薛據及張彪詩。時贊公亦謫居秦州,嘗為公盛言西枝村之勝,因作計卜居。置草堂,未成,會同谷宰來書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

途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皆有詩。至同谷,居慄亭。貧益甚,拾橡慄,掘黃獨以自給。

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經木皮嶺﹑白沙渡﹑飛仙閣﹑石櫃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歲終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

時高適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適即寄詩問訊。

760庚子肅宗上元一(幹元三年)閏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歲。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裡。

表弟王十五司馬遺貲營造,徐卿(疑即知道)﹑蕭實﹑何雍﹑韋班(應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開歲始事,季春落成。時韋偃寓居蜀中,嘗為公畫壁。初秋,暫遊新津,晤裴迪。

秋晚至蜀州,晤高適。冬,覆在成都。

761辛丑肅宗上元二,史朝義殺史思明。杜甫五十歲。居草堂。

開歲,又往新津。二月,歸成都。秋,至青城。

旋又歸成都。是時多病,生計艱窘。始有遷地吳楚之念。

冬,高適至成都,嘗同王掄過草堂會飲。

762壬寅肅宗寶應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詩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歲。

自春至夏,居草堂。與嚴武唱和甚密。武時有饋贈。

七月,送嚴武還朝,以舟至綿州,抵奉濟驛,登陸,遂分手而還。會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頗有東遊之意。

十一月,往射洪縣,到金華山玉京觀,尋陳子昂讀書堂遺蹟。又訪縣北東武山子昂故宅。旋復南之通泉縣,訪郭元振故居,於慶善寺觀薛稷書畫壁。

又於縣署壁後觀稷所畫鶴。

763癸卯代宗廣德一(寶應二)七月改元閏正月,李懷仙殺史朝義。杜甫五十二歲。正月,在梓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欲還都,俄而復思東下吳楚。

間嘗至閬州(四川閬中),因遊牛頭﹑兜率﹑惠義諸寺。既歸梓,又因送辛員外,至綿州。自綿歸梓。

又往漢州。夏,返梓州。初秋,復別梓赴閬。

九月,祭房管。秋盡,得家書,知女病,因急歸梓。十一月,將出峽為吳楚之遊,於是命弟佔歸成都檢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廣德二,杜甫五十三歲。春首,自梓州絜家東荍出峽,先至閬州。會朝廷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以行程既定,不赴召。

二月,離閬東去,聞嚴武將再鎮蜀,大喜,遂改計卻赴成都。三月,歸成都。六月,嚴武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

秋,居幕中,頗不樂,因上詩嚴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暫歸草堂。是時,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贈之。

弟穎往齊州。歲晚,因事寄詩賈至。是年與嚴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閏十月,杜甫五十四歲。正月三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

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樂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賓)。

自戎州至渝州(重慶)。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入秋,至忠州(四川忠縣),居龍興寺院。

九月,至雲安縣(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雲安,館於嚴明府之水閣。

766丙午代宗大曆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歲。春,在雲安。時岑參方為嘉州刺史,寄詩贈之。

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

秋後,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是年多追憶舊遊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曆二,杜甫五十六歲。在夔州。春,自西閣移居赤甲。

三月,遷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園四十畝,蔬圃數畝,又有稻田若干頃,在江北之東屯。弟觀自京師來。

秋,因獲稻暫住東屯。適吳司法自忠州來,音以瀼西草堂借吳居之。是時,始復動東遊荊湘之意。

十月十九日,於夔州別駕元持宅觀李十二孃舞「劍器」。本年冬,仍復多病。秋,左耳始聾。

768戊申代宗大曆三閏六月,杜甫五十七歲。正月中旬,去夔出峽。臨去,以瀼西果園贈南卿兄。

三月,至江陵。夏日,暫如外邑。留江陵數月,頗不得意。

秋末,移居公安縣。遇顧誡奢﹑李晉肅(賀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數月。歲晏,至嶽州。

769己酉代宗大曆四,杜甫五十八歲。正月,自嶽州至南嶽,遊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驛。

過湘陰,謁』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鑿石浦,宿之。又過津口,次空靈岸。

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長沙)。發潭州,次白馬潭,入喬口。

至銅官渚,阻風。發銅官,宿新康江口。次雙楓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陽)。

夏,畏熱,復回潭州。時蘇渙居江側,忽一日,訪公於舟中,公請渙誦詩,大賞異之,遂訂交焉。終歲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曆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歲。春,在潭州。

正月二十一日,檢故帙,得高適上元二年人日見寄詩,因追酬一首,寄示漢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龜年。四月,避亂入衡州。

欲往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時屬江漲,泊方田繹,半旬不得食。聶令馳書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別親友,泝湘而下,將出沔鄂,由襄陽轉洛陽迻邐歸長安。

冬,竟以寓卒於潭嶽間,旅殯岳陽。

2樓:冷侃娛文

一、不幸:

1、杜甫走向現實主義,是從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困守開始的。這是安史之亂的醞釀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以至經常挨餓受凍:「飢餓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懸百結。

」在飢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經想到退隱,作一個「瀟灑送日月」的巢父、許由,杜甫沒有迴避艱苦,還是堅決走上積極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杜甫也曾有這樣的詩句「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又如「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等,這些詩句無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種渴望濟世揚名,渴望建功立業的雄懷大志,但是杜甫的這種理想和抱負建立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憂患意識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這才確定了杜甫此後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的方向。

2、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為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詩人也歷盡艱險。安史之亂是帶有****性質的,當時進行的戰爭乃是有關國家存亡的自衛戰爭。

因此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對,而是積極號召。他哀悼那為國犧牲的「四萬義軍」,他告誡文武官吏要「戮力掃攙槍」,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還是勉勵人民參戰。由於深入人民生活,並投入實際鬥爭,這就使他寫出了《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精神的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如他的詩歌《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在這首詩歌當中,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通過遠眺,想到了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社會狀況,從而憑依窗軒,胸懷家園,不禁涕淚交流。

又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而在這首詩中,由於聽到朝廷收復失地的訊息而驚喜若狂。

這兩首詩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時所作。由於安史之亂,社會顯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社會歸於安定。因此當他想到國家遭殃,戰火不熄,生靈塗炭的時候就流淚不止,而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於是又喜極而泣,不能自抑。

可見,杜甫的憂來自於國家,喜亦是來自於國家。

3、759年七月,杜甫棄官於這年年底到達成都,在成都西郊蓋了一所草堂,開始他最後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經常過著「生涯似眾人」的日子。他愛和勞動人民往來,而憎厭官僚,所以說:

「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歸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還因為避臧介之亂而捱了五天餓。

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苦,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在關懷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時也從不曾忘記或放鬆自己的創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間,他寫了一千多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遭田父泥飲》、《諸將》、《秋興》、《歲晏行》等都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

4、病魔纏繞。杜甫於九月到達雲安,因病不能前進,直到次年暮春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滿兩年,創作十分豐富,成詩四百餘篇,佔杜詩全部的七分之二強。

詩中歌詠了夔州窮苦的勞動人民,描繪了這裡險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動亂和對於長安、洛陽的思念,懷友憶舊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壞,瘧疾、肺病、風痺、糖尿病等不斷纏繞他。

二、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1-2]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遭遇綁架時的自救辦法是什麼,如果不幸遭遇綁架,應採取什麼有效的自救方法?

有預謀地綁架孩子作為人質,以獲取經濟利益或是出自報復,或是在重大犯罪行為發生以後,歹徒為了能夠順利脫逃,攫取孩子作為人質,以威脅追緝人員。這些事件也會發生。切記 放學時,如果事先沒有得到父母交代或同意,不要讓其他人接走,如有陌生人來接,應立即向老師報告。外出務必要告訴父母行蹤,最好結伴而行,晚上更不...

如果不幸遭遇綁架,應採取什麼有效的自救方法

綁架 是一種惡性犯罪行為,其手段十分惡劣,往往使用暴力,對青少年的身心摧殘更是十分嚴重。一般說來,綁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索取高額錢財,其作案手段除了少數強行劫持外,更多的是採取誘騙的方法。因此,青少年朋友們對一些突如其來的 熱心人 陌生人,要多加小心,不要輕易跟他們走,以免落入 虎口 如果萬一不慎落入...

有不幸遭遇卻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偉人

莫扎特呀。神童一個。可是他的童年並不幸福。他被 長輩 大主教科洛雷多 控制著。後來他離開了那個地方,不久後他的身體就衰弱了。這一輩子才活了三十五歲。還有肖邦,他離開自己的祖國去外地時,就碰到了 華沙 自己的國家 起義 然後華沙失敗了。他很悲痛,為自己的了很多作品。後來,因為一直想著自己的祖國,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