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 元宵的內容,關於春節 元宵的內容

2021-07-03 06:22:18 字數 5488 閱讀 5914

1樓:

元宵節的內容如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樓:峰何以笙簫默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

元宵節起源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元宵習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

閩南歌謠 《元宵月正圓》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3樓: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

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

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4樓:可愛夏兒

元宵節名字的來歷: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

5樓:蒲墨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繼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傳統習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鬧花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猜燈謎

打燈謎,是元宵節的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偷青菜所謂「偷青」,即是偷人家菜園子裡面的青菜。據記載,一遇元宵佳節,「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後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一掃而空。」

除了偷菜,人們也還偷燈——送燈或偷燈以祝願生子,《歲時廣記》引《本草》稱,宋時人認為正月十五日的燈盞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婦共同去別人家把燈偷來,放置床下,當月可懷孕。古時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都燃一些用豆麵捏成的或用水蘿蔔刻成的燈,有女子婚後三年不育的,元宵節就上街去偷燈吃,一般偷劉姓和戴姓的,「劉」音「留」、「戴」音「帶」,取其諧音,意為「留住孩子」,「帶上孩子」,雖是迷信的說法,但也喜慶。

6樓:直播大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7樓:春捲不能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8樓:斌少美滋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9樓:肥肥檸檬兒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吃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

10樓:匿名使用者

親,有沒有小學生寫的

11樓:寵寵欲動闖天涯

古往今來,元宵佳節,萬里長空,圓月高照,神州大地,彩燈高懸。人們閤家團聚,共吃元宵,或賞明月、燃花燈、放煙火、舞龍燈、猜燈謎,後來還愛敲鑼打鼓,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元宵節各種活動是全民性的。 元宵節來歷—— 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漢獻帝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大臣周勃、陳平等於正月十五剷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

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   燃花燈放煙火——元宵節張燈結綵,燃放煙火有個動人傳說。

天上的神鳥飛到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天帝震怒,下令天兵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畜通通燒死,把財物全部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無辜百姓受難,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人間,告訴人們趕快設法自救。

有個老人想出法子,讓人們在十

四、十五、十六連續三天掛彩燈,放煙火,燃爆竹,造**間遭劫難的假象。天帝高坐天堂,看到人間連日火光熊熊,煙霧瀰漫,以為人畜和財產已化為灰燼,已報了神鳥之仇,便放下心來。從此,每逢正月十五燃花燈放煙火成為習俗。

吃湯圓——   元宵節有閤家共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湯圓」,以糯米粉為皮,以白糖、棗泥、芝麻、豆沙等為餡,或湯煮或油煎。吃元宵象徵家庭成員團團圓圓,寄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現在商場中有南北方各種風味的元宵**,購買十分方便,當然也可自家制作,邊做、邊煮、邊吃。家做元宵時,主婦喜歡將一兩個硬幣放入餡中,吃元宵時,誰吃到誰有福。主婦大都暗中讓長輩吃到,以便共祝健康長壽。

換花——   元宵佳節,海南的府城有一個獨特的換花活動。原先為換香火活動,當晚,男女老少燒香敬神,祁福消災。人手一把香,遇到親朋好友,也敬獻幾支,祝他好運。

改革開放之後,移風易俗,改為換花,更富浪漫氣息,大受青年男女的喜愛。夜幕降臨,皓月當空,華燈齊明,街頭巷尾,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靚妹帥哥,互送鮮花。元宵換花為未婚男女提供了交友和物色物件的機會。

今年換花地點,除了府城,還在萬綠園設點。換花成了海口市人民鬧元宵的一項主要活動內容。望採納

關於春節 元宵的中華經典名篇,關於春節 元宵的中華經典名篇

迎春歌袁巨集道 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 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額羅鮮明扮綵勝,社歌繚繞簇芒神。緋衣金帶衣如鬥,前列長宮後太守。烏紗新縷漢宮花,青奴跪進屠蘇酒。採蓮盤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雙雙。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假面胡頭跳如虎,窄衫繡褲槌大...

收集春節元宵節對聯及詩各一,關於春節元宵節的詩詞對聯燈謎傳說故事

春節 1 對聯 羊歲展巨集圖,萬里江山刊畫卷 猴年鋪錦繡,九州歲月燦輝煌。反腐倡廉,風清月朗人心暖 滅蠅打虎,國泰民安氣象新。2 詩詞 1 元日。宋代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2 新年作。唐代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元宵節 1 對聯 1 賞燈極樂繁華地 秉燈同遊不夜天。2 ...

春節,元宵節的來歷,春節和元宵節的來歷是什麼?

總之歷史很悠久啦!下面的連結可以看看。春節和元宵節的來歷是什麼?有關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為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稱元夕 上元節。因有觀燈習俗,又稱燈節。佛教文化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