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社會重大問題和發展需求,怎樣使自己適應社會需求

2021-07-27 16:32:08 字數 5298 閱讀 8932

1樓: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全國性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突出的經濟問題,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難點,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業不足的困擾。在我國,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引起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和改革的深化,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特點問題和經濟理論研究中的難點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化對知識經濟發展條件下就業理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如今,社會經濟條件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關於就業方面的理論體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目前在知識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確地把握馬克思的有關經濟理論,並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創新就業理論,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202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有所不同,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迴流」潮,中小城市開始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而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數量幾乎都是供過於求,大學生畢業後,幾乎都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針對這一現狀,我國現階段就業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主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一是加速戶籍改革以實現要素充分流動;二是大力發展教育以提高勞動者人力資本素質;三是強化市場就業保障以降低勞動力失業風險。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聯絡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絡和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事物是普遍聯絡,聯絡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新事物的發展是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必然會戰勝舊事物,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把握這一規律對於我們再現代化程序中創新、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階段;同時,要有創新精神。

因此,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首先,我們應該以聯絡的觀點看分析為何會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一)聯絡是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絡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

從大學生教育方面來看,高校普遍擴大招生,擴招後優質辦學資源被快速稀釋。各校的辦學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養模式的僵化,學校責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養的質量、結構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過快的教育規模擴張速度影響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

這也是大學生在社會上競爭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從大學生本身來說,大學生本身的就業觀念出現錯誤,一大部分認為,大學生的工作應該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資、待遇還要好才符合他們的學歷,他們把自己的學歷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門檻,不願意去從事那些本身是勞力的工作。

(二)聯絡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的相互聯絡之中。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

從社會的大背景來分析,這幾年來雪災、**、全球金融的次貸危機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織發生,這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並構成了當前就業面臨著緊張、急劇的局面。現在我國是處於經濟的轉型期間,農村富餘勞動力以及市場競爭產生了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加上,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更是衝擊著整個市場的容納能力。接著,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差異;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三產業的發展部充分,相當限制了就業的機會。

以上的原因可以說是分別體現了聯絡的客觀性、普遍性。其次,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其實,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的話,會發現:

這是大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為自己在當今的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創新的一條出路,我們可以長久觀察發現,大學生做的這些工作並不只是單純的一份生計,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識,創新能力發展了一家一家的連鎖,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用馬克思的聯絡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會發現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發展的因素。由聯絡的觀點我們可以瞭解到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是由時代的客觀性以及影響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發展觀點的指導下,大學生就業困難另闢蹊徑更是具有對社會的發展的創新。因此解決問題的對策也應該從聯絡、發展的層次出發。

事物是普遍聯絡和發展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是在永恆發展的,大學生就業困難是我們的現實問題,但是,不會永遠是社會問題。

2樓:土流集團

社會熱點事件普遍是指在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參與討論、激起民眾情緒,引發強烈反響的事件,通俗點說就是被很多人熟知且討論的事件

怎樣使自己適應社會需求

3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產生一個適應社會的問題。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關係密切。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個社會適應良好的人;一個社會適應不良的人,心理健康肯定會受到影響。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改革的深入進行,必然帶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如果我們不加強學習、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會造成社會適應不良,也會損害心理健康。

我們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為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各個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衝擊,如國有企業的改革,帶來了下崗失業的問題;住房制度的改革,使得人們要花錢購買或租用住房;教育體制的改革,上大學要交學費、畢業不包分配等。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轉變觀念,適應社會的變化,就會引起很大的心理困惑和煩惱。此外,由於社會的高速發展,都市化程序的加快,帶來的環境汙染、人口的大量流動、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等也導致心理問題的增多。

面對現代急劇發展變化的社會,只有努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才能維護心理健康。

如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呢?

適應社會環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改造社會環境,使社會環境適合人們的需求;另一種是改造人們自身,去適應社會環境的要求。無論哪種形式,最後都要達到環境與人們自身的和諧一致,我們才能健康愉快地生活。

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具體方法有:

①要主動接觸社會環境、積極適應社會環境。首先要主動地投入到社會環境中去,不管現實環境多麼令人不愉快。只有接觸環境,才能認識環境和適應環境。

最好的辦法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目的地進行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意識地鍛鍊自己,這樣可以進一步認識自己,認清自己在社會環境中所處的位置。適應社會環境還分為主動適應和被動適應。被動適應會表現出對環境的無可奈何,產生消極、憂鬱、焦慮,甚至逃避的負性情緒。

主動適應則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無限的創造力,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從而產生積極向上、愉快、滿意、充實的正性情緒,這不僅能夠使我們很好地適應環境,也有利於身心健康。

②要積極調整自我,提高應對的技巧。在接觸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或產生社會環境和自身條件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如果我們能夠審時度勢,選擇有利的環境條件,抓住機遇,同時能夠積極地調整自我,學習有關的技能,提高應對的技巧,這樣我們就能較快、較好地適應環境,並且取得成功。

③要利用社會支援系統,積極尋求幫助。人們在積極地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出現各種心理上的苦惱與困擾。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除了及時地進行調整自我之外,有效地利用社會支援系統,尋求他人的幫助也很重要,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

有社會的支援,有親朋好友的幫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因此,我們要學會利用社會支援系統,幫助自己適應社會。

心理適應能力

心理適應能力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對未來複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只有具備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才能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然而,由於現有教育條件與生活環境的侷限,在校中小學生中因心理素質較差而導致適應水平偏低或適應不良,學生面臨新的學習環境和人際環境的變化所出現的不適應的問題。

心理適應在心理學裡通常是指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人們通過自我調節系統做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的要求,使主體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這說明,適應現象是伴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出現的,由於人們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經常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每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會產生不斷適應新環境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適應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隨時都要面臨的任務,也是人應當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正因為如此,當前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心理適應能力的培養備受關注。

二、怎樣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

(一)人擁有突破困境的自由

從心理學上講,人的心理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生活在具體的客觀環境中,對各種現實地反是非曲直,不是照鏡子似的消極被動地反映,而要經過主體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來能動地反映。由於每個人內部的特點不同,即已有的知識經驗、個性傾向性,如需要、動機、理想、信念、世界觀等不同;個性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以及反映事物時的心理狀態不同;同樣環境下,對同樣客觀現實的反映不盡相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生活時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對同一客觀現實的反映也不盡相同。

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出積極主動的反應,以良好地適應環境。

我們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學會在繁雜的外界環境中整理、分辨、選擇、迴避,更精確、更有效地把握現實環境中有利於自己生存發展的資訊;更善於抓住複雜事物的關鍵,認識事物的本質,淘汰那些與我們生存發展關係不大的無用的刺激。那麼,我們就會擁有突破困境,把握成功的自信與自由。

(二)發展是積極的適應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環境的適應,從適應的方向上看大體上有兩種:

一種是消極的適應。這種適應是人與環境的消極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認同、順應了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壓抑了自身的積極因素,即自身的潛能,違背了人的心理髮展方向。

其結果是環境改造了人,而人未發揮自己對於環境的能動作用。例如,人在遭受了挫折的環境下,採取的消極的悲觀態度等。這些人都是以壓抑自己的潛能,犧牲個人心理機能和品質的發展為代價,這種對環境的適應是退化,而不是發展。

另一種是積極的適應。積極的心理適應是個體在客觀環境中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與環境的不適應行為,增強個體在環境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使自身得到發展。任何環境中都存在著有利於個人成長的積極因素和不利於個人成長的消極因素。

積極的適應是要正確地分析自身的特點及環境的特點,從對這二者的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長點。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談到成長與環境的關係時說:"環境的作用最終只是允許他和幫助他,使他自己的潛能現實化,而不是實現環境的潛能。

環境並不賦於人潛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態具有這些潛能,屬於人類全體成員,正如他的胳臂、腿、腦、眼睛一樣。"馬斯洛的觀點雖然強調人的先天因素,但他給我們以啟示:每個人都存在著潛能,環境只是才能發展的條件,而不是"種子"。

我們對其理論的補充和修正是:潛能發揮的重要條件是個人的實踐,個人在具體環境條件下的能動地活動。將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個性中的積極因素統一在自己能動地實踐活動中,人就獲得了一種積極的適應。

發展是人對環境的積極適應,我們所提倡的正是這種積極的適應。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個體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適應的關鍵是內部心理活動的自我調節。教師採取心理輔導與諮詢的方式,幫助適應不良的學生提高適應水平。根據對心理適應內部機制的分析,增強心理適應能力的幾項建議:

1.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面臨新環境的變化,要能夠儘快瞭解新的要求,明確新的努力方向。

2.對自己要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瞭解自己不適應的表現和存在的差距,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做到自尊、自愛,對自己始終充滿自信

如何認識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鉅變。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後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一,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第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第三,中...

如何認識在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中國

社會主義制度想實現的是法制,需要的是民主和公平,檢驗的標準是文明 自由和誠信。如何認識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在中國正確運用和創造性發展的結果,又以其獨創性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

未來社會還可能發生哪些重大變化,中國社會面貌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

隨著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制度化,我們日後的一言一行或許都會影響到我們的信用記錄!隨著交通違法違規資訊 欠繳電氣費 竊電 以虛假資料違規套取公積金等內容也納入了信用考核體系,這就意味著以後制約我們言行的事情將會越來越多,個人信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的作用也將越來越重要!我國社會轉型初級社會群體發生了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