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在古文中怎麼解釋,古文中“所以”怎麼解釋?

2021-09-08 07:56:09 字數 4306 閱讀 2387

1樓:

意思:儀範;規範,行為模式.準則,規章;法則。

現義:規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裡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規則具有普遍性,規則也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

它存在三種形式:明規則、潛規則、元規則,無論何種規則只要違背善惡的道德必須嚴懲不貸以維護世間和諧;明規則是有明文規定的規則,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侷限性;潛規則是無明文規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無侷限性,可彌補明規則不足之處;元規則是一種以暴力競爭解決問題的規則,善惡參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1. 儀範;規範。唐 李群玉《湘中別成威闍黎》詩:

“至哉彼上人,冰霜凜規則。” 田北湖《**章源流》:“儒家從事於文字……自立經學,舉史氏之遺軌,依《爾雅》之末流,兼循途徑,不失規則。

”2. 規章;法則。明 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九:

“在京各衙門,仍照軍民糧運見行規則,刊刷易知單冊,給與納戶,以便交納扣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不講別的,偌大的一個局,定那章程規則,就很不容易。

” 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沒有修煉仙丹,自然的規則,一定要使我老下去。”3.

整齊。合乎一定的方式。冰心《兩個家庭》:

“隨後,我又同 亞茜 去參觀他們的家庭,覺得處處都很潔淨規則,在我目中,可以算是第一了。” 蕭軍《八月的鄉村》:“天的周垂,電光玩笑一樣,接連地拋動不規則的火帶。

”4,行為模式.準則。調整社會關係,具體規定權利和義務以及具體後果的準則,或者說是對一個事實狀態賦予一種確定的具體後果的各種指示和規定。

《史記》中所指的“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觀”就是這個意思。

2樓:xuxu九轉

“規則”在古文中主要有兩個意思:

1. 儀範;規範。

【例句】唐·李群玉《湘中別成威闍黎》詩:“至哉彼上人,冰霜凜規則。” 田北湖《**章源流》:“儒家從事於文字……自立經學,舉史氏之遺軌,依《爾雅》之末流,兼循途徑,不失規則。”

2. 規章;法則。

【例句】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九:“在京各衙門,仍照軍民糧運見行規則,刊刷易知單冊,給與納戶,以便交納扣除。”

現代漢語中,“規則”,是指執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裡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規則具有普遍性,規則有時也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

它存在三種形式:

1、明規則:是有明文規定的規則,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侷限性;

2、潛規則:是無明文規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無侷限性,可彌補明規則不足之處;

3、元規則:是一種以暴力競爭解決問題的規則,善惡參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3樓:竹簡飄墨

意思:儀範;規範,行為模式.準則,規章;法則

文言文斷句規則

4樓:super神熾天使

文言文的斷句與標點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

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絡。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範,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

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 (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

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誌。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

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幹、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3)、找頂真,定句讀。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

“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4)、據排偶,定句讀。

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5)、依總分,定句讀。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6)、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7)、察反覆,定句讀。

反覆,特別是間隔反覆,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覆,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5樓:你的幾吧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2. 聯絡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4. 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7.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9.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古文中“所以”怎麼解釋?

6樓:陶陶

古文中“所以”的解釋是:

表示什麼的原因: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

表示用來:用此,其〈李廣〉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注音:suǒ yǐ

出自:宋蘇洵《幾策·審勢》有記載:“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例句:(1)...的原因: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韓愈《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紅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願聞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問其所以,都是黃河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用來:

《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宋蘇洵《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明袁巨集道《虎丘記》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

7樓:朋秀愛薩棋

1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2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3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8樓:雀懷雨前夏

所以,古意:1.緣故2.表原因的虛詞3.用來,靠他來......

一般的古文用第3個

9樓:己秀榮帖妍

1因此,表解釋2“

所”字結構,不譯

3“用來”-----例:師著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惑的

10樓:閃士恩儲醜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古文中所以有幾種解釋?謝謝!請結合例項說明

基本解釋 1 今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 因為 連用 古 的原因 例句 1.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2 2.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忘乎所以 3 所用 用來 3.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 緣故 4.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

古文中羨字的幾種解釋,古文中「羨」字有幾種解釋?

1 因喜愛而希望得到,如 臨淵羨魚。說文 羨,貪慾也。2 盈餘,餘富,豐裕,如 以羨補不足。孟子 滕文公下 又如 四方有羨。詩 小雅 十月之交 又如 羨力 多餘的力量 羨田 餘田,指不納租稅的私墾田地 羨溢 富饒豐足 鈞 均 羨不足。管子 國蓄 3 超越,蓋過,如 德隆乎三皇,功羨於五帝。司馬相如 ...

古文中解釋為依舊的有什麼,古文中解釋已經的字有哪些

依舊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古文詞彙,只不過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罷了。如 南史 樑昭明太子統傳 天監 元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子。時年幼,依舊居內。唐 趙璜 題七夕圖 詩 明年七月重相見,依舊高懸織女圖。清 孫枝蔚 避亂贈劉二含哲 詩 桂花依舊身無恙,聽說 長安 血似池。古文中,與依舊近義的還有 如故 史記 張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