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當中的冠有幾種意思?恩,就這樣,速度碼

2021-09-20 09:02:02 字數 8595 閱讀 5719

1樓:葬禁凡

[①][guān]

[《廣韻》古丸切,平桓,見。]

(1)帽子的總稱。

(2)特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禮帽。

(3)物體的頂端部分。

(4)指突起象帽子的東西。

(5)古代貴族戴的普通帽子。

[②][guàn]

[《廣韻》古玩切,去換,見。]

(1)戴帽子;戴。

(2)指使人戴上帽子。

(3)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 冠。一般在二十歲。

(4)泛指成年。

(5)謂超出眾人,居於首位。

(6)謂加在前頭。

(7)尊崇。

(8)覆蓋。

(9)貫穿;貫通。

2樓:子房志亡秦

3樓:gcl郭昌立

①《名》帽子。《屈原列傳》:「新沐者必彈~。」

②《名》鳥類頭頂上突出的肉或翎毛。《促織》:「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上,力叮不釋。

」【辨】冠,冕,巾,弁,帽。「冠」是帽子總稱。「冕」是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巾」是紮在頭上的織物。「弁」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帽」是後起字。

guàn

①《動》戴帽子。《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切雲之崔嵬。」

②《名》古代的一種禮儀,男子二十歲束

古文中的冠有幾種讀音?分別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冠」有兩個讀音,為[guān]和[guàn]冠[guān]:帽子;突起像帽子的東西;頂端冠[guàn]:戴,戴帽子;超出眾人,超過,位居第一;加在前頭冠[guān]

1、帽子:怒髮上衝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頂端:群芳之冠;冠石

3、突起像帽子的東西:樹冠;花冠;冠珥

冠[guàn]

1、戴,戴帽子: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2、超出眾人,超過,位居第一:將軍勇冠三軍,才為出世,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3、加在前頭:冠頭(加在前頭);冠序(在書前加序言);冠篇(寫序言);冠以題辭

5樓:軒舞夢

古文中的冠有2種讀音,詳解如下:

冠 [guàn]

〈動〉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又如:沐猴而冠;冠帶(戴帽繫帶子。借指穿著官服);冠巾(戴上帽子、頭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禮義的人)

超出眾人;超過;位居第一 [precede;crown with;surpass]

位冠群臣,聲施後世。——《史記·蕭相國世家》

將軍勇冠三軍,才為出世,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冠帶醫生(大醫院有稱職的醫生);冠首(位居於眾人之上);冠絕(遙居首位);冠倫(蓋過同輩)

加在前頭 [precede]。如:冠頭(加在前頭);冠序(在書前加序言);冠篇(寫序言);冠以題辭

〈名〉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一般在二十歲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上》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弱冠弄柔翰。——左思《詠史》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而冠,並賜以字);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冠歲(男子二十歲);弱冠(剛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排於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設六部,以吏部為首);冠族(顯貴的豪門世族);冠首(首位)

勝利的獎賞或榮譽的標誌,尤指代表運動中獲得冠軍的稱號 [champion]。如:奪冠

[語]∶冠詞的簡稱 [article]

另見 guān

冠 [guān]

〈名〉(會意。從「冖」( 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製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同本義 [hat]

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

冠至尊也。——《禮記·問喪》

緇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

怒髮上衝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 晁錯《論貴粟疏》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衣冠整齊;怒髮衝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

頂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於地的大石)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cap-like object]。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鏽病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聊齋志異·促織》

如:雞冠

另見 guàn

6樓:匿名使用者

[guān] 帽子:衣~。~戴。~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

[guàn]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超出眾人,居第一位:~軍。;姓。

古文中"寇"有哪幾種解釋?

7樓:意匠

古文中"寇"的解釋:

強盜,盜匪。《荀子·王制》:「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回之道也。」

答入侵者,來犯者,敵人。《餚之戰》:「墮軍實而長寇仇。」

入侵,侵犯。《公輸》:「然臣**……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賊兵、敵軍。《資治通鑑》:今寇眾我寡。

寇,漢字註解:

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姓氏。寇字本義是盜匪、侵略者,也指敵人,或是侵略者來侵犯,也可以指姓氏。

在文言文中,既字有多少種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既】 jì

本義:吃罷,吃過。

〈動詞〉

既,小食也。——《說文》。羅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許訓既為小食,義與形不協矣。」

君既食。——《禮記·玉藻》

不拜既爵。——《義禮·鄉飲酒禮》

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預注:「既,盡也。」

其合相當如襲闢者,日既是也。——漢· 王充《論衡》

完畢,完了。

既而曰。——《公羊傳·宣公元年》。注:「事畢也。」

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穀梁傳》

董澤之蒲可勝既乎。——《左傳·宣公十二年》

藪澤肆既。——《國語·周語》

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莊子·應帝王》

既濟(六十四卦之。離下坎上。意指萬事皆濟)

既冠之後(成年之後。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副詞〉

已經。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戰國策·燕策》

既其出。——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既加冠。——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既成(已經完成)

既位(已就其位)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賓客稱主人優厚待客的客氣話)

不久,隨即。

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韓非子·內儲說下》

昔李斯與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鹽鐵論·毀學》

〈連詞〉

「則」、「就」、「那麼」相呼應,相當於「既然」。

既定策則僕須急歸營。——梁啟超《譚嗣同傳》

既以(既然已經)

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不然的話)

跟「且」、「又」、「也」、「還」等詞配合,表示同時具有兩種情況。

屈平既嫉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既高且大

既快又好

既堅持原則,又靈活運用。等等

古文裡「至」有幾種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至1.到;達到。《詩·秦風·渭陽》:

「我送舅氏,曰至 渭 陽。」《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至春,果病;四月,洩血死。」《漢書·匈奴傳上》:

「近倖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十百人。」

2.來;去。《書·君奭》:

「天休滋至。」《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 桓王 之失 鄭 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荀子·致士》:「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不亦難乎!」 漢 劉楨 《贈五官中郎將》詩:

「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過彼 豐 沛 都,與君共翺翔。」《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遣 諸葛亮 自結於 孫權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魯肅 〕且問 備 曰:

『 豫州 今欲何至?』 備 曰:『與 蒼梧 太守 吳巨 有舊,欲往投之。

』」3.古代卜辭的一種。《周禮·春官·大卜》:

「以邦事作龜之八命……六曰至。」 鄭玄 注:「國之大事,待蓍龜而決者有八,定作其辭,於將卜以命龜也。

鄭司農 雲:『……至,謂至不也。』」 孫詒讓 正義:

「不,與否同。雲『至,謂至不也』者,謂卜人來至否也。」

4.施行;通行。《逸周書·度訓》:

「罰多則困,賞少則乏。乏困無醜,教乃不至。」《禮記·樂記》:

「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鄭玄 注:「至,猶達也,行也。

」《史記·樂書》引此文, 張守節 正義:「樂行主和,和達**無復怨怒也;禮行主謙,謙達**不爭競也。」

5.古代以冬至、夏至為二至,亦統稱「至」。《左傳·僖公五年》:

「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杜預 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

」 孔穎達 疏:「冬之半,夏之半,晝夜長短極。極訓為至,故冬夏之半稱冬夏至也…… 鄭眾 雲:

『以二至、二分觀雲色。』」《左傳·昭公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

」 杜預 注:「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

「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日至……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日至。」參見「 冬至 」、「 夏2至 」。

6.大。《易·坤》: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易下》:「至,亦大也。

《爾雅》曰:『晊,大也。』 郭璞 作『至』。

《釋文》曰:『晊,本又作至。』 鄭 注《哀公問》曰:

『至矣,言至大也。』 高誘 注《呂氏春秋·求人》篇及《秦策》並曰:『至,大也。

』至哉,猶大哉也。」

7.深。《國語·晉語一》:「日,君以 驪姬 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韋昭 注:「至,深也。」

8.界限。參見「 四至 」。

9.達到極點。《國語·越語下》:

「陽至而陰,陰至而陽。」 韋昭 注:「至,謂極也。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朱熹 集註:

「至,極也。」《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

」 張守節 正義:「至,極也,極則反也。冬至,陰之極;夏至,陽之極。

」10.多以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猶言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確的,最誠摯的,最微妙的,等等。參見「 至駿 」、「 至德 」、「 至理 」、「 至情 」、「 至機 」。

11.猶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文子·自然》:「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不博者,不可與言至。」《淮南子·本經訓》: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之於詳,未可與言至也。」 高誘 注:「至,至德之道也。

」12.猶至人。《鶡冠子·能天》:「道者,聖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 陸佃 解:「吏,猶任也。不離於真謂之至人。故道者,聖人之所吏,至人之所得也。」

13.準則。《逸周書·常訓》:「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上賢而不窮,哀樂不淫,民知其至。」

14.得當;恰當。《荀子·正論》:「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楊倞 注:「至不至,猶言當不當也。」

15.善;善於。《周禮·考工記·弓人》:

「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 鄭玄 注:「至,猶善也。

但角善,則矢雖疾而不能遠。」《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殺之危之,飢之渴之。

用民者將致之此極也。」 尹知章 注:「至,善也。

夫善用人者必以法。其不從法,甚者危殺之,其次勞苦飢渴之。將欲用之,必致此極。

」16.親近。《詩·小雅·蓼莪》: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 馬瑞辰 通釋:「《說文》:『親,至也。

』又曰:『寴,至也。』靡至,猶雲靡親耳。

」《禮記·坊記》:「昏禮:壻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

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鄭玄 注:

「不至,不親夫以孝舅姑也。」一說,至,歸。見 朱熹 《詩集傳》。

17.真摯;誠摯。 清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親」:「情意懇到曰至。」參見「 淳至 」、「 純至 」。

18.周備;周到。《詩·小雅·賓之初筵》:

「烝衎烈祖,以洽百禮,百禮既至,有壬有林。」 朱熹 集傳:「百禮,言其備也。

壬,大;林,盛也。言禮之盛大也。」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

「侍郎精忠大節,感通神明,某又安忍致害邪!特見備禦未至,恐後復有來者,故相報耳。」 宋 陳亮 《酌古論四·李愬》:

「吾之待 佑 者如此其厚也,全 佑 者如此其至也。」

19.遍;普遍。《荀子·正論》:「 湯 武 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20.充分,充足。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鄒陽 之說 吳 樑 ,喻巧而理至,故難危而無咎矣。」

21.過分。《莊子·人間世》:

「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 王先謙 集解:「克求精核太過,則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應。

」 劉武 補正:「剋核太至,言事考慮成敗太過。」

22.眾多。《孟子·滕文公下》:「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趙岐 注:「至,眾也。田疇不墾,故禽獸眾多。」

23.副詞。極;最。

《荀子·正論》:「罪至重而罰至輕,庸人不知惡矣。」 漢 枚乘 《七發》:

「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強起嘗之乎?」 晉 李密 《陳情事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 元 嶽伯川 《鐵柺李》第一折:「我要禁持你至容易,只消得二指闊紙提條。」

24.副詞。止;僅。

《韓非子·初見秦》:「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 高亨 《諸子新箋·韓非子》:

「至,止也。」《史記·禮書》:「社至乎諸侯。

」至,《荀子·禮論》、《大戴禮記·禮三本》均作「止」。 唐 劉餗 《隋唐嘉話》捲上:「 貞觀 四載,天下康安,斷死刑至二十九人而已。

」25.副詞。一定;必。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春秋》紀纖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

「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可於眾人之聽,不至繁文稠辭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計。」《漢書·匡衡傳》:「 衡 曰:

『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

26.副詞。表示出乎意料。猶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

27.連詞。提出突出事例,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猶甚至,竟至。《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

」 明 王守仁 《大學問》:「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

28.連詞。表示另提一事。

《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

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淮南子·說山訓》:

「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克。」《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王 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29.連詞。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結果。

猶以至,以至於。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讎。

」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明《史記》者,專 徐 鄒 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 應蘇 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至見 服虔 、 張揖 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雅》而不屑。」

說這個字的古文有幾種說法,說用文言文有哪些說法

參考 文言文說的含義多樣,有曰 形象表達說的形態。有稱言 即寫下來的表達詞彙稱言。不記錄下來的說叫語。基本是以上多常用。其它用法為另有特殊用途說法。如皇帝說話為 金口開 曰 語 言 道 說 話 斥 謂 語 呵 問 說 說 這個字的 古文 有幾種說法 拼 音 shu yu shu 部 首 訁 筆 畫 ...

文言文的體裁有幾種,分別是什麼,古文體裁有多少種?

文言文的體裁,和現代漢語文章一樣,也分為記敘文 議 和說明文三種,其中散文不論是寫景的還是抒情的,都歸到記敘文中。文言文的體裁有幾種,分別是什麼 文言文的體裁有神話 寓言 傳 序 文 記 論 疏 書 賦 說 表 銘 散文 駢文等等語文課上應該有說啊 古文體裁有多少種?古文體裁有論辨 序跋 奏議 書說...

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的文言文翻譯這句話

你好 一,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一句出自宋 歐陽修 偃虹堤記 譯文為 這也是滕太守擔心的原因,所以讓我寫篇紀念文字給後人。二,附文章譯文 1,原文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 洞庭之圖來告曰 願有所記。予發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