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城中段的具體位置在哪,秦長城西段的具體位置在哪?

2021-12-20 13:59:44 字數 5008 閱讀 4712

1樓:漫閱科技

位於內蒙古及河北境內的中段長城,過去大多認為是在張家口附近地區,將原趙、燕長城聯結起來,並加以修繕,就是蒙恬所築的秦長城。但通過近年來的考古勘察調查報告卻可以看出,秦長城並不如此簡單。它不僅利用了原趙、燕長城,而且還在其以北修築了新的長城,形成大縱深、有多道陣地的防禦工程體系。

中段長城的走向和具體位置是:最北一道西起內蒙古杭錦後旗西南的敖龍布魯格附近地區(漢時為雞鹿寨),向西北行,至石蘭計山口(高闕)與原趙長城相結,由今固陽、原趙長城東端,繼續向東延伸,經武川北至察哈爾右翼中旗一帶。另外又從更北的四子王旗開始,向東經商都、化德、康保、太僕寺旗,越閃電河,再經多倫、圍場、赤峰、敖漢旗、庫倫旗進入遼寧境內。

✿漢長城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並完善的?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導致秦王朝的覆滅。接著又發生了劉邦、項羽爭奪全國領導權的楚漢戰爭,直到漢高帝五年(前202),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失敗自刎後,漢高祖劉邦才重新統一了中國。與此同時,我國北部的匈奴族,也在冒頓單于領導下,以武力統一了我國北部蒙古,建立起一個東盡遼河、西逾蔥嶺、南臨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有」控弦之士三十萬」的強大奴隸制軍事政權。

公元前201年,冒頓率軍南進,攻略馬邑(山西朔縣),」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山西太原)下」,深入長城之內三四百公里。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上迎擊,因初戰小勝輕敵,於次年初被包圍於白登(山西大同東北15公里),幾乎被俘,後以重禮行賄,才得以出圍返回。漢王朝統治集團,重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遂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實施戰略防禦。

同時對內部採取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的措施,整軍經武,積蓄力量,作戰略轉變的準備工作。經過文、景兩代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社會經濟已有了大的發展。不僅」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且」眾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群」,有了進行戰爭和組建騎兵大兵團的物質條件。

漢武帝於是轉變戰略,開始實施反擊。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匈奴進攻上谷、漁陽,漢武帝為爭取主動,採取了胡騎東進、漢騎西擊的方針,派衛青等率主力部隊由雲中(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出發,沿黃河河套北岸西進,至高闕後折而南下,大破匈奴軍,盡復河南地。於是」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而為固」。這次主要是修繕秦沿黃河長城及高闕一線長城,其目的不是滿足於既得勝利,據秦長城實施防禦,而是為進一步奪取陰山山脈做必要準備。

陰山山脈地區,」東西千餘里,草木繁盛,多禽獸」,匈奴軍」依阻其中,作弓矢,來出為寇」。不奪取該山,仍難真正解決邊境的安全問題。為了徹底擊敗匈奴,漢武帝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聯合月氏、大夏和烏孫等政權,並」西置酒泉郡以隔絕胡(匈奴)與羌通之路」,一方面派衛青、霍去病等,率10萬以上的騎兵大兵團,連續發動四次大的戰役,遠出長城之外兩千餘里,大破匈奴軍,終於迫其」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

至此,作為匈奴南進的主要戰略基地的陰山山脈,完全被漢王朝所控制。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為鞏固已經取得的戰果,漢武帝又下達了在陰山以北修築長城的命令。

太初三年(前102),」漢使光錄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障列亭至廬朐,而使遊擊將軍韓說、長平侯衛伉屯其傍使強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澤上。」這條長城因位於陰山以北、原秦長城之外,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武帝外城」。過去對這條外長城沒有進行過實地考察,所以其具體位置與走向鮮為人知。

有人認為」遠及興安嶺山脈」。有人認為根本不是長城外的又一道長城,而是一條與長城走向相垂直的一條行軍道路,這條道路因深入匈奴腹地,不久就被破壞了。有人甚至根本否認有這條外長城。

近年經實地勘察,證實了這條外長城的存在。它是由兩條近似平行的長城組成的複線長城。兩城之間的距離為5~50公里左右。

南面的一條起自武川縣境內,西越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向西北方向延伸,進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北面的一條,東起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西經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再轉向南與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漢長城相連線。至此,漢長城才算修建完成。

秦長城西段的具體位置在哪?

2樓:漫閱科技

關於秦長城西段的具體位置,由於尚未得到考古勘察的證實,各家之說,都是據古籍敘述推斷而來。又因古籍文字極為簡略,有的甚至相互牾,所以說法並不一致。有人認為這段長城主要是利用洮河和黃河為自然屏障,以亭、障為支撐點,塹削山崖,增修堤防,並聯結各點而修建的線式防禦工程,和周威王十八年(前408),秦簡公沿洛河而修建的長城相同。

對西而言,它是秦昭王長城的第一防禦地帶;對北而言,它是大青山南麓原趙長城防線的第二防禦地帶。它南起於今臨洮,與秦昭王長城南端聯結,沿洮河向西北永清、黃河與洮河交會處,再沿黃河經蘭州、靖遠、中衛、中寧、吳忠、靈武、陶樂、烏海、磴口,然後轉東至達拉特旗以東,基本上與秦昭王長城北端相連。

秦長城西段的具體位置在**?

3樓:漫閱科技

關於秦長城西段的具體位置,由於尚未得到考古勘察的證實,各家之說,都是據古籍敘述推斷而來。又因古籍文字極為簡略,有的甚至相互牴牾,所以說法並不一致。我們認為這段長城主要是利用洮河和黃河為自然屏障,以亭、障為支撐點,塹削山崖,增修堤防,並聯結各點而修建的線式防禦工程,和周威王十八年(前408),秦簡公沿洛河而修建的長城相同。

對西而言,它是秦昭王長城的第一防禦地帶;對北而言,它是大青山南麓原趙長城防線的第二防禦地帶。它南起於今臨洮,與秦昭王長城南端聯結,沿洮河向西北永清、黃河與洮河交會處,再沿黃河經蘭州、靖遠、中衛、中寧、吳忠、靈武、陶樂、烏海、磴口,然後轉東至達拉特旗以東,基本上與秦昭王長城北端相連。

秦長城的起止點在**?

4樓:綏芬河

一、起始點:

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二、介紹

1、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

2、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

3、國,秦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4、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

5、秦長城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長城之說,在時間上難以成立。關於孟姜女的民間傳說,雖然說法種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故事再現了當時數十萬勞工築長城時餐風露宿,艱難地開山鑿石的苦難和犧牲,再現了華夏一族的偉大創造。

三、意義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澱,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裡。

四、保護

秦長城在青龍峽北分水嶺樑頭、慕田峪北蓮花池樑頭一線……後者長裡許,殘高可兩米,橫亙埡口,毛石土築,粗布紋瓦,兩側皆大山,其為秦長城無疑。據考古專家李亞忠介紹說古代防禦外敵入侵,埡口兩邊以山為牆,人馬就很難攀上。由於所處位置相當隱祕,所以儲存最為完好。

此處城牆全為毛石土築,與附近2公里的北齊時期塊石灰縫攔馬牆長城和明長城明顯不同。此次考察發現不僅蓮花池兩側山埡口有遺存,北京司馬臺、白馬關、椴樹嶺等地也有類似發現,但都不如這裡完整和明顯。

五、景觀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儲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頂寬2.

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人們還可以看得出來,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幹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的約有

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幹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晒、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遺蹟,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六、遺址

除了在包頭較早時期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之外,還有一段較為完整的秦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築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臨洮)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的萬里長城,它由寧夏延伸入內蒙古之後,從狼山而東,經由包頭市固陽縣北部的西鬥鋪、銀號、大廟鄉,進入武川縣經大青山東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蹟儲存尚好。

現存的一般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遺蹟,在包頭秦長城內外,留有8-9座古城遺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長城以石築見稱,雄偉壯觀,漢代沿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

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於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陝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於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七、傳說

在固陽縣秦長城紅石板溝段有一處豁口,相傳就是當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點,成為秦長城的一大歷史遺蹟。此傳說是否可信,尚有待於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因為另有一說是,歷史上孟姜女哭倒的並不是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

其根據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它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莊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莊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莊公便到杞梁家中設祭弔唁。《孟子·告子下》又記載淳于髡的話:

「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後人便把「哭夫」的史事改為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型。

唐代《雕玉集》的《感應篇》記載了杞梁妻哭倒長城的完整故事:新婚之夜,秦兵將杞梁抓走,杞梁修長城而亡,葬於長城下。杞妻孟仲姿縫好寒衣送到築長城處,得知丈夫早已去世,葬在長城下。

她悲痛萬分,向城號哭,一時城崩倒塌露出白骨,孟仲姿刺手指將自己的血滴在白骨上說:「若是杞梁的骨,血就流入。」血果然流入白骨,仲姿將丈夫的屍骨葬於燕山長城下。

敦煌曲子《搗練子》就寫道:「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但《左傳》所記杞梁是交戰而死事,比秦始皇築長城早300多年,當時秦長城尚未建造。

大連周邊最大的寺廟有哪些,具體位置在哪

符合條件的有以下幾個。一 蓮花山寺 大連市區內最大的佛教寺院 大連市西崗區迎春路60號蓮花山寺 大連森林動物園北門右側 蓮花山寺介紹 蓮花山寺現為大連市重點佛教寺院,市區內唯一的一所男眾道場。這裡共有四座主要建築物,除去最前面的迎客殿外,其餘三殿分別供奉著四大天王 觀音菩薩以及如來佛祖,所有的雕塑都...

蚌埠學院在哪裡,蚌埠學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在火車站做115,到大學城,再走15分鐘,最後面那個學校就是蚌埠學院。或者在火車站廣場左側,做小公交。207路。到李樓的車,1塊錢,可以做到蚌埠學院門口下。上面說的做108不對,他要去的肯定是大學城的了。老學校裡沒學生了。從體育場坐108路 少年宮門口 到原來的蚌埠高專下車 新校區在大學城,從火車站...

滕王閣在哪裡,滕王閣的具體位置在哪?

知道了,那我們就走近滕王閣吧。滕王閣有很悠久的歷史,這是唐朝時期唐太宗的弟弟為了娛樂放鬆修建的,直至年輕的王勃到了這裡,寫下了一篇滕王閣序,從此王勃與滕王閣一起名震天下,滕王閣自此也就曾為了歷代文人交流 吟詩作畫的地方,所以說王勃與滕王閣都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彼此,他們成就了彼此。滕王閣下面是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