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是不是比喻句,通感是修辭手法嗎 什麼是通感的修辭手法

2022-02-16 05:45:53 字數 6513 閱讀 1480

1樓:水若揚

不是.「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

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

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

先有人類認識事物的感官相通,才有人們心理感知的「通感」,然後有修辭手法的「通感」,「通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普遍的認識活動和心理現象。

2樓:

「通感」在寫作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通感簡單的說就是將人的各種感覺,比如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等等快速移覺運用在作者對事物的看法中。

例如:「你張開懷抱融化了我,你輕拈指尖揉碎了我。」

「手中仍然緊握著當年褪色的痕跡」(齊秦)

我感覺通感不是比喻.比喻應該有本體和喻體,而通感是把自己對事物的一種感覺用另一種感覺表達出來,以達到一種藝術效果,所以不應該算比喻.

這是本人之見,不一定對.

3樓:313傾國傾城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係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4樓:合成氨

通感是比喻的一種。通感又名移覺

5樓:匿名使用者

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

通感是修辭手法嗎 什麼是通感的修辭手法

6樓:僪文賦板惠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收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所以說通感也是一種修辭手法。

7樓:青色琉璃

通感是修辭手法。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8樓:楊來福罕黛

屬於。但一般語法書沒有錄入。通感是憑藉感觸的共用來表達情感的,目的是使情感具體可感,生動形象,這符合修辭手法的特徵。

9樓:應洮步夏

總之,先有人類認識事物的感官相通,才有人們心理感知的「通感」,然後有修辭手法的「通感」,「通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普遍的認識活動和心理現象。【通感也是一種修辭手法。】

10樓:節初蝶苦亭

是修辭手法.

通感是指五官其中一方有感知其餘的都可以感知到.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用到了通感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比如淺紫色的芳香。

修辭通感句子舉例五個? 5

12樓:王王王小六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2、你笑得很甜。

這句話中的「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裡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3、紅杏枝頭春意鬧

用「鬧」字,是想把事物的無聲的姿態描摹成好像有聲音,表示在視覺裡彷彿獲得了聽覺的感受。」這就是通感的手法。此句專寫杏花,以杏花的盛開襯托春意之濃。

詞人以通感手法,用一個「鬧」字,將爛漫的大好春光描繪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4、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

「甘甜」形容味道,哲理用來形容聲音,即通感。

5、花裡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甜味」形容味道,但是這裡卻用於形容花的色彩和感覺,即通感。

有比喻詞而不是比喻句的句子有哪些?

13樓:真的及時雨

一、表示比較的

1、她還像過去一樣愛打球。

2、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美麗。

3、小明長得很像他爸爸。

4、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我們。

二、表示舉例

1、像你這樣健壯的人應該去當運動員。

2、像雷鋒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三、表示猜測:

1、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

2、我好像在**見過你。

3、他臉色蒼白,好像是病了。

四、表示想像

1、天邊的白雲,彷彿被塗上了五彩繽紛的顏料。

2、霧天的樹林彷彿披上了半透明的輕紗。

3、這塊大石頭好像是從天外飛來的一樣,高大突兀,人們把它叫做「飛來石」。

五、一些表達感覺的句子可以歸入通感,也不是比喻句(就比喻和通感這兩種修辭手法的爭論很多,讓人有無所適從之感。)

1、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2、我的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3、聽了老師的誇獎,我的心情像吃了蜜一樣,甜滋滋的。

請問一下這2句是不是比喻句呢?

14樓:上次那號忘了

第一句的「彷彿」雖然有程度上的否定,但也還是比喻句,把感知到的聲音比喻成蟈蟈鳴叫。

第二句是擬人,關鍵是「唱歌」二字。若是比喻的話原句就是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但這裡多了「在唱歌」,所以應該是擬人

15樓:匿名使用者

1.不是比喻句,是兼語句,彷彿不是動詞,而是測度副詞,相當於「似乎」,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或感覺,在語法結構中起著修飾動詞的作用

2.是比喻句,有本體和喻體,也是擬人

16樓:

都應該是

1你已經分析過了

2應該是這樣理解:秋天像河流是比喻,秋天在歌唱是擬人!

17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第一句本體是聲音,喻體是蟈蟈的鳴叫。

第二句本體是秋天,喻體是河流在唱歌。

18樓:百d掌櫃

兩句都是比喻句 1把一種聲音比喻成另一種聲音 2把秋天比喻成唱歌的河流

19樓:匿名使用者

第1句 聲音比做蟈蟈鳴叫的聲音

第2句 秋天比做歌唱的河流

20樓:夢幻g紫蝶

第一句好像是,第二句是比喻+擬人

21樓:亞日力

2第一名中相比較的同樣是聲音,所以不是比喻名。

22樓:巢語夢

1,是比喻;

2,不是比喻,而是擬人和通感!

23樓:

第一句是比喻句,第二句是擬人句

通感的作用是什麼?

24樓:涼風涼雨時秋分

通感是文學理論術語,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通感技巧的作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物件的感悟,克服審美物件知覺感官的侷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25樓:默默她狠傷

通感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是: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比如:

1、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

2、聽到飄渺輕柔的**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

3、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6樓:筆有千秋業

1、解釋通感: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文學藝術創作和鑑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

2、具體作用: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比如: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7樓:匿名使用者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比如: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8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鑑賞中的通感修辭

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其中第四句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後的想象,與首句呼應,從奏樂環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別具一格。初讀第四句,筆者馬上想到了俄羅斯民歌《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詞「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因為它們都非常巧妙地運用了「通感」這一奇特的表現手法,分別以「桃花」、「春光」為意象描寫**,象徵了笙聲或歌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

郎士元詩中的那個「疑」字,更能給人以縹緲的感受,不愧為神來之筆。

「通感」又叫「聯覺」,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其在古詩詞意境的營造上作用甚大。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就是典型的例子。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盛讚其「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認為因用了一個「鬧」字而充分表現出了春天的境界。

面對同一個審美物件,出現了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不僅說明「通感」是外在感覺器官的相互轉移,也能說明外在的感覺決定於內在的審美心理感應。又如杜甫《夔州雨溼不得上岸作》中「晨鐘雲外溼」一句,說的是由於天氣陰溼,傳到雲表的鐘聲甕聲甕氣,不僅聽起來不那麼清脆、響亮,而且有些潮溼(視覺)或溼潤(觸覺)的感覺。

鐘聲本是訴諸聽覺的,因杜甫在具體的天氣陰溼的環境中來感受,鐘聲就從聽覺通向視覺甚至觸覺,這就寫出了對於鐘聲的獨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通感」也有以形狀聲的感覺轉換。如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兩句唱詞:「聲聲燕語明如剪,嚦嚦鶯歌溜的圓。

」其中「燕語」、「鶯歌」都訴諸聽覺,而「剪」是器物,「圓」用於形狀,都屬視覺範圍,怎麼「燕語」會像「剪」,「鶯歌」會成為「圓」呢?原來人們可以從「剪」的形狀上得出銳利、輕快的聯想,從「圓」的形態上獲得珠圓玉潤的啟示。可見,「通感」藝術要在感覺轉換中才能完成。

讀者如果不能產生聯想,甲感覺與乙感覺溝通不了,便不能完成轉換的目的,也就體會不到「通感」的妙處了。

「通感」還有以色寫聲的,如清代詩人嚴遂成《滿城道中》中的「風隨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聲」明明是聽覺,「綠」屬視覺,怎麼「聲」會變綠呢?因為風拂柳絮,婆娑有聲,柳絲飄動,宛若一道綠簾散開,從這綠叢裡發出的聲音也似乎染了綠色。

「綠」在這裡,既點染了色美,同時又作了輕巧宜人的聲美的同義語。

在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通感」也不乏其例。

《荷塘月色》中有兩例。第一例是用來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致,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第二處是用來描寫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此句巧妙地將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將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阿房宮賦》中一例:「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此例前邊將屬於聽覺範圍的聲響(歌聲)與屬於視覺範圍的春光、屬於觸覺範圍的和暖互相溝通;後邊則將屬於視覺範圍的舞姿與屬於觸覺範圍的淒冷互相溝通,形象地寫出了阿房宮內的歌舞之盛。

《祝福》中的「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將聽覺物件的「音響」與具有視覺形象的「濃雲」溝通,更突出了音響的繁密和強烈。

含有通感修辭手法的句子,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句子有哪些?

最典型的例子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其實古詩文中也有,比如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還有 阿房宮賦 中的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風雨悽悽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 這就是通感。甜 是用來形容...

什麼是通感,通感是一種修辭手法嗎

通感 修辭手法 通感修辭格又叫 移覺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文學藝術創作和鑑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 聽覺 觸覺 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 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

修辭手法通感是怎樣的概念,語文中的修辭手法 「通感」是什麼意思?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 你知道修辭手法通感的概念和作用嗎 文學領域中的通感,錢鍾書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 在日常經驗裡,視覺 聽覺 觸覺 嗅覺 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 耳 舌 鼻 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簡單的說,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