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七哀詩》的寫作特色,王粲的七哀詩的思想內容

2022-03-19 00:06:24 字數 5328 閱讀 9243

1樓:匿名使用者

1、詩歌運用了高度的概括與典型事件的特寫相結合的筆法。

2、詩歌以敘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旨抒發了作者的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七哀詩》的寫作特點:

(1) 詩歌運用了高度的概括與典型事件的特寫相結合的筆法。

(詩人對社會動亂的背景和送別的場面,以及「白骨蔽平原」的慘景,均採用了概括筆法來的描寫。「白骨蔽平原」五字凝縮而形象地概括出時代亂離,生靈塗炭的典型慘景,與曹操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有異曲同工的格調。而最獨特、最精彩的是詩人在這一大背景下,又推出了一個特寫鏡頭——「飢婦棄子」。

「飢婦棄子」情節的選擇意在舉重知輕,《文選纂注》引吳淇語曰:「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

」寫出了最慘烈、最動人心絃處,別處自然不言而喻,這就是典型的妙處所在。)

(2)詩歌以敘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旨抒發了作者的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詩篇以描寫亂離的社會背景為開端,繼而是親友送別,然後是路見「飢婦棄子」的特寫,最後以抒發感慨而結尾。主次詳略安排得當,層次清晰,首尾緊密照應。)

2樓:ww無言無語

用現代電影語言來說,王粲在這首詩中運用「全鏡頭」和「特寫鏡頭」再現了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悲慘世相。

「全鏡頭」之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豺狼虎豹般的軍閥為了爭權奪利,在長安城內相互廝殺,弄得房屋殘破,生靈塗炭,不成樣子。猶如我們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開頭所看到的那樣。

「全鏡頭」之二:「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王粲為了避亂,離開中原,南下荊州投奔劉表。

於是隨著他那倉皇的腳步,「鏡頭」從城內推向了城外,推向了屍骨遍地的原野。滿眼白骨,用一個「蔽」字概括,是何等令人觸目驚心呀!

「特寫鏡頭」無疑便是那位「飢婦人」了。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不到萬不得已,誰會將愛子拋棄?

從那一步三回頭的舉止,可以想見她的肝腸寸斷;她對自己身世的哭訴,無疑是對軍閥混戰的控訴。

仍然借用電影語言,最後六句可謂「畫外音」,是詩人傷時憫亂的心聲。他想起了《詩經·曹風·下泉》,這首詩的主旨據說是「思治」,即渴望天下太平。過去,他讀不太懂;現在耳聞目睹的一切,使他頓然領悟了那位古詩人(《下泉》的作者,即「下泉人」)的善良願望,並與之心心相通。

於是就在這「頓悟」的一瞬間,猶如電光石火,憂國憂民的優良文學傳統得到了接續。王粲之前,我們曾經聽到屈原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詠歎;王粲之後,更不乏杜甫、白居易那樣的「窮年憂黎元」「但傷民病痛」的沉鬱憂思。是的,憂民原是詩人職。

古往今來,一切有良知的詩人,都與人民心心相通。

王粲的七哀詩的思想內容

王粲詩歌藝術特色?

3樓:永遠的曼巴

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發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是其一大藝術特色。在抒情小賦的發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王粲的文學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著流寓生活,親歷過戰亂災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一道,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著一層悲悽憤悱的情調。

4樓:

王粲的作品以建安十三年為界,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比較前後階段的作品,王粲的詩歌創作

形成了前後期不同的風格特色。前期寄人籬下,懷才不遇,多哀傷、沉鬱之情,詩風蒼涼悲慨。後期政治上深得重用,盡展才華,心情樂觀開朗,詩風慷慨豪壯。

1.前期蒼涼悲慨王粲本為名公之後,一代名儒蔡邕曾倒屣相待,其自我期許亦很高。他在投歸曹操之前,經歷了殘酷的戰亂,避難荊州時又因貌醜而受到劉表的冷遇,客居荊州時期正是王粲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才華橫溢而不受重用,長期沉淪下僚,致使王粲長懷憂愁苦悶之情、思鄉懷歸之緒。

孤獨、憤懣、憂傷集於心頭,故前期文學作品風格蒼涼悲慨。《七哀詩》是王粲詩歌的代表作,方樹東在《昭昧麟言》中稱讚說:「 (七哀詩)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

」世界上最美麗的曲子往往是悲曲,悲音之所以有震撼力,是因為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悲音所激發出來的是對人生的深沉感慨和情感反思,從而感悟人生本體的意義「建安時代的戰亂一方面給建功立業提供了機會,激發起士人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給士人帶來了歲月不居、人生無常的深沉嘆息。」王粲前期詩歌「蒼涼悲慨」,這種詩風與其傷感的心態密切相關。

親,最佳哦!

王粲七哀詩的翻譯

誰能給個七哀詩王粲的詩歌賞析賞析越多

5樓:筱鳶

《七哀詩》是民眾生活的寫照,與宮廷詩相對應,有鮮明的民間色彩。從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晉朝的張載,再到唐朝的杜甫,詩歌形式、內容、水平在一步步擴大、充實、提高。雖然《七哀詩》在中國傳統詩歌隊伍裡,是弱小的群體,史來不被人重視,但是卻不能忽視她的存在,抹殺她的功績。

《七哀詩》的成就,在於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細緻入微的描寫、真實客觀的記錄。

《七哀詩》現存的作品中,以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詩》為最早,其中《西京亂無象》一詩,最能代表漢魏風骨,堪稱典範之作。用舉重若輕之法,典型概括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讀來令人為之落淚。而晉朝張載的《七哀詩》亦名佳構,作品悽愴感人。

《北芒何壘壘》一詩末句「昔日萬乘君,今為丘中土」更讓人生無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別》,向為眾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贅言

王粲的七哀詩中名句

6樓:每天讀首詩

《登樓賦》是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

誰有王粲《七哀詩》的賞析啊????????

7樓:晨光美

七 哀 詩 王 粲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復棄中國去③,委身適荊蠻④。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⑦,揮涕獨不還。

「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⑧?」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傷心肝。

◇註釋①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為西京。

無象:無道或無法。②豺虎方遘患:

豺虎:指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

正在製造禍亂。遘:同「構」。

③中國:此指北方中原地區。④委身:

託身,寄身。適:往。

荊蠻:指荊州。荊州本楚國之地,楚國本叫「荊」,古人稱南方民族為「蠻」,故舊稱荊州為荊蠻。

⑤攀:謂攀拉車轅,表示戀戀不捨。① 蔽:

遮蓋。② 顧:回頭看。

③ 兩相完:兩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

漢文帝劉恆墳墓,地處長安東面。岸:高地。

⑤ 《下泉》:《詩經·曹風》篇名。《毛詩序》:

「《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即「黃泉」,指地下。

「下泉人」,此處也有暗指漢文帝之意。◇古詩大意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裡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託給遙遠的荊蠻。

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

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

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作者簡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他出身於官僚家庭,十四歲時來到長安,十七歲因董卓餘黨作亂,南下避難,依附劉表,但在荊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

曹操攻下荊州時,劉表已死,他勸服劉表之子劉琮依附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東征孫權,因病死於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輕時就很有才名。

他早年曾經親歷戰亂,流離顛沛,對人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內容充實,情調悲涼,成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後,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優裕,在鄴下與曹氏父子周旋期間,寫下了一些歌頌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學進步的思想光澤。

◇賞析《七哀》,大概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詩》今存三首,不是一時之作,這裡選的是第一首。後代都把它作為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軍閥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大肆燒殺搶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戰,造成一場空前浩劫。

王粲在南下避難,逃離長安不遠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劇,心中無限酸楚,便把這件事如實地反映了出來,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詩的開頭兩句概括在交待當時的局勢。

「亂無象」正是軍閥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詩進而對這種混亂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對禍國殃民的「豺虎」即軍閥的憤恨表達了出來。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這四句,寫作者在混亂局勢下,無可奈何被迫遷移。

作者本從洛陽流離長安,現又要離開長安,故云「復棄」;「荊蠻」是遠離長安的偏遠之地。特地指出加以點明,以顯示這次「委身」仍是出於無奈。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兵荒馬亂之際,生離等於死別,「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寫出了離別時的悲痛場面。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對當時長安四周數百里內不見人煙,「白骨盈積」的慘象,僅用十個字就作了高度概括。「無所見」正是為了強調下句的「白骨蔽平原」。

這五個字極富概括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無限傷心慘目的圖景。「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詩人選擇了一個飢婦人由於萬般無奈,只好棄子逃難的場面。草叢中呱呱待哺的嬰兒,不久就要變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但棄子求生的飢婦人是否能逃脫餓斃的厄運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著自己的同樣是死亡。

這真是慘絕人寰。「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目擊者王粲在這慘絕人寰的飢婦棄子的事實面前竟因毫無解救辦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詩最後寫作者登上霸陵,回頭遙望長安,傷心感嘆。

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詩經》典故表達「思治」求安,「思明王賢伯」的心願,也隱寓了對賢明的漢文帝的懷念。

《七哀詩》表達了詩人譴責軍閥作亂,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國家安定的進步思想。這一主題,是結尾四句點明的。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飢婦棄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畫,這樣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滕王閣序的主旨和寫作特色,滕王閣序寫作特點

滕王閣序是王勃在路經南昌時,恰逢盛會,參加而寫的。主旨如下1 記錄本次盛會,以流傳千古2 為本會的開幕詞,說是拋磚引玉有點不恰當,但意思差不多,以佳文激起大家的詩性,使與會者各盡其才。特色,先說說作者寫作的條件,不太好分辯,有人說是作者宿構,而在會上寫出來罷了。也有人說作者剛到南昌便有此盛會,應該是...

王冬兒和唐小七的關係

兩者都是指的同一人,唐舞桐。唐舞桐的其他名稱 王冬兒 冬兒 舞桐 小七 唐小 七 王冬 光之女神 小師妹 小冬。唐舞桐,唐家三少所著異世大陸類玄幻 斗羅大陸ii絕世唐門 的女主角,斗羅大陸外傳神界傳說 和 斗羅大陸外傳唐門英雄傳 中的重要角色,斗羅大陸 龍王傳說 中為客串角色。粉藍色的大眼睛,長而捲...

周亞夫是如何“平定七王之亂”的?

在平定七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懂得忍耐,也懂得等待,在時間恰到好處,把握機會的時候,他奪得了戰爭的勝利。他和竇嬰在鎮壓的時候,將叛軍的糧草 給切斷了,然後又把叛軍攻破了,而這個時候吳王看到大事不妙,所以就逃去了東越。東越的諸侯因為叛亂失敗,所以就把慫恿這些人叛亂的吳王給殺死了,而七國之亂也因此結束。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