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中原和退避三舍的典故,問鼎中原,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嚐膽,三家分晉,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

2022-03-20 10:29:29 字數 2662 閱讀 3856

1樓:匿名使用者

退避三舍: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處:《左傳》: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問鼎中原:企圖奪取天下。

出處:傳說夏禹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2樓:

問鼎中原:楚莊王東周洛陽閱兵,問王孫滿鼎有多重,言外意是與周天子比權量力。後指企圖奪取政權。

退避三舍:楚成王收留並款待公子重耳,他許如晉楚戰爭晉退避三舍。重耳回國執政,晉楚之戰晉退避三舍,誘敵大勝。

3樓:伊之淡

退避三舍

典 故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

「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典故和其代錶的歷史事件1、老馬識途、管鮑之交3、退避三舍4、一鳴驚人5、問鼎中原 20

問鼎中原,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嚐膽,三家分晉,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 20

成語典故和其代錶的歷史事件1、老馬識途2、管鮑之交3、退避三舍4、一鳴驚人5、問鼎中原6、臥薪嚐膽

4樓:匿名使用者

1、管仲所說的典故。2、鮑叔牙和管仲的友情。3、春秋之際晉國與楚國爭霸的故事。4、楚莊王奮發圖強的故事。5、楚莊王北上爭霸的故事。6、越王勾踐發奮復國的故事。

查一查,成語「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和「問鼎中原」各出自這一時期

道路以目,退避三舍,問鼎中原,圍魏救趙 分別說的是什麼具體的事件

5樓:xw風蕭蕭

退避三舍:

東周春秋時代,晉文公的故事。當年晉文公流亡的時受過楚國的幫助,當時和楚王約定,如果兩國交戰,晉軍退避三舍。後來,楚晉交戰,晉文公遵守了諾言。時代:東周春秋,晉文公時代。

問鼎中原:是春秋楚莊王的故事。

具體故事:當時楚國強大,向周天子的使者打聽九鼎的重量。九鼎是權力的象徵。時代:東周春秋,楚莊王時代。

圍魏救趙,孫臏的故事。發生在戰國。魏國龐涓率軍攻趙。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孫臏直接攻打魏國,龐涓只好回師,趙國的包圍就解開了。孫臏在龐涓的回師的路上伏擊了他。時代:

戰國,齊威王時代。

歷史順序是

道路以目最早,西周時期(前841年)。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前633年)

問鼎中原 春秋時期(前599年前後)

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前354年)

陣前倒戈、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紙上談兵、鑽燧取火這些成語的故事。

下列成語反映的史實與楚莊王參與稱霸有關的是、 a退避三舍 b 臥薪嚐膽 c 問鼎中原d 圍魏救趙

6樓:

c、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

「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

「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

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退避三舍歷史典故,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麼?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退避三舍中三舍有多遠,退避三舍這個成語中三舍代表多遠

古代一舍30裡 三舍應為90裡 但三往往是虛指 所以 應該是退一段距離 具體沒有多遠 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這裡的三舍為九十里。退避三舍這個成語中三舍代表多遠 退避三舍。舍 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代表 90裡地。退避三舍 tu b s n sh 解釋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

退避三舍的成語,成語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多少裡?

退避三舍 tu b s n sh 釋義 舍 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出處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 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近義詞 退徙三舍 避君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