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 嗔 痴出自哪個佛經?是什麼意思

2022-05-17 11:05:48 字數 5865 閱讀 3303

1樓:a先知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謂「貪、痴、嗔」三念:

1.貪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俱舍論》卷十六中說:「於他財物,惡欲名貪。」通俗地說,對於名、利,對於財物,對於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於由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慾望,都可稱為貪。

《成唯識論》卷六中則說:「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

能障無貪、生苦為業。」「有」和「有具」是指三界眾生以及眾生賴以生存的各種條件。並認為貪著這種心理能障礙無貪,並且因其執著於由五蘊和合的眾生之體,導致生命處於不斷的生死輪迴中,長受三界流轉之苦,所以說以生苦為業。

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並將貪與嗔、痴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貪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識學派則以此為「煩惱法」之一。《俱舍論》依貪著物件區別,將貪分為四種:

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瑜伽師地論》中則分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等。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2樓:曹典之

貪讓人看不清問題,嗔讓人失敗鬧心痛苦,痴讓人辨不清是非。

哪部佛經講消滅貪嗔痴三毒的?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3樓:六六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4樓:背床前行

1、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3、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5樓:美人計

貪是攀援之心,多了還想多,往外持求,無有止境.,直到奔潰那一天,久攀成習。嗔是順我者歡喜,不順我者討厭嗔恨的心,前兩項都是因為愚痴而來。

多分痴是畜生道。多修善法,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久修會少。

少分貪嗔痴是人道,所以佛法是難信難解之法。

6樓:住真居士

用手做比喻:

貪: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大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喜歡!於是還想得到別人的讚譽!

嗔: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小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生氣!於是想找此人理論,甚至爭鬥!

痴:不管任何手勢,不知是好還是壞,麻木不仁!

智慧:不管大拇指手勢還是小拇指手勢,都是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貪嗔痴!清淨心,平常心,歡喜自在心!

要得到智慧!

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一句佛號,在生活中在在處處,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令間斷!

標準:唸佛,唸佛,念念佛!

每個念頭都是佛,如果有個念頭不是佛,則必定是貪嗔痴!是煩惱!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是針對事物的,痴,是針對理智的。

執著美好的事物叫貪,討厭惡苦的事物叫嗔。

明理者,不痴,叫理智,

明理的人,對治貪嗔就比較容易,

不明理的人,就叫痴呆,就不能對治貪嗔,解脫就很難。

8樓:啖竹堂

貪嗔痴,為三毒煩惱,是一切障礙輪迴的開始。

貪,對應餓鬼;嗔,對應地獄;痴,對應畜生。是六道輪迴的三惡道!

佛法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綱,戒即降服貪,定即降服嗔,慧即降服痴。

六道眾生貪愛一切無常的享受,互相憎恨,攻伐,又愚痴的執著無常,此身即我。由貪嗔痴流轉於無邊的輪迴之中。

9樓:匿名使用者

貪指的是愛慾、渴望,有所追求、趨向的心情

嗔指的是恨、害怕、嫌惡,有所迴避、遠離的心情這兩者有共通之處,並且是兩種相反的、互相影響的心態,兩者均會導致痛苦。

痴又作無明,指的是對於自己的內心認識不清、對於萬物都在變易的現實和有生即苦真理沒有任何的覺悟,從而導致了自己貪和嗔的增長、並在痛苦中流轉沉浮。

10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11樓:無待的至人

貪是不滿足,嗔是憤恨,痴是死心眼!!

12樓:老鄉你別走

貪:貪錢,貪名,貪利,貪色,貪樂。

嗔:仇恨,不滿意,嫉妒,抱怨,怨恨。

痴:著迷,盲目跟隨,執著,一根筋。

13樓:匿名使用者

有所喜愛皆屬貪;

有所厭惡皆屬嗔;

知見立知皆屬痴。

14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慾望的執著;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嗔,是對於喜怒的偏執;

痴,是對於喜好的偏執;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15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講;貪是貪婪或者是貪慾。嗔是嗔恨或者是嫉妒。痴是愚痴或者痴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6樓:匿名使用者

貪心,憤怒之心,痴心

佛教說的貪嗔痴什麼意思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對於喜好的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

「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

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

「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18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欲,嗔是生悶氣,記恨,痴是不願動腦筋,寧願隨波逐流,自己騙自己,讓別人騙自己。

19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貪婪,執著,不知足,慾望當前

20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宣化上人法寶(官網)

www.drbachinese.org/

摘自: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三毒是害人的罪魁禍首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若是不貪,就有快樂,所以要止貪。

「貪心有如無底坑,

填之難滿瞋恨生;

五欲紛陳顛倒想,

痴然不覺法器崩。」

因為貪心起,多少人為它身敗名裂!多少人為它國破家亡!它是害人的東西,不可不謹慎。

瞋要化為烏有,瞋火能燒燬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羅蜜,等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能化「瞋」為「慈」。瞋火就好像水變成冰,我們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萬物。

痴若破除,智慧就現前。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妄想?就因為太愚痴了。

愚痴的原因就是無明,無明發動,催起慾念,就發生痴心妄想,想入非非,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就做了顛倒的事。這太危險了,容易令我們喪失道業。若把妄想除掉,愚痴自然消滅。

總之,我們要息滅貪瞋痴,何時將三毒消除殆盡,何時就能身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得輕安的境界。到那時候,無憂無慮,無掛無礙,多麼自在,多麼消遙!這個意義很深遠的,希望各位仔細琢磨一番,把它研究明白,必能受益匪淺。

「痴」是什麼意思

痴的意思 1 傻,無知。2.精神失常,瘋癲。3.入迷,極度版迷戀。4.謙辭,白權白地。痴 ch 部 首 疒 筆 畫 13。基本釋義 1.傻,無知 人說夢 鈍 愚 白 2.精神失常,瘋癲 發 癲。3.入迷,極度迷戀 心 情。4.謙辭,白白地 長 zh ng 說自己白白地比對方大若干歲 詳細釋義 形 1...

佛經中的三達智是什麼意思,佛經中菩提是什麼意思?

三達智 三達智在佛教裡也叫三明,三明六通 如來果地上才有這個智慧。天眼明 宿命明 漏盡明,這是三達智 換句話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這不是如來是誰?菩薩有六通,還不可以稱為三明,三明是如來果地上,才有這個稱呼。大威,就是勇猛的精進的轉變自己的習氣,不姑息。有降服惡念的威猛勇氣,行為。慈...

佛經裡的莎訶是什麼意思這句佛經的意思是什麼?請高手指教。

結束句大多的意思是 速速成就 或 圓滿成就!相當於道教的 急急如律令 梭哈本身 就是一句咒語 心裡老想著一件事情 就老念這句 梭哈 時間久了就能實現 本身就是成就 實現 的 含義 在一些 增益法 的咒語裡 這個 梭哈 就能成就 各種吉祥的增長利益降伏法裡 就能 其到 成就 降伏的 功效 也可以自己單...